多措并举,破局血脂管理“沉默之困”
在我国,血脂异常的发病率正持续攀升。《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发病率达到35.6%。然而,35岁以上成人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却不足20%,在患病人群中,降脂药物的治疗率仅为14.5%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以下简称“潞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翟光耀介绍,不少人直到出现心肌梗死、脑梗等急性事件,才意识到自己早已处于危险之中。这是因为血脂异常不像高血压会带来明显的头晕,也不像高血糖会让人频繁口渴,它往往在无声中逐步损害血管,最终酿成严重后果。在临床中一次次看到这种“温水煮青蛙”的过程,翟光耀认为,要让患者在没有症状时就行动起来,必须先改变医生和公众对血脂的认知与管理方式。
三高共管:别让血脂成“短板”
在国家慢病防控体系中,“三高共管”已成为重要理念:血压、血糖、血脂需要协同管理。在翟光耀看来,三高共管不是让一群医生围着患者转,而是让每个医生都成为“多面手”。血压、血糖、血脂协同管理,本质是让医生跳出“单一疾病”的局限。这就要求心内科医生不仅要会看心脏,更要能调血糖、管血脂,甚至关注尿酸、体重等代谢指标。
但在实际中,血脂往往成了被忽略的一环。高血压会引起不适,高血糖容易被早期症状提醒,而血脂异常则可能多年无声无息。翟光耀指出,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健康威胁极具迷惑性,不少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时才发现,血脂水平早已长期超标。
在特定人群中,血脂的管理要求更为严格。女性在绝经前,雌激素能起到天然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血脂容易显著升高1,血管老化速度加快。这使得绝经期及其后的数年成为血脂管理的关键窗口期。有家族高脂血症或冠心病史的女性1,也应保持警惕,定期检测血脂并在必要时提前干预。这也是国内外指南都把绝经后女性列为血脂管理重点人群的原因。
化验单优化:让数据“会说话”
在血脂管理中,化验单是连接医生与患者的第一环节。过去,笼统的“参考范围”常让患者产生错误判断,有的患者看到数据在“参考范围”内,便放松警惕;而看到箭头朝上时,则立刻感到恐慌。
事实上,参考范围只是人群平均值,不等同于个体的健康标准。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血脂异常患者被按照ASCVD不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和超高危人群,对应不同的达标值1。传统化验单仍在使用统一参考范围,不仅不能有效反映个体的健康风险,反而可能误导患者。
这种临床痛点促使多地探索“优化化验单”改革。例如,2024上海市推进“指南针”项目,推动优化血脂化验单,提升血脂管理的精准度。翟光耀所在团队也在推进类似举措,将化验单由单一“参考范围”改为结合个人病史和风险设定个体化目标值。
他强调,没箭头并不代表绝对安全,箭头指向高也未必意味着必须立刻用药,最终的判断应由医生结合个体风险做出。
基层联动:让血脂管理“接地气”
血脂管理的核心在于连续性。一次检查、一次用药,并不能带来长期效果。如果缺乏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治疗就容易中断,风险也随之累积。翟光耀一直强调,分级诊疗体系在血脂管理中的价值在于让患者得到持续、便利的服务。通州区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了他的“战略伙伴”,他推动通过高频次的学术培训,让基层医生熟悉并能应用血脂管理指南;再用“处方规范率”“达标率”等指标评估执行效果,确保落实到位。
更重要的是“双向转诊”机制。社区医生在患者日常监测和调药中承担重要角色,上级医院则负责处理复杂病情和制定总体方案。通过双向转诊,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能在家门口完成随访;若病情变化,则能及时上转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同时,针对异地患者,还可以借助远程随访平台,实现检查结果的在线传送与评估,让血脂管理不断档。这种分层协作模式,不仅减少了患者时间与经济负担,也推动基层医疗能力的提升。最终目标是让血脂异常不再隐匿于人们的生活,而是被早发现、早干预,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正如翟光耀所说:心脑血管病比癌症更“可控”,只要我们在细节上多用心,就能让更多人避开致命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增武,刘静,李建军,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3):237-271.
若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07-2027-CN-NON-110792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多措并举,破局血脂管理“沉默之困”
2025-08-25 -
new医疗服务升级:是诊疗者,更是推动者 | “医者有光”故事分享③
2025-08-21 -
new在死亡(安宁疗护)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2025-08-15 -
new跨越时空的医患共同体 |“医者有光”故事分享②
2025-08-20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