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哲思杂想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哲思杂想/详情

互联网基础医疗服务获取何去何从?

时间:2016-04-18 02:09:25来源:未知作者:admin 阅读: 230089

近日,已经声名狼籍的“度娘”再一次传出了丑闻:百度贴吧的“血友病吧”的管理权爆出被出售。以此为到导火线,网友们陆续发现:除了“血友病吧”,还有甲亢吧、牙齿吧,以及不孕不育医院吧、帕金森吧、白癜风吧等很多贴吧,都早已被不同的私人医疗机构承包,成为广告的天下。

百度卖“病友吧”不是百度第一次在医疗方面引起大众的关注,此前百度还出现过一次与医疗机构相关的争议事件。2015年4月,百度广告收入曾经的重要来源——莆田医疗,宣布终止与百度在竞价推广的合作,这对双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让“莆田系”医疗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莆田系和百度合作,最重要的原因是百度的商业模式毫无疑问是“流量分配”,而百度最为人所诟病的是通过竞价排名,将流量导向“价高者得”的不法商贩、游医、骗子,以及不正规的私营医院、莆田系医院。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医疗资源能够最大程度的共享之外,也为不正规的医疗机构提供了广告肆虐的地盘话语传播机会,百度卖“病友吧”事件所昭示的,正是在这个看似知识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基础医疗知识的泛滥与真实性的质疑。

在很多普通大众看来,所有搜索引擎,都是万能的。在生病后,首先就是在百度等搜索引擎里进行搜索,给医生提出疑问。然而,由于自身缺少基本的辨别知识,在充斥着大量医疗广告的网络上,患者很容易被误导。

如今,现实生活中“有事问百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应该说,百度、搜狗、360这些搜索引擎是方便了我们生活的。靠着搜索引擎,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了。但是,并非所有事务都能依靠搜索来完成。有些事情是可以的,比如书籍信息、商品信息、人物信息等等。但是,对于一些生活知识、医疗知识来说,就不能完全相信搜索结果。

网络是方便的,但是也往往潜在着很多危险。尤其是那些道听途说的生活知识、医药知识、民间偏方更是危害无穷。在充斥着伪科学的医疗知识、虚假广告的互联网世界中,老百姓通过互联网获取基础医疗帮助到底该从何获取?

移动医疗会是大众通过互联网获取基础医疗服务的有效途径?

百度血友病吧被卖事件,让外界开始认识到百度贴吧背负着沉重变现压力的事实,也让外界意识到,贴吧对广大病患的重要意义。同时,贴吧商业化所引发的争议,也显现出PC端医疗服务发展乏力的现状。

在PC互联网时代,健康类信息网站、问答社区、贴吧、搜索引擎等是患者寻求医疗资源和帮助的主要工具,但商业模式以及难以连接实体医疗服务是它们难以逾越的发展瓶颈。

与之相比,近年来兴起的移动医疗,具备能够连接医疗行业多方角色、打通实体医疗服务的特点。在PC互联网医疗遭遇发展困境的同时,用户的需求却有增无减,在此背景下,在模式上进行了更多创新和突破的移动医疗,有着更大想象空间。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医疗服务实现了质的飞跃,医院专家、正规医生网上解疑答惑,网上预约挂号、建立电子病历档案、远程问诊、远程监测等技术提高了诊疗效率,移动医疗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尽管目前移动医疗并不能提供颠覆性的就医体验,但与过往的PC在线医疗相比,移动医疗越来越向实体医疗行业靠近,也为开展更多服务提供了想象空间。那么,移动医疗会是大众在互联网上获得正确科学的健康知识甚至是求助的有效途径吗?笔者通过《速途研究院:2015年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分析报告》中列举出的2015年移动医疗APP的综合分析,来分析这一问题。

目前市场上移动医疗O2OAPP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线上打通患者与医生、患者与医院、用户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渠道。帮助用户实现:线上问诊,线下买药、接受治疗;线上挂号预约,线下到医院治疗;线上预约健康服务,线下享受服务。这样一来,一部分任务交给了线上渠道来完成,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缩短服务周期。

春雨医生:偏重用户的“自诊+轻问诊”,能满足大众日常健康的基本需求

春雨医生采用“自查+轻问诊”模式。春雨推出的“症状自查”业务,运用结构化数据,为用户提供诊疗建议,如果自诊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用户还可以选择问诊的方式。

此外,打造移动问诊平台,贯穿医疗价值链的春雨医生将自身定位于技术与服务提供商,依托移动终端APP打造移动问诊平台,在平台上进行诊疗信息的数据采集、数据解读和数据干预活动。

对于日常基础健康问题有疑问的时候,用户通过“自查”业务满足自身的浅层需求。一直以来,春雨都在试图通过积累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数据,使得与药店、医生、可穿戴设备、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机构产生合作。

春雨医生从诞生到现在,从在线问诊、私人医生一路走来,现在针对医学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推出了私人医生服务,开办线下诊所的对策来解决用户体验的不完整。

微问诊:巧妙构建医疗020健康管理闭环模式,优化服务与流程

与市面上3000多款的移动医疗APP相比,微问诊最大的区别是突破了单一的预约挂号、轻问诊、医联平台等模式,打造了集在线问诊、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电子报告、医患互动、健康管理等诊前中后多流程于一身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使用习惯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解决方案,全面改善患者就医各环节体验、提高就医效率,同时拓展了现有医院等健康机构的互联网服务能力,为其互联网服务渠道的延伸起到完整、一体化的支撑作用。

与春雨医生线下布局的私人医生不同的是,“微问诊”采取“私人家庭医生”的模式,由专业的全科医生针对用户的实际情况,提供连续性的定制化健康服务。微问诊O2O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借助药店微问诊终端机实现自诊,院前微问诊医生视频咨询实现分诊,院中通过云端医院打通医院预约、挂号、缴费、查看读取检查报告实现医院落地,院后结合FT-Health智能穿戴设备以及私人医生将就诊前、就诊中、就诊后的流程贯穿,实现闭环式健康管理平台。

同时,由于微问诊提供24小时语音视频健康咨询服务,用户可以直接和后台医生面对面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消用户关于网络求助的不安全感,让用户知道是谁在为自己提供医疗服务、解疑答惑。

丁香园:布局线下诊所,不一样的玩法

与春雨选择一条轻资产之路——到已有的实体诊所挂牌不同,丁香园走的是重资产道路,自办实体诊所,亲历跑审批、租场地、购买医疗设备、招聘医生等环节,耗时耗力。但也应看到丁香园自办诊所模式可掌控挂牌、设备购买及医生招聘的整个过程,更好把控医疗质量安全。

目前丁香园开业的第一家诊所设置了儿科、全科、内科、外科、妇科、急诊等科室,主要针对慢病、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为保证传统医疗体制中质量、安全,诊所的医护人员多来自三甲医院的高年资医生、护士,并为之设计了持续终身的培训计划。

同时,丁香园积极与通过FDAII类器械的可穿戴设备合作,并由迪安、金裕等第三方远程完成生理生化检测与心电监测。另一方面,深度开发微信后台,除了必备的科普,既能微信完成诊前预约、诊中支付、诊后回访,还提供健康问答、药品查询等实用信息或工具。

快速问医生:公共平台全线服务

“快速问医生”主要通过医生在线解答用户问题、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挖掘用户买药需求,搭建了咨询、家庭医生、药品电商三大平台。

正如其名称一样,“快速问医生”时,用户根据疾病类别点击进入,依次填写问题、详细描述,疾病症状照片、医学检验单则可使用手机拍照功能进行上传,从而使得医生能够更加准确、更具针对性地断症、解答。从快速问医生中得到专业的指导,这对于消除患者的恐惧无助感、引导患者正确就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家庭医生,能够对用户实行全面而有效的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指导。家庭服务的模式目前有付费和免费义诊两种,通常为付费的电话服务模式,患者与医生进行一对一通话。“快速问医生”下一步还将深度挖掘用户就诊买药的需求,推动相关医药互联网产业链发展。

目前,市场上以“春雨医生”“微问诊”“丁香园”为代表的移动医疗在健康咨询、改善预后、提供预防及教育传播、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互动和提高患者自主性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此外,移动医疗市场在垂直细分领域不断深入,有为孕期及新生儿提供专门护理的孕期私人医生服务,如“贵医云”的私人医生服务,有为糖尿病老人提供长期护理的健康APP,如“糖医生”。

正如上图所示,在网上咨询的患者,自身想要获得的健康数据、家庭医生护理、远程会诊、健康咨询、健康提醒等功能,移动医疗均已不同程度的覆盖。

现在,互联网已经渗透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预计到2020年,我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这就意味着对于医疗资源本身缺乏的偏远地区,网络医疗求助必将成为向外界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这也意味着移动医疗行业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积极凝聚各种资源,通过互联网商业模式进行优势配置,有望形成“互联网+”健康产业集群,成为用户获得健康求助的重要途径与突破点。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