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励精图治谋发展,砥砺前行正当时”

时间:2019-07-10 11:46:39来源:未知作者:医师报 阅读: 77873

新闻头图.jpg

导语:

5月30日至6月1日由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风湿病学年会在青岛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的风湿病学专家汇聚美丽的滨海之城,共襄盛会,会议期间医师报在安心直播间对来自全国的风湿病学专家进行了访谈。

亚太风湿病学会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曾小峰教授

“励精图治谋发展,砥砺前行正当时”

01.jpg


“小目标”实现大发展

近年来在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一市、一科、一中心”学科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风湿免疫学科建设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共有3372家医院拥有风湿免疫专业相关的医生,其中1000多家医院具备独立的风湿免疫科。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差距,我们知道中国一共有3000多家三级医院,目前仍然有2000家医院没有独立的风湿免疫科。因此,虽然我国的风湿病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我们风湿科医生而言依然任重而道远。

可喜的是目前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认可,无论是从卫健委层面,还是我们所有的医学界同仁方面,都对我们学科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年初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给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发文,对《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及《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基本标准》征求意见。同时提出将来所有三级医院必须有独立的风湿免疫科,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也要建立风湿免疫相关科室的长远规划。相信在政策的支持下,我们风湿免疫科将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我们的学科也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

“大数据”带来新机遇

中国风湿免疫事业的大数据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十年了,最初我们在“国家风湿免疫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基础上,建立了Cstar数据库,后期我们又在Cstar数据库的基础上扩展成为CRDC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目前CRDC数据库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也是世界四大数据库之一。同时,无论从数据的专业性还是基础数据完整性的角度来看,CRDC数据库都是全球范围内非常专业的风湿免疫领域数据库。未来,CRDC数据库中的数据会为国家制定医疗政策,摸清我国风湿免疫疾病治疗现状,以及为临床提供多维度的循证医学证据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帮助。

同时,随着智能医学的发展,也可以通过AI对大数据进行学习,使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快速进入到“智能医学时代”。所以说中国的大数据是大有作为的,中国的大数据一定会走到世界前列,CRDC的大数据必将为我国风湿免疫事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青年强”则事业强

青年强,我们的事业就强!青年医师是我们学科发展的未来,因此抓好青年医师的发展,是我们未来学科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由于我们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因此我们现在还有很大的人才缺口。我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青年人的加入,我们也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我们风湿免疫相关专业青年医师成长,使青年医生成为学科发展中真正有用的人才。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志毅教授

开好第一张“处方”,做有“温度”的医生

03.jpg


“OA诊疗指南出台,学组发展方兴未艾”

骨关节炎是一种最常见的风湿病,却往往被我们风湿病学界所忽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OA的患病率逐年增高。

近年来,经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已经把骨关节炎定义为慢性进展性疾病。三年前我们风湿病学界成立了骨关节学组,三年来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成绩之一就是让骨关节炎在风湿病学界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随着更多的专家及青年医生加入OA学组,我们结合中国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真实世界的多中心临床观察,如TNF-a抑制剂、云克、雷公藤等药物治疗OA的真实世界的临床观察。而且,所有的这些研究都是由我们牵头开展的国际注册的多中心研究。

同时,在此次年会期间,我们联合包括国际骨关节炎学会中国分会、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师交流协会、中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内的四大学会共同制定了我们中国的《2019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布将极大的推动我国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

开好第一张“处方”,做有“温度”的医生

在临床当中我们的医生都有一个误区,病人来了首先考虑的是患者的治疗方案及治疗药物。我们医生开具的第一个处方是什么?是给他希望。与骨关节炎治疗相比,类风湿关节,我们有像甲氨蝶呤这样的锚定药物的生物制剂靶向药物来干预疾病。但骨关节炎这个疾病就不同,他在晚期的时候几乎是无药可医,什么药物都是无效的,但如果能够早识别、早治疗,治疗的方法就有很多。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宣传骨关炎这个疾病的一个常规的知识,告诉他们到晚期的时候几乎无药可医,没有什么太好的干预方法,让大家首先提高认识,给患者长期治疗的希望,这才是医生应该给患者的第一张处方,一张有温度的“处方”。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分会主任委员

卫生部北京医院  黄慈波教授

“多学科视野下的海峡两岸学会”

04.jpg

海峡两岸学会首先是要促进和推动医疗、医药、医技三方面的合作。在这三面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包括骨关节炎、血管炎、痛风在内的13个学组。这些学组目前是我们风湿病的主要学科,但在大的方向上讲仍然属于“边缘学科”。但是如果说要不成立这些学组,很多“边缘学科”就形成不了一个风湿病的拳头,拿不到课题,但是现在我们成立了学组,开始了协作就会极大的促进学科的发展。

同时,海峡两岸学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共建。我们已经启动了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共建工作。基层的医生经过我们风湿病学习班和网络培训,进行风湿病的基础知识扫盲。同时,三甲医院的医生到基层去帮助我们基层医院出门诊、会诊、查房以及讲课。双方共同努力,实现三甲医院和基层风湿科的双赢。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毅教授

“慢病管理任重道远”

05.jpg

我个人在十年前,就和我的团队提出了我们风湿性疾病要进行慢病管理的理念。当时我们点燃了一些星星之火,但是现在看来这种理念已经被大家广泛的接受。尤其是我们的医疗主管部门已经把这种疾病的管理以及大健康的概念完全灌注到整个医疗体系里边。

为什么要做慢病管理?因为之前大家只关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但是后来却发现我们国家风湿性疾病治疗的达标率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而且和国外差距很大。经过分析以后我们看到,之所以我们患者的达标率有差距,主要还是源于病人的依从性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而解决依从性问题,必须要求我们的医生、护士以及相关的医务人员去做好院外的慢病管理工作,也就是在诊断和治疗之外的一些工作,这也是我们提出要做慢病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经过这几年我们学科和我们团队的努力,我们成立了慢病管理学组,全国的风湿病专家中热心、积极参与慢病管理的人也开始越来越多。今年我们的“第二届慢病管理学组的会议”上,APLAR也会派专人赶过来支持我们亚太地区的一个慢病管理项目,要在中国针对脊柱关节病进行一百名护士的培训,这足以说明中国风湿性疾病的慢病管理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

 所以,坚持慢病管理的理念,以及更多的让这个理念在中国落地,相信一定会给中国广大的风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愈后。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

北京协和医院  李梦涛教授

“分级诊疗的基础仍然是学科建设”

06.jpg

分级诊疗的基础仍然是学科建设,现在我们风湿科的医生还非常有限,虽然国家有双向转诊的政策,但如果由于诊疗水平问题导致患者在基层没有很好的诊断及治疗,那对这些患者来讲是不公平的,而且病人也很难接受。但是如果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分级诊疗,我觉得就会很有利。基层医院的患者免去了奔波之苦,基层医生提升了诊疗水平,有问题随时能够得到医生的指导。

这次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提出的我们风湿免疫科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当中,也特别提到了对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对风湿病有不同的职责,相对复杂的病例会转到三级医院进行治疗,病人一旦得到了缓解,或者说达到了维持治疗的标准,就转回到基层医院甚至更基层的社区医院去。我想这个思路对患者的一个长期的、规范的诊治和长期的一个慢病管理是非常有帮助的。

山东省医学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丁峰教授

丁峰.jpg

生物制剂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在类风湿关节达标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过去很多难治疾病,通过这些药物就迎刃而解了,再加上多种企业的竞争使药品价格下降,让患者能用得起药,医生们的选择增加同是病情也能很好的控制,使得广大患者获益。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古洁若教授

08.jpg

在“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倡导下,风湿学科迎来了飞速的里程碑式的一个发展。就在2017年,全广东风湿免疫专科医师设立了培训的计划,这是对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以及政府层面的重视程度上一个大飞跃。在卫健委的召集下,以中山三院风湿免疫科作为培训基地,对专科医生进行培训。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还会一直这样扎实的做下去。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武丽君教授

09.jpg

风湿免疫专业从1985年中华风湿病学学会成立到现在,走过了三十几年的路程。在未来我们成立新疆风湿病的联盟,成立关节的联盟,去实现基层的发展,相信新疆在我们中华风湿病主委的支持下,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能解决更多民族的问题,新疆问题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新疆安定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广东省人民医院  张晓教授

10.jpg

就个学科初始发展阶段来说,第一个就是我们要选择“最基本”的人才;第二个就是要得到医院或所在地区的认可,进行宣传,建立自己的学习班;第三个就是我们要有足够能力来解决患者的问题,提高自己专业知识和修养。通过这几点才能做到把学科做实做强。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左晓霞教授

12.jpg

随着我们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的指导,在“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我所在的湖南地区这几年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使风湿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得到提高。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各地市基本都成立了风湿病学会。同时,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参与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风湿免疫发展不断的在壮大,既有组织又有人才,应该说风湿免疫科的春天已经到来。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朱平教授

11.jpg

随着新的靶向药的上市,对整个风湿界有很大的影响。在最早,联合用药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大家不太敢讲出临床缓解,自从有了生物制剂,加上DMARDs联合治疗,这种希望越来越成为可能,病人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对我们医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张卓莉教授

张卓莉.jpg

2019年可以说是生物制药行业的风湿免疫年,随着生物制剂和生物制剂类似物上市进入中国市场,新一轮的医保目录里也会有更多的生物制剂进入到国家医保目录当中,这将为临床医生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福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苏茵教授

苏茵.jpg

伴随着风湿免疫领域的快速发展,人才梯队的建设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不断来培养新人加入我们的队伍中来。我们也在努力做到“一市、一科”或“一县、一科”的发展,未来有更多的风湿免疫学科会建立起来。我也希望在人才建设上,作为博士生导师,可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作为我们风湿领域的后继之人。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赵东宝教授

赵东宝.jpg

随着生物制剂2.0时代的出现,对我们病人、医生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为新的有效、安全的生物制剂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医疗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因为有了生物类似物的出现,造就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竞争”,让广大患者从中获益,患者获益就是我们最大的获益。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缪佳教授

张缪佳.jpg

在“一市、一科、一中心”的推动下,风湿免疫发展很迅速。江苏省是在全国的风湿免疫科发展中比较靠前的省份,并率先在所有城市成立了风湿学学会,目前正在推广更加基层的医疗单位的专科。相信未来我们江苏的风湿免疫事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安徽省立医院  厉小梅教授

厉小梅.jpg

随着生物靶向药研究的深入,针对疾病炎症的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药物在临床上层出不穷,给我们临床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源头控制了疾病的进展,使患者获益,同时在价格方面会有所下降,使我们的患者在经济负担上得以减轻,所以生物靶向药物的问世对我们的患者来说获益多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升云教授

刘升云.jpg

靶向药物在风湿病领域里面,对很多免疫疾病都带来了新的治疗手段,甚至有些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我们把病能够控制好的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以前所谓的“难治性”的病人现在越来越少。从这个方面来讲,靶向药物的使用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鼓舞人心,最激励人心的一种事情。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吴振彪教授

吴振彪.jpg

随着最近一两年新的治疗药物的出现,使风湿科医生治疗疑难危重的风湿病有了更多的选择,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我们的医生需要转变观念,要对这些药物这些疾病发生的机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合理用药,实现一个达标治疗的理念。同时,希望医保的推行造福更多的患者,更造福整个社会。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吕良敬教授

吴良敬.jpg

风湿学科是一个很热门的学科。在过去,风湿科大夫做了很多基础方面的研究,目前开始转向临床相关的一些研究,这几年也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如:药物的临床实验,大型的注册临床研究。所以说坚实的科研基础给我们风湿领域未来能上一个新台阶打下好的基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学武教授

张学武.jpg

随着生物制剂的上市,风湿免疫学科也飞跃的发展起来。由原来的得病就会导致慢性致残到现在的只要早期治疗就能够很好控制,甚至正常工作。所以我觉得随着这几年更多不同机制的生物制剂的出现,会给我们广大的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姜林娣教授

姜林娣.jpg

生物制剂的出现,对病人来说是一种福音,对医生来说更是有了“武器”,有更多的治疗手段给到病人,患者从中得到获益。所以近几年来随着很多药物的问世,对我们的患者还有医生都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当然,也希望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国家能够大力支持相关研发项目,能帮到我们的患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  杨娉婷教授

杨娉婷.jpg

整个风湿免疫领域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它其实表现在很多新的靶点被突破。很多新的药物不断地上市,作为风湿免疫科的青年医生,安心学习,安心来掌握我们的基础免疫,这是适应整个免疫治疗方向靶点变化的基础,是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能够从最合理的角度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医保方面,它的承受力是有限的,现在主要的任务就是用最有限的资金来给最需要医保帮助的人,那么这就需要社会、医生、也需要药企来共同努力。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方勇飞教授

方勇飞.jpg

风湿免疫学科近年来高速的发展起来,各地在学科建设上也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我们重庆在大家的努力下也取得不错成绩。在这20年间,我们走遍了重庆所有的地市县,还建立了我们的专科联盟,帮带每一个区域的龙头医院再带动当地的乡镇卫生院乃至村医务室来诊治风湿病,逐步深入风湿病知识。

河北省人民医院  张风肖教授

张风肖.jpg

在“一市、一科、一中心”的推动下,我们河北省也开展了一些工作。 首先推广了综合医院风湿免疫学科带头人的培训计划。是以医师协会为主导在卫健委的指导下进行的,健全我们县级医院,甚至社区的二级上医院的风湿免疫科机构,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分级诊疗做很好的准备,希望通过这三年的努力,把我们河北省的免疫学科建设普及起来,争取能达到全国中等以上的水平。

四川省人民医院  朱静教授

朱静.jpg

分级诊疗这个政策非常好,在主委的“一市、一科、一中心”理念下,基层医院一定会有更多医生加入风湿病事业中来,加上规范化医生的教学培训,掌握更先进和前沿的技术,跟世界接轨,解决更多疾病危重的患者。医保也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减轻经济负担,可以让病人更早的去进行最适合的治疗。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永福教授

王永福.jpg

内蒙古自治区在2017年我们医院牵头,由全区50多家医院成立了一个内蒙古自治区风湿免疫专科联盟,该联盟针对基层医生的炎性关节疾病规范化整治培训,在这一联盟的框架下,也提出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团队、人才来建设“名医工作室”和“博士工作站”。跟智能平台合作,推出人工智能的检测平台,希望我们基层工作可以推动整个风湿科发展。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王彩虹教授

王彩虹.jpg

越来越多靶向药物出现在中国市场,对于广大患者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医生对于治疗方法选择相应增加,患者接受好的治疗让病情达到临床缓解。对于中国患者来说,希望生物制剂价格能够更加亲民,真正做到优质优价。

北京协和医院  王迁教授

王迁.jpg

风湿病领域的治疗这两年有非常大的突破和进展,药物研发领域的技术发展更加迅猛。生物制剂也出现在了全球药物销量排行榜上,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随着新药引进中国市场,我们有了更多得力的“武器”,患者能够有更佳的疗效,有助于病情缓解和改善。

福建省立医院  林禾教授

林禾.jpg

这些年我国风湿免疫事业发展迅速,尤其在省会发达地区,所以大力推广基层风湿病诊疗工作就更为重要,我们通过走基层将风湿病知识带到市级、县级乃至社区卫生院中去。同时今年我们省里牵头成立了一个风湿病的“联盟”,已有五十几个医院加入,希望也能够通过联盟的方式全力推动风湿科的建设。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李芹教授

李芹.jpg

在曾教授的“一市、一科、一中心”理念的倡导下,云南省的风湿病学科取得很大进展,而且还有更多联合的学科在组建。我们已有七个地州成立了地方风湿病的分会,希望可以带动当地学科进一步发展起来。在2017年时,成立了青年专委会,让他们的知识层面得到更大发展,带动我们风湿领域更好地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林金盈教授

林金盈.jpg

我们广西风湿免疫科的工作主要是去基层医院进行巡回医疗演讲,目的是普及风湿病的基础知识和加强与基层医生的联系,为双向转诊做好铺垫。这个工作已经做了有两年多,现在已经在广西二三十个县也做了沟通和联系,因为有绿色通道,广西这方面工作做的相当不错,希望这个领域发展越来越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鲁静教授

鲁静.jpg

在曾主委的倡导下,我们辽宁在“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建设中也取得不错的成绩。今年准备在整个省都成立风湿免疫专科,同时伸展到县级医院,做好宣传工作,把学科建设搞得更好。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李娟教授

李娟.jpg

生物制剂的时代到来了,随着对疾病机制研究的发展和进步,生物制剂针对风湿病的一些靶向药物今年也发展地非常快,这些靶向药物的出现给医生带来很大帮助,让医生们手里有了更多的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时期,甚至不同疾病的一些靶向选择上的“武器”, 给风湿病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福音。

中日友好医院  马丽教授

马丽.jpg

伴随着新的一轮国谈的开始,医改也已经拉开了帷幕,我们医生的初衷是希望可以有更多疗效好的药进入医保,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近年经开始进入医保目录了,使广大患者获益,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刘湘源教授

刘湘源.jpg

风湿领域的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对基层医院风湿科建设获益很多,我们需要大医院的风湿科大夫去指导基层医院。我认为目前最好的方式应该是网络平台。通过这种远程会诊的方式,来解决这些患者的问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洋教授

李洋.jpg

随着新产品的上市,生物制剂领域越来越多的药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今年可能是个分水岭,未来生物制剂将作为风湿免疫科的医生手中常规的“武器”,无论患者的疾病程度在什么阶段,可能都有条件应用生物制剂来及早进行治疗,最终达到保护我们广大患者的健康这一最终目标。

浙江省人民医院  应振华教授

应振华.jpg

新靶向药的上市,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获益的,因为他们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而且有竞争,促进行业的发展,价格可能也会下降,患者也会受益。分级诊疗应该是一件非常好的大事,让专家们深入到基层,让基层的医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更新的风湿免疫科知识,同时也让更多医生加入到风湿免疫科大家庭,让风湿免疫学科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趋势。

浙江省人民医院  李涯松教授

李涯松.jpg

分级诊疗在浙江应该是起步比较早的,我们医院是省健委下直属最大的三甲医院,所以很多的政策在我们医院可能会有较好的体现,我们医生团队下到基层去帮助解决当地病人的就诊问题,进行指导来提升诊疗的水平,让更多基层患者获益。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