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 王许安:师恩烛炬心

时间:2019-01-24 15:13:00来源:未知作者:蔡增蕊 阅读: 79993

致敬2018 追梦2019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正如习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谈到的一句话。回首2018年,纸薄情深的我们,写不尽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波澜壮阔的足迹。展望2019年,整装待发的医者,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让追梦人的道路朝着健康中国梦的方向,在脚下不断延伸。今天,《医师报》非常有幸面对面地与院士、国医大师、院长、科主任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聆听并记录他们的“致敬2018,追梦2019”心声,愿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

追求

追求是一种探索,亦是一种执着。为追求而前进拓新,才会有梦想的实现。周国平说:“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

我们选择在人生的画布上,追求勇往直前,追求自身肯定,点燃生命的激情,这才是我们为之追求的初衷。

image.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 王许安

师恩烛炬心

2018年,王许安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两位授业恩师—刘颖斌教授、彭淑牖教授,“我能够走上外科这条路,全靠两位恩师的引领”。在2018年教师节的时候,王许安做了一首打油诗送给两位恩师:“慈恩寺前论胰患,玄奘取经济世间。杏林悬壶得银针,全凭恩师烛炬心。”说到自己的打油诗,王许安有些害羞,“当时我们在西安的大慈恩寺附近一起参加一个胰腺外科会议,有感于慈恩寺的历史由来,就即兴做了这首打油诗,我将外科‘手术刀’喻为中医的‘银针’,是感激两位恩师传授的外科技艺。”

师承传递  走入一线基层

彭淑牖教授已87岁高龄,但是仍然在做外科手术,晚上在家也坚持做学问、写文章,也会经常让王许安参与其中。对于他写的文章,彭教授每字每句都改得十分仔细。他的另外一位恩师刘颖斌教授,无论多忙、多晚,都要坚持早晚查看患者。在两位恩师身边成长起来的王许安感叹:“我从最初的医学生,到现在对医学知识稍有掌握,具备一点治病救人的能力,都得益于两位恩师给我树立了榜样,明确了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他们对医学的敬畏之心、谨慎态度、精湛技艺,始终引导、影响着我。”

过去的一年里,王许安参与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组织的下乡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活动。他现在还在海南澄迈县继续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与大城市的综合性医院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有的治疗技术甚至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深受触动的王许安认为自己作为青年医师,“应该在精力充沛的年纪,尽可能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诊疗水平,传播前沿的诊疗技术,服务基层百姓。”

2018年的一位患者让王许安记忆犹新。这位患者虽然年纪尚轻,但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应酬较多、经常熬夜加班等原因,经诊断患有中晚期肿瘤。长期高负荷工作,身为同龄人的王许安感同身受,开始提醒自己“既要努力工作,也要注意身体健康!”

活到老  学到老 

对于2019年的期许,王许安毫不犹豫地说“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服务,像两位恩师一样始终将患者的利益作为核心。”此外,他计划认真完成余下几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并希望未来能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长期的支援合作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临床和科研工作繁忙,王许安坦言照顾家庭的时间非常少,他希望今后在工作之余可以多一些时间陪伴家人。

最后,王许安满怀信心地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仍然要向两位恩师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更新医学知识!”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