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我遇到了你
此时,我想以患者家属的身份讲述二十多年前自己的一段痛苦经历。
那年我刚刚参加工作,母亲就查出乳腺癌,因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手术后虽然进行了放疗、化疗,但她的病情仍进展迅速,几个月的时间就已发展至全身转移。
眼看着母亲的状态越来越差,我心疼不已,常常背着她偷偷流泪,面对强大病魔我们只能做着最后的挣扎。
因母亲的腹水症状很严重,我找到主管医生,提出要为母亲输注在那个年代非常稀缺的白蛋白,医生的意见是治疗的意义不大而且费用很高,但我不听,坚持输注。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是我唯一能为她做的!
我和母亲都是搞医的,但在她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我们都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有关她的病情我们一次也没谈过……
每天,母亲躺在病床上,默默地看着我为她忙这忙那,那眼神中充满了不舍,但她没有对自己身后的事情做任何安排,我也没能把自己的疑问向她提出。
我现在想,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备受疾病折磨的母亲是怎样在煎熬与无助中度过的?
虽然我就在她身旁,可她的内心一定是孤独的,她肯定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她为了怕我伤心,怕伤害到我,选择了独自承受。
母亲的最后时刻我一直陪在身旁,帮她擦身,帮她梳理好零乱的头发,并在心里向母亲保证,我会勇敢地面对未来,请她相信我会处理好一切的,不知母亲是否能感受得到……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母亲走后,我很快陷入到崩溃的边缘,我突然发现很多事情都不知如何处理!
首先,就是让母亲穿什么衣服走。
当时,市面上的寿衣,我一看就知道母亲肯定不会喜欢。母亲平时在生活上很精致,对自己的仪容仪表非常讲究。在她的最后时刻,我该让她穿着什么离开呢?
我想起三个月前,她曾买过一件夹克衫,自己非常喜欢,外出游玩时还穿着照过相。但那件衣服是夹衣,听说人走的时候必须要穿棉服走的。
就在我无助的时候,母亲生前的好友,逯阿姨来看我,我哭着向她说起此事,她非常理解,立刻把那件衣服拿走,用了两天的时间在衣服的夹层中絮上了棉花,这让我至今想起此事都非常感谢这位阿姨。
最后,母亲就是穿着这件棉衣走的,不知她对那件衣服是否满意?对我的许多安排是否满意??我只知道自己尽力了……
此后,我又面临一件让我特别为难的事情:对于当时二十多岁的我来说,实在不知该如何处理父母的遗物。
我父亲是在我16岁那年、11月的一个早晨,在骑车赶往单位给研究生们讲课的路上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的,这对于天天在急诊室抢救病人的母亲来说,打击是无法想象的。我第一次看到要强自信的母亲,在别人面前痛哭。
不知母亲是如何从巨大的悲伤中一步步走过来的。
我只记得每当她整理父亲备课的手稿时,都会默默流泪,然后再按原样放好。八年时间,父亲大部分的遗物一直没处理,那是母亲最不愿触及的伤痛。
如今,当我面对父母的遗物,真的不知如何是好,那些物品上留着父母亲的影子,记录着他们生前的点点滴滴,我怎忍心处理它们,而我也需要它们的陪伴。我理解了母亲在父亲去世时所经历的内心煎熬与无助,那种痛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在之后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我沉浸在对父母的思念中无法自拔,变得脆弱、敏感、并伴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由于当时的认识有限,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如果在母亲离世前后,我能获得专业人士的帮助,一定会减轻很多痛苦;如果在我抑郁焦虑的时候,能及时去寻求帮助,也许我会尽快从痛苦中走出来,而不至于在母亲走后仅两年多,就因长期情绪压抑,患上了乳腺导管瘤,并做了局部切除手术……
母亲的去世对我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影响到我之后很长时间的生活。
至今,在我家中的一个角落还堆放着母亲的各种奖状、证件、父亲的手稿、书籍等等。它们成了我心里的一个结,不知何时才能解开……
前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聆听了宁晓红老师所在团队的讲课,认识到安宁/缓和医疗的理念,并得知如今有像宁老师这样一批专业人士,正在做着一件帮助人善生、善终、善别这样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让我感慨万分!
如果当初有缓和医疗团队的帮助,或许在母亲还清醒的时候,我和她之间能有一次坦诚的交谈,或许她能亲口告诉我:还有什么愿望想去实现?有什么对我的期许?我一定不会让她独自承受死亡来临的恐惧,一定会满足她最后的愿望,让她的内心获得更多的安慰与解脱,让她走得更放心,而我也会更安心,不会经历那样的艰难与无助,或许,我会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我的亲身经历使我体会到,缓和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对家属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家属更好地陪伴患者度过最后时光,减少各自的遗憾,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我是一名护士,但我对缓和医疗的了解还很少,今后我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参与相关的工作,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给予患者及家属更多的支持与帮助。目前,国内的缓和医疗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大力宣传缓和医疗理念,积极推广并实践缓和医疗工作。我认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可以多接触、了解或者深入学习缓和医疗方面的知识,不仅为患者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还能随时关注患者以及家属精神层面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慰籍,让生命以最美的姿态完美谢幕。
作为一个送别父母之后的女儿,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愿贡献我的所知所能,让每个人都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也邀请大家和我一起为此努力!
2019.9.26
后记:
感谢作者如此诚恳地与我们分享了她在面对双亲离世过程中的不舍、不易与无措及思索,作者是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而这样的身份也更加提示我们:死亡面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早早学习,正确切入,并真切地遵从对方和自己的内心意愿认真做好各种准备、不留遗憾。
下午阳光正好,在这时偶然又看到赵可式老师送我的小礼物,包装盒上有这样一句话:参透为何……方能迎接任何。
是的,生命于人的魅力大抵就在于我们可以随时可以出发去参悟,并送人以玫瑰,而手中留有余香。
祝福每一位在我们生命艰难时刻出现的天使,也祝福在遇到天使后获得生命顿悟亦成为天使的人们。
再次感谢作者!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 -
人生如圆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