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一句“没得治”之后,ILD患者通过MDT生死逆转

时间:2025-09-26 15:58:25来源:医师报作者:杨瑞静 阅读: 1086

撰文|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杨瑞静

口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二科主任 张剑青

“你的诊断都明确了,怎么反而没接受治疗?”看着眼前的52岁患者,张剑青有些不可思议。

这位患者并非主动求医,而是在探望住院的朋友时被胸外科医生“顺手”拦下,拍了CT,再转过来的。

患者告诉张剑青:“其实我早就做过肺活检,病理也明确是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

最初的症状出现在48岁,咳嗽、活动后气促。但那时他还能工作,还能出差,于是就觉得“先放一放”。后来几年间,他辗转上海、杭州等大医院,接受了冷冻肺活检,病理标本送往广州,得到了明确诊断。

面对张剑青的疑惑,当事人却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我直接回到本地医院治疗了,一直在吃中药。”

这一次,他问完诊,依然没有接受规律复诊。“他根本没把这病当回事。”张剑青摇头。

在张剑青的从医经历中,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并不少见。但有两个案例始终刻在她的记忆里:一个就是上述迟迟未介入治疗、最终艰难维持治疗的中年男人,另一个则是在死亡边缘被拉回来的老人。

他们不是个例。张剑青坦言,有些患者“确实已经晚了”,但更多人,只是没有及时进入正确的医疗路径。而多学科诊疗(MDT)正是补上这块缺口的关键工具。

从“可改善”到“拖更久”的遗憾

“他的诊断并没有延误,但治疗被完全耽误了。”张剑青至今仍为那位中年患者惋惜。

一年后,患者因呼吸困难加重再次就诊,张剑青注意到他“看起来不一样了”,“他每天都觉得喘不上气,一会儿说自己不行了,一会儿问什么时候能做肺移植。”但检查显示,他的氧饱和度仍能维持在85%以上,不吸氧也可以生活。

这让张剑青意识到,真正困住他呼吸的,除了肺,还有焦虑。

张剑青再次启动MDT。这一次,除了呼吸科、影像科、风湿科、病理科,还有心理科医生加入。最终患者被诊断为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PF)、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iNSIP),同时合并呼吸衰竭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除此之外,还有器质性精神障碍。此时的患者有严重焦虑与抑郁,入夜失眠,长时间无法缓解。原因或许来自于一连串希望落空:他曾在北京参加干细胞临床试验,又换了另一种新药研究,病情却始终没有改善。

这一次,MDT团队的讨论重点不再是“怎么诊断”,而是“怎么帮他稳住”。包括通过尼达尼布抗纤治疗,使用激素控制炎症,同时用呼吸机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并辅以抗焦虑药物。MDT不仅在做诊断,更在帮他构建一条他愿意走下去的长期管理路径。

直到这次住院,张剑青才第一次见到他的家属。“他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所有决定都是他说了算。”女儿说,“他不愿意按时复诊,也不愿意好好吃药,谁都劝不动。”

在张剑青看来,这位患者从未真正理解自己的病。他以为“拖一拖没关系”,事实上,规范的综合治疗是目前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手段,一旦错过窗口期,病程就会快速恶化。也正因为如此,MDT的介入显得格外重要。多学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不仅让他清晰认识到自身的病情,也在药物、心理干预等形成合力,帮他接受了抗纤维化治疗和全程管理。

现在,团队能做的也只是延缓他的病情进展,拖得更久一点、平稳一点,尽可能地延长他不需要肺移植的时间。

从“近绝境”到“获生机”的转折

至于另一位老人,她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急诊病房里。氧饱和度只有40%~50%,整个人只能靠无创呼吸机维持最低限度的氧合。

CT片显示,肺的七八成呈“白肺”状态,几乎看不出正常肺组织的形态。

“典型的严重肺纤维化表现。”但真正让张剑青难过和生气的,是患者和家属说出的就诊经历。

两三年前,这位患者就已被诊断为“肺纤维化”。但医生原话是:“这是不治之症,没得治,别到处去看了,都是徒劳的。”家属没有医学知识,只好听医生的。病情日渐进展,他们也只是守着“不治之症”这四个字,一天天看着老人越来越喘、越来越咳,最后彻底离不开氧气。

再次出现急性加重、几乎无法下床时,他才被紧急转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剑青和她的团队迅速启动MDT:呼吸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专家汇总病史、影像、肺功能指标后,判断为iNSIP。但影像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差异让团队警惕:是否存在感染?他们立即在床旁完成气管镜检查,并将肺泡灌洗液送检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NGS)。

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近万个结核杆菌序列和十几万个曲霉序列。“从影像上看完全不典型。”张剑青承认,“但这一下子就解释了为什么病情进展这么快。”

抗结核、抗曲霉治疗随即启动。五天后,氧合改善,患者脱氧行走,生命迹象迅速稳定。在此基础上,团队启用尼达尼布延缓肺纤维化进程,系统控制病情。尼达尼布已在IPF患者中被证实能显著延缓肺功能下降,减缓病程进展;其在INBUILD研究中也被证实可延缓进展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F-ILD)病程[1][2]。

“这次能救回来,是因为我们判断得够快,行动得够快。”张剑青说,“其实并不是我们多厉害,而是这个团队机制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从“碎片化”到“全周期”的重构

“很多患者第一次听到ILD,以为这是癌症或绝症,其实不是。”张剑青解释,它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包含200余种不同亚型,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3]。如果缺乏系统评估,很容易误判、误治,甚至错过最佳窗口。

这正是MDT存在的意义。MDT已成为ILD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发布的《间质性肺疾病多学科讨论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更明确规定了MDT流程与推荐实践[3]。在张剑青看来,MDT并不是“把专家拉来讨论”,而是一次对患者病情全方位、全过程的重新梳理——从诊断到决策、从治疗到随访。

“呼吸科统筹病史,影像科判断特征,风湿科排查自身免疫病,病理科分析组织类型,必要时还有感染科、精神科、康复科一起加入。”她提到,“这些不是谁替代谁,而是缺一不可。”

在那位中年患者身上,MDT不仅重新梳理了诊断逻辑,还让心理科一起介入,把治疗拉回正轨;在急危重症老人身上,MDT快速识别了感染,及时挽回生命。

医学并非万能,但尽早进入规范系统诊疗,是改善预后的前提。张剑青说:“我们一直在争取早一点,准一点。”她接触过太多患者,手上拿着明确的影像报告、化验指标,却因为信息割裂、路径中断,甚至错误观念,而走了几年冤枉路。

这也凸显了 ILD-MDT在临床中的核心价值。相比单一科室的判断,通过多学科团队的集体决策,患者不仅能得到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还能在随访、康复、心理支持等全程管理中获益。对医生而言,MDT让诊疗路径更加标准化和可复制;对患者而言,它意味着更少的弯路、更高的生存质量,以及与疾病长期共处的底气。

“我们确实救不了所有人,但那些本可以早点干预,还能稳住的患者,因为耽误而错过了,最让人遗憾。”她的声音很轻,却透着深深的无奈。

参考文献

[1] Richeldi L, du Bois RM, Raghu G,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intedanib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N Engl J Med. 2014;370:2071–2082.

[2] Flaherty KR, Wells AU, Cottin V, et al. Nintedanib in Progressive Fibrosing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N Engl J Med. 2019;381:1718–172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间质性肺疾病多学科讨论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J/OL]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46:网络预发表.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30726-00030.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号:PC-CN-105570

有效期至:2026年9月23日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