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长期管理任重道远
当前,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首要疾病。其中心衰发病率高,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到高达0.9%,预计患者人数超过一千万。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中高血压和冠心病是其最主要的两个诱因。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趋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数量日益增加,我国拥有着巨大的“潜在”的心衰高危人群。
6月19日,北京安贞医院刘宇扬教授在2019诺华昌平工厂开放日暨媒体交流活动中指出:“心衰是一种长期进展性严重的心血管慢性疾病。只有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慢病的发生,才能够延缓它们最终走向心衰。尽管目前在我国心衰治疗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受患者经济能力、创新药医保覆盖,以及有效的长期管理模式缺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心衰仍是尚未攻克的顽疾之一,长期管理任重道远。”
刘宇扬教授
慢性心衰防控关乎民生,患者治疗需求远未满足
我国成人心衰患者基数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心衰普及率不高、民众对其普遍缺乏基本认知,致使很多患者错失了最佳诊疗时机,约20%的心衰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约有50%心衰患者在诊断5年后死亡,生存率低于多种癌症。
不仅如此,由于心衰导致反复住院,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数据显示,我国患者平均每年住院2.4次,约69%的患者都有1年内再住院的经历,年均住院天数长达22天;我国心衰患者年均医疗费用近29000元,高于我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即使在现有的标准药物治疗下,我国心衰患者住院频率高,经济负担重以及死亡率居高不降等诸多治疗需求尚未获得满足,防治形势严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心衰患者群的国家之一,心衰防控关乎民生。因此,提升慢性心衰的诊疗水平,重视并加强对其长期管理势在必行。”刘宇扬教授在分享心衰诊疗现状时指出。
推进心衰诊疗新进展落地,国家医保准入仍是关键
尽管心衰仍是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尚未被征服的“最后战场”,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预防和治疗。近年来,在医学界科学家、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心衰领域在规范推进及治疗方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2018年10月,随着《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发布,为中国心衰诊疗标准化、规范化奠定坚实基础,翻开我国心衰整体防控的新篇章。
新版《指南》在2014版的基础上,在心衰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在心衰的药物治疗方面,新版指南充分与国际接轨,已经被纳入欧美指南的创新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也被18版指南列为一类推荐。
“这一更新主要基于ARNI药物突出的临床表现:根据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在心衰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其使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降低20%,意味着可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所产生的各项经济负担,展现出了更高的临床价值和成本效益。”刘宇扬教授介绍说。
作为全球唯一的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于2017年获中国优先审评上市,为心衰领域近20 年来的突破性药物,一年后进入指南一类推荐,并已纳入山东,江苏、安徽、湖南、吉林和西藏六省医保,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并促使心衰患者及时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为中国数百万的心衰患者树立了新的希望。
“但要满足更多心衰患者的治疗需求,仍迫切需要从国家医保准入层面给予慢性心衰治疗的关注与支持。”刘宇扬教授强调,“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启动在即,期待将慢性心衰创新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以造福更多患者。”
心衰管理存短板,呼吁建立长期管理模式
据了解,由于医疗水平的差异和专业人才的缺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力衰竭防控仍面临着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标准、随访不规范等管理难题。
刘宇扬教授从心衰管理团队建设分析表示:“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给予患者适合的诊治和长期管理需要由心脏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护士、药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并遵循心衰指南及相关疾病指南,按照一定的流程及规范相互协作来完成。这对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减少住院次数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刘宇扬教授认为,心衰疾病管理需要社会、医院和个人多方参与,多方贡献,建立慢性心衰全程管理模式。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心衰管理建设:首先,对于已经确诊的心衰患者,需要谨遵医嘱,接受标准化治疗;其次,通过分级诊疗,建立心衰患者长期随访机制,联动社区,行成“家庭-社区-医院”三层联动的体系;最后,加强患者疾病教育,尤其关注患者长期疾病管理,授之以渔,让患者成为自己的健康顾问。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现场直击】“别慌,跟我做”——6个月婴儿憋气命悬一线 天津120调度员“云守护”化险为夷
2025-05-21 -
new首位互联网退休医生与30秒接诊时代的双向奔赴 | 医者故事
2025-05-20 -
new杨一红:急诊科院前院内衔接 打通生命“最后一公里” | 高端访谈
急救的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我们要用科技打通生命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2025-05-13 -
new潘曙明教授:完善法律 保障医患共同权益 | 高端访谈
潘曙明教授深入剖析了急诊医学面临的伦理法律挑战及学科未来发展路径。
2025-05-13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