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好人生最后一公里
我们应为患者争取人生最后的权利!因为,我们每个人也终将是患者。
研究表明,在人生终末期,医疗花费占患者总费用的80%,不但是无效治疗,还使许多患者蒙受各种痛苦和经济花费,很多患者“千疮百孔”毫无尊严,末期病患痛苦又无法表达!有的患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在人生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英国医学杂志》前编辑Richard Smith 认为,患癌是“最好的死法”。这类患者有时间和亲友道别,反思人生,留下遗言,并有机会最后一次访问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地方,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读一读自己热爱的诗篇,有充裕的时间根据信仰准备去见上帝或享受永久长眠。
我想,理想的告别,应是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临终之路。例如,预立医疗决定(医疗预嘱),交代人生最后一公里的心愿,我们可以亲笔写下或者口述回忆录,给家人一份爱的遗产和爱的纪念,我们可以更新自己的微博,书写“墓志铭”,给世人留下人生感悟或警世遗言,我们还可以交代临终治疗方案由谁来决定、自己对于骨灰处理、追悼会等身后事宜的心愿。唯如此,我们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而社会应提供这样的法律支持。
只要提前规划自己的临终之路,每个人“在人生最后一公里”都会有“最好的死法”——即理想的告别。
另外,我建议将目前大家普遍使用的“生前预嘱”名词改为“医疗预嘱”。因为“生前预嘱”的名词会让患者以至于正常人产生抵触、望而却步、不愿涉及,心理上很难接受。实际上,“医疗预嘱”就是提醒人们在健康、意识清醒时,预立医疗决定即“医疗预嘱”。可以说,“医疗预嘱”是给亲人最好的爱的礼物!(医师报记者宗俊琳根据作者在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医师报》社主办的2018年第一期医学人文沙龙发言整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 -
人生如圆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