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眼中的好医生
患者眼中的好医生一定尊重患者,敬畏生命,恪守“患者至上”。希波克拉底将医患关系比为师生关系:“我将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那个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所以医生原本应当对每名患者都有感恩和尊重之心,在做任何临床决策时,医生都应当将“患者至上”作为评判决策对错的“金标准”。然而,今天医务人员的思想深处却有另外一个词根深蒂固——“求医问药”。一个“求”字就能感受到医者的高高在上。我们会在出门诊时,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吗?而不是直接问“你哪儿不舒服”?我们会在病区遇到自己的患者主动打招呼吗?我们会临下班再去病房看看患者吗?我们会在查完体之后和患者说“谢谢”吗?谢谢他对你的那份信任,谢谢他让你的支架放得越来越顺畅……
患者眼中的好医生一定是一位博学却不傲慢、不冷漠的朋友。医生这一职业非常容易对患者表现出“冷漠”。医学知识的不对称性又使得医生容易“傲慢”。今天“学习型患者”比以往更需要医生的帮助、安慰和宣教。强烈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使得患者见到医生往往都非常失望,为了继续治疗,他们不得不将各种不满积蓄、积蓄、再积蓄……最后一次性的爆发出来。所以医生必须克服“冷漠”,尽量理解患者,体谅他们的痛苦和不便。
我们应该用好“学习型患者”这一最未充分利用的医疗资源,不再把患者看成医疗服务对象,而是看作医疗服务团队中的一员,仅仅抓住“患者安全”这一共同关切,降低医疗风险。如果医生可以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去工作,“冷漠”自然会离我们远去了。
人类从不怕遇到问题,怕的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警醒的是,国内绝大多数医学教育并没有因为社会发展和需求之改变进行大幅度改革。可喜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引领了这一改革,率先设立了学科最全、阵容最强的国内医学人文研究院,同时,借鉴北京大学校本部校园文化建设,力推学术与实践并举的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改革。
我想告诉我们的医学生以及广大的一线医务人员:我们爱医学,我们更应该去爱患者。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 -
人生如圆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