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AI赋能脓毒症精准诊疗,控炎与免疫调节并重!

时间:2025-09-26 15:36:54来源:医师报作者:黄玲玲 阅读: 1181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脓毒症一直是全球重症医学领域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脓毒症发病人数近5000万,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其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使其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威胁。在中国,脓毒症是ICU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死亡率高达30%~50%。尽管近年来诊疗水平不断提升,但如何进一步突破瓶颈、降低死亡率,仍是临床工作的核心焦点。近日,《医师报》专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严静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重症医学科孙运波教授,两位专家分享了对于脓毒症诊疗现状、瓶颈及未来突破方向的深刻见解。

严静教授

“抗感染、抗炎与免疫调节”三管齐下

 

严静教授指出,当前脓毒症临床诊疗的核心瓶颈在于其极高的复杂性和异质性。首先是早期识别与诊断困难。脓毒症起病隐匿,病情变化快,其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导致“发现不易,诊断也不易”,很容易错过黄金救治窗口。其次,个体化差异巨大。不同患者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疾病进程和预后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案难以对所有患者奏效,必须走向“个体化”和“精准化”。

 

最后,传统诊疗模式的局限性。即使最有经验的医生,也难以单凭个人知识和经验,在浩繁复杂的临床数据中迅速做出最精准的决策,尤其是在分秒必争的早期阶段。

 

突破之道 体系化建设与人工智能赋能精准医疗

 

面对上述瓶颈,严静教授提出了多层次、体系化的应对策略,并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AI)技术的赋能作用。

(1)构建体系化的诊疗流程:必须严格执行脓毒症处理的“集束化治疗(bundle)”方案,包括1小时、3小时和6小时bundle,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早期液体复苏、抗感染治疗等关键措施,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且及时的处理。

(2)早期预警与识别:利用AI技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等大数据进行实时动态分析,可以实现脓毒症的极早期预警,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潜在患者。

(3)精准分型与预后预测:通过AI,可以对脓毒症患者进行精准亚型分类。不同亚型对应不同的病理机制和最佳治疗策略,从而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AI还能预测病情发展趋势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强大辅助。

 

严静教授透露,其团队已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脓毒症辅助诊疗大模型,并在多家医院得到验证。应用该模型后,重症患者死亡率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10%以上,同时因治疗路径更加优化明确,显著降低了疑难患者的救治费用,实现了提升疗效与节约医疗资源的双重目标。

 

控炎与免疫平衡 脓毒症治疗的核心哲学

 

在谈及脓毒症的病理机制时,严静教授重点解析了炎症调控与免疫调节的重要作用。脓毒症的本质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炎症风暴期,早期大量炎症因子释放,直接导致器官损伤。此时,重症、老年患者,极易出现免疫麻痹或抑制,导致无法清除原发感染和继发新的感染,造成病情反复迁延,死亡率升高,远期生活质量差。“对于脓毒症,不仅要关注其急性阶段,还应关注后期康复阶段。”因此,治疗绝不能仅限于“抗炎”或“抗感染”,免疫调节同样重要。抗感染治疗是基石,同时需进行适度的抗炎调控,遏制过度的炎症反应,防止其走向严重阶段。

 

此外,在抗感染和抗炎的基础上,必须同步监测并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对于出现免疫抑制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免疫支持治疗,帮助机体恢复免疫平衡。

 

严静教授强调,“抗感染、抗炎与免疫调节”三者同步进行,维持机体炎症与免疫的平衡,是改善器官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所在。深刻理解脓毒症炎症与免疫的动态过程,采用多靶点、平衡调节的治疗策略,是最终攻克脓毒症,进一步显著降低其死亡率的希望所在。

 

孙运波教授

超越经验,走向精准,脓毒症诊疗新格局

 

精准化、靶向化与智能化成为主流

 

孙运波教授介绍,近年来,关于脓毒症的诊疗取得了很多进步与亮点。

(1)精准诊断体系革新:通过整合多种临床指标和生物标志物,构建更完善的早期诊断体系,显著提升了脓毒性休克的早期识别率,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2)靶向治疗新策略:特别是免疫调控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新的治疗策略能够更有力地控制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同时起到保护器官功能的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3)监测与治疗技术飞跃:生命支持技术,尤其是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优化,极大地支持了危重患者的器官功能。同时,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的应用,通过对海量临床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显著提高了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

 

脓毒症液体复苏的平衡艺术

 

液体复苏是脓毒症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但也面临着很多争议,如“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之争。谈及关于液体复苏的诸多争议,孙运波教授指出,其本质是临床治疗中“保证器官有效灌注”与“避免容量过负荷”之间的平衡难题。面对这一平衡难题,当前的优化治疗策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液体种类选择:对晶体液、胶体液等不同液体的选择。

(2)复苏过程的动态化调整:液体复苏从静态、固定的模式转变为基于持续监测数据的动态、精细调整。

(3)复苏目标多元化:终点评估不再依赖单一的指标,而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评估。

(4)治疗个体化: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反应和并发症制定“一人一策”的复苏方案。

 

孙教授认为,这些争议恰恰体现了重症医学作为“不确定性科学”的学科特点。而未来,随着生物标志物发现、影像学技术革新和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度融合,重症医学正从“经验医学”大步迈向“精准医学”时代,将在构建中国 特色的脓毒症防治康养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

 

抗炎治疗是核心策略

 

针对“复苏+抗炎”这一关于脓毒症的优化治疗策略,孙运波教授指出,过度的炎症反应是脓毒症发生、进展及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根本病理生理基础。因此,控制炎症反应,使其处于保护性而非自我伤害的状态,是临床干预的核心。

 

他强调,临床上的抗炎干预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系,包括病因控制,快速清除感染源;精准免疫评估,通过监测炎症指标,精准判断患者处于免疫亢进还是抑制状态;通过多靶点干预,抑制过度炎症对机体的损害。

脓毒症的诊疗正迈向一个更加精准、个体化和智能化的新阶段。通过整合多维度评估、动态调整治疗策略以及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我们不仅有望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脓毒症防治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