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哲思杂想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哲思杂想/详情

中国科技期刊切莫“东施效颦”

时间:2016-12-19 09:40:47来源:未知作者:游苏宁 阅读: 99407

(作者 中华医学会 游苏宁)每逢岁末,由新闻媒体主办的各种年度新闻事件评选层出不穷。然而由于标准各异或喜好不同,导致所得出的结果相去甚远,以至于人们对这类活动莫衷一是。

作为一位“ 择良而栖三十载、为人作嫁不归路”的资深办刊人,自己也并非心甘情愿地多次参加过这类的评选活动。平心而论,这类评选有一定的益处,就是可以为新闻媒体的读者梳理出当年某一领域的大事,节约读者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提高重大新闻事件的知名度并扩大其影响力。但在阅读国内某报刊时,看到其刊登的“2016 年国内十大医学新闻(事件)候选”“2016年国际十大医学新闻(事件)候选”项目,在认真阅读有关新闻之余,编辑的职业习惯使自己发现其中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国内文章首发权无偿奉献送给外国期刊

在“2016 年国内十大医学新闻(事件)候选”项目中,涉及到医药领域的多个方面。不仅有大政方针层面,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也包括不少当之无愧的尖端科技成果,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埃克替尼,该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不乏保障患者安全并解决其疾苦的“雕虫小技”,如在内镜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前服用吲哚美辛可以大幅降低胰腺炎的发生率。

但当笔者认真研究了20 个候选项目后,发现其中只有10个项目在评选介绍中明确给出了刊登该项成果的期刊,令笔者汗颜的是这10 项成果无一刊登在中国的期刊上,全部发表在外国人主办的6 种期刊中。其中CACancer J Clin 1篇、Lancet 及其子刊4 篇、N Engl JMed 2篇、Aging 1 篇、JAMA1 篇、Nature 1 篇。

通过以上统计可知,这些耗费国家巨大财力、凝聚着我国杰出科技工作者智慧并代表国内最高医药研究水平的成果,其首发权均被我们无偿拱手奉送给国外期刊。在倡导天下一家的今天,难道我们真的需要采取这种方式在全球科技界彰显自己的国际主义精神吗?这种现象值得我国科研管理部门、科技工作者及办刊人深思。


国际获奖期刊均为外国人主办

也许有人认为我所说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其实我们知道,科学没有国界,世间唯一具有普世一致性的行业就是医疗,无论身居何处,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无异,所追求的目标一致。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的今日,如果说在“2016 年国内十大医学新闻(事件)候选”项目中10项重要成果均发表于外国的期刊是由于中国期刊质量不高所致,那么在该媒体所列的“2016 年国际十大医学新闻(事件)候选”项目的情况又如何?为了以示公允,笔者同样统计了20 项候选成果所发表的期刊,其中13 个项目在候选介绍中明确给出了刊登该项成果的期刊,所得出的结果依然令人寒心。13 项候选成果一共涉及9 种期刊,均为外国人主办的期刊,其中NEnglJ Med 6 篇、Nature 及其子刊4 篇、Cell 1 篇、Lancet 1篇、JACC 1 篇、JAMA 1 篇、BMJ 1 篇、DiabetesCare1 篇、Blood1 篇(其中有的成果不止发表于一种期刊),这一统计结果让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多年名列世界第二的科技论文产出大国情何以堪。


中国科技期刊一厢情愿地与国际接轨

笔者深知,一本名刊的打造绝非一日之功,期刊百年老店的光环是历代先哲和衷共济、戮力同心的结晶。迄今为止,以报道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科技成果、为国人学术交流提供平台的中国科技期刊已近5000 种,其中医药学期刊逾千种。我们通过加入本专业国际重要的数据库,凭借期刊的英文目次和每篇文章的英文摘要将国内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推广普及。

但窃以为,如今政策主导下的中国科技期刊,由于过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和被迫进行市场化改革,正走在一条无关“本土情怀”、一厢情愿地急速“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道路上。

近年来,在各级科研主管部门不遗余力地通过拔苗助长等方式鼓励创办和大力扶持英文期刊的热潮中,多个主管部门和学术组织对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视程度已经登峰造极,加上多部委携手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强力推进,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国情激励之下,我国医药学界一批在期刊评价指标上看似高水平的英文刊物已经开始跻身世界一流期刊行列。

然而,就在某些期刊为自己获得高影响因子沾沾自喜之际,目睹本次医药学界国内外40 项候选成果无一刊登在中国期刊的残酷现实,无疑给那些自以为是的办刊人当头棒喝。实践证明,中国科技期刊如果一味地“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是绝对没有前途的!

回溯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优秀的科技成果无论以何种语言发表于何种期刊,最终均无损于其成就的辉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实再次雄辩地证明科学无国界、是金子迟早必将发光。


只有不忘初心方能力戒好高骛远

作为一名身虽远去但心无旁骛的办刊人,笔者深知随着国际科技交流的加剧和沟通渠道的日益顺畅,国内科学家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全球顶级的期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现状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深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之科技大国,我们所缺的是体制机制上的政策导向,只要有部分科学家愿意将其优秀的研究成果投向国内期刊,就足以大幅度提升国内顶级期刊的地位。针对目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要想中国的科技期刊早日步入世界名刊之列,只有不忘初心方能力戒好高骛远。

笔者建议主管部门应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通过倡导和鼓励我国科学家用自己优秀的科研成果来鼎力支持中国的科技期刊,这才是中国科技期刊融入世界所需的正本清源之举。

(原文刊载于12月8日《医师报》人文频道8版“医学与科技栏目”)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