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哲思杂想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哲思杂想/详情

民族复兴 健康先行 ——《健康是生产力》读书报告

时间:2020-07-19 13:03:43来源:未知作者:杨乐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阅读: 148395

本书背景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从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成立开始,健康成为全世界共同认可的重要议题和战略目标,如何保障人民健康,降低疾病发生和损害,是世界各国政府都极为关注的重要主题。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目标,健康社会的构建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而健康的概念也在悄然改变。曾经,人们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机械地视健康和疾病为单因单果关系,健康一度仅意指身体的健康。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人类逐渐地认识到了健康不是一个纯医学问题,从而开始对健康的概念有了飞跃性的认识和理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39日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关注民生不仅要保就业、增收入,还要推动环保,保障人民健康。健康也是生产力。经济发展、收入增加是民生,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同样是民生,甚至是更重要的民生。因为健康是1,失去健康这个1,后面有多少零都没有意义。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准确地说,健康的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生存质量也就随之下降,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发展经济是发展生产力,推动环保、保障人民健康,同样是发展生产力,但这并不是简单地从数量上提升生产力,而是从质量上优化生产力、保障生产力。

从建国伊始,国家和党就非常重视人民的健康,健康问题是我国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的国家规划与重要议题。通过多次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调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人民的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也有了有效地提升,一系列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完善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坚持健康中国的道路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迈出了沉稳的步伐。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仍有许多难题和攻坚战需要打,贫富差距较大,资源配置也不尽合理,看病难,看病贵尚存,过快的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恶化导致健康风险不断升高等问题,是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民健康的难题。健康的保障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生命质量、延长人民预期寿命,更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我国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故作者基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深刻且全面地探讨了健康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具体现状,为读者呈现了健康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呼吁领域专家学者共建健康中国之路

作者情况

王彦峰,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理事长、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同时担任国际健康与环境组织主席。编着《健康是生产力》、《世界动荡之源》、《中国国情辞书》等十余部着作。曾发起和推动健康奥运、健康北京全民健康活动当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在成立国际健康与环境组织时,王彦峰指出健康问题是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成立国际健康与环境组织的目的就是致力于解决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环境恶化、社会不公、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创造健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实现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005年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成立以来,他就提出了健康是生产力这一科学理念,相继出版专著并在国家重要期刊(中国健康月刊)、报纸(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并在政府和专家学者中引起积极呼应。

本书框架和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分为十章。第一章为人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社会、社会关系、生产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脚至健康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章为健康是人生之本,本章主要以历史发展为脉络,阐述了从古到今学者和名人对健康的重视和愿景,从健康含义的发展与演变中,分别对身体(体质、体魄)、心理、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刻讨论;第三章为健康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主要针对生产力的含义与重要性进行了讨论,再从马克思主要基本理论出发,提出健康对生产力的重要促进和决定作用,并指出健康作为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分别探讨了健康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科学文化、生态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关系。第四章为健康与经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本章主要阐述健康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影响作用,并对保健品发展、现状与展望进行讨论;第五章为健康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作者基于人类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性集中探讨了民主自由和社会和谐对成熟人格、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影响;第六章为健康与社会文明的关系,主要内容为我国社会文明的倡导和文明社会的构建,以及健康与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关系,从医疗技术、资源分配、教育职业、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探讨对健康影响;第七章为健康与科学文化的关系,作者在本章主要阐述了健康理念的科学性以及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和谐共生低碳环保崇尚科学的形式,增加人民、机构、社会在健康理念构建过程中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第八章为健康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生态环境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呼吁人民构建美丽中国,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最后,作者将健康落脚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并从我国“健康中国之路”的宏观战略上剖析了健康理念的渗透和发展。第九章为健康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之间的关系,主要探讨和分析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变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强调了预防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十章为健康中国之路,作者在本章阐述了历次国家会议、政策法规文件对健康的重视,健康城市理念在奥运会中的体现和渗透以及我国的健康之路发展、推进与战略规划。

心得与启示

1. 语言朴实,文字有力

本书主要以健康为脉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健康在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人类发展中所扮演重要角色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关键问题的说明。作者通过现实案例的剖析,对国家相关会议精神和政策的解读,凸显健康中国构架的伟大战略意义。

健康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能够有效缓解人民病痛,提高人民生命质量、延长其寿命,同时在于它提高人民生命质量、消除病痛后所转化得出的生产力以及人类社会的整体全面发展。

读罢此书,最为直接的感触就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健康这一话题即是专业化的,也是大众化的,专业在于需要运用科学专业的知识来充实内容,保证信息传递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大众在于健康这一话题是广大百姓都非常关注的民生问题,健康是百姓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必然要求。在本书中,笔者所用的语言和词句都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并且在对于健康重要性和保健重要性的强调中,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增强了本书的普适性。

2. 突出预防,强调保健

在本书中,作者通篇都非常重视并强调疾病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面对我国不断增加的病患,不断出现的新型疾病,仅强调患病后的治疗和处理是治标不治本之下策,不能够真正的保障人民的健康。书中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健康并不是有病治病,而是预防为主,让人不患病(P218)。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疾病谱、老龄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健康管理蓝皮书》统计,我国中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1]。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有相当一部分疾病是可以通过转变行为或自我保健,达到预防、控制或取得良好康复效果的(P46)。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遗传、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四大危险因素[2]。因此,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策略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来改变居民生活习惯,使其树立正确的“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是及其重要的,这也是书中的重要思想。书中强调普及健康知识是实施全民健康战略的重要一环,是“预防为主”战略落实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P168)。

3. 健康为基,社会共治

书中王彦峰老师分别阐述了健康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的关系,体现了健康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健康应该成为基本国策,我国应以改善国民健康来考核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的改革是否有效。

目前我国的卫生政策是比较系统的健康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策略得到了有效贯彻,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开展,血吸虫病等传染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虽然在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短暂性地呈现市场化、医疗化倾向明显,经济改革一马当先,卫生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然而,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集中爆发时期,我国政府积极且成功的应对,预防为主的卫生策略再一次得到空前重视。而后,从2009年进行新医改,到 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强调,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再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新型路径和指导思想,健康已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

“国家的强大,健康是基础。”健康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要体现。随着国家医疗与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健康事业的建设已经从传统的身体健康促进转变为身体—心理—社会—生态健康的构建,而这一层面健康的追求需要国家、政府、人民的共同参与,需要在健康中国构建道路上不断摸索和反复试验。

3年前在导师王红漫教授指导下,认真研读《健康是生产力》,受益良多,在全球战疫的当下,健康是生产力历久弥新。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一如既往牢记导师家国情怀的教导,矢志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健康事业的建设尽到绵薄之力,共建“健康中国”。



[1]社科文献. 报告精读 | 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EB/OL]. (2018-04-09) https://www.ssap.com.cn/c/2018-04-19/1067570.shtml. [2019-01-01].

[2] 人民网. 关注慢性病:防治慢性病 不能慢慢行[EB/OL]. (2016-08-10)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0810/c14739-28624108.html. [2019-01-01].


责任编辑:陈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