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哲思杂想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哲思杂想/详情

请不要急着为“北医三院孕妇死亡”事件站队

时间:2016-04-18 02:08:19来源:未知作者:admin 阅读: 136217

尽管在北京市卫计委介入之后透露出双方态度已相对理性,但社会对于“北医三院孕妇死亡”事件的关注度却有升不减。中国医师协会发声明、死者和家属以及中科院理化所相关人员个人信息被扒,几方“大战”喧嚣尘上。更加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有些自媒体甚至将事件歪楼到对封建婆婆和“凤凰男”的口诛笔伐当中。伴随着这些沸沸扬扬争论,那名随子一同离去的34岁女子,就这样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当下,患者和医生时常相互不信任。在这件事发生之后,除了个别理性的声音之外,我们听到的大多数是“患者冒死生育、病情凶险医院已经尽力、呼吁将打砸医院的‘医闹’绳之以法、中科院理化所滥用公权”等声音,这可能与我从事的职业有关,让我平时更加关注医疗界人士的动态。但我遗憾地发现,只要一遇到“不明真相群众”从死者和家属的角度说几句的时候,一种“医学的事你不懂别瞎逼逼”的气息就会从医疗界席卷而来,让人只好暂时退让,静观其变。

中国从来不缺乏医患纠纷,每家三甲医院每年因各种原因对患者和家属的赔偿额度动辄在百万元以上,其中多数并没有经过法院判决,也就是双方私下达成协议确定赔偿额度。中国也不缺少“医闹”,打砸医院、辱骂医生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然而,当这次“北医三院孕妇死亡”事件被爆出后,有人惊呼:史上最强“医闹”来了!

这次的医患纠纷与过往医患之间历次“交手”显然在各方面均有所升级。首先,死者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而是一名博士;第二,与之“过招”的是坐落在北京的三甲医院当中的顶级科室;第三,事件发生后,死者生前所在的中科院理化所发出盖章公函,企图在气势上“压制”医院;第四,医疗行业当即“接招”,作为中国医生的“娘家”,中国医师协会发声明质疑理化所的发函,称“关心职工应与尊医守法并重”。

由于多方介入,事件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迅速发酵,不仅医患双方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各自单位、主管部门或协会也跟着上演了一场“护犊子”大战。从最初死者家属求助媒体,到几天之后彻底拒绝接受采访,很显然,靠双方的辩解能力已经完全无法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左右住舆论。

这几天,我几乎看到我的朋友圈里所有医护人员参与到这场“世纪巅峰对决”当中。在真相尚不清晰之时,大家纷纷为北医三院振臂高呼,要求严惩“医闹”,那声音振聋发聩,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向上高举的拳头。

一篇疑似出自北医三院院长乔杰之手的文章迅速在医护人员的社交媒体中被疯传。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千字有余,文风骄傲,情怀满溢。然而,稍有逻辑思维的人就能知道,当医院遭遇如此重大事件之时,作为院长会毫无意外地推掉暂时不急于处理的事件,立刻与相关人员开会商讨对策,以应对舆论,化解危机,又怎会在风口浪尖之时急于写出一篇美美的文章抛向网络?不过,大多数医生显然并不愿在这一刻使用一些基本的逻辑判断力,就在社交媒体上用这篇文章刷屏。有些人当遇到质疑之时,只会回上一句:别管是不是乔院长本人写的,总之这次我力挺乔院长,力挺北医三院!

过去我一直以为,医生由于其受到的教育以及每日面临的生死,这个群体是冷静且理性的。但这次“北医三院孕妇死亡”事件着实让我见识到了医生这个群体的敏感,他们的心灵是如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呵护。他们像平日里受尽闲气的小媳妇一样拍案而起,坚定地与同样受尽委屈的北医三院站成了一队。另外,一些医疗界的自媒体不分黑白、夸大其词,不惜用上口号式的标题,挑起群情激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转眼10万+的阅读量也着实让这些自媒体赚足了粉丝数量。但是他们忘了,无论医生群体的声音有多大,都无助于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对减少两个群体间的对立情绪没有一丝一毫的正面作用。

如果评论一个医疗事件,不骂几句体制的话是找不到存在感的。好吧,开始。现如今的医疗体制着实让公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干着最辛苦、技术含量最高、责任最重大的工作,却拿着最卑微的工资(注:这里单指工资,你懂的)。“能走的都走了,目前没走的也有了离心。”一些体制内的医生时常发出这样的哀叹,仿佛整个宇宙都对自己有所亏欠。诚然,医学是经验科学,时至今日,医学并不能对生老病死这个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理过程做出翻天覆地的改变。百姓科学素养不高,缺乏死亡教育,遭遇家人病重或不治之时总是难以接受,医生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无奈地成为了个别家属情绪发泄的出口。但是“文革式”的口诛笔伐、愤慨的情绪渲染,却时常让人们忽略除事件真相外的另外一件事:在诊疗过程中真诚沟通的作用。

毫无疑问,事儿已经闹大了,整个事件必将成为中国处理“医闹”问题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当年,“连恩青温岭杀医案”推动了“医闹”入刑,我真诚地希望,这起事件的处理过程以及最终的处理结果,也能成为公立医院在未来应对“医闹”或患者合理维权的一本教科书。

“北医三院孕妇死亡”事件终有真相大白的一天,等到明年这个时候,一定有人后悔当时说过的话,站过的队,骂过的街,挺过的人,背过的书,怀疑自己为何在那一刻会如此缺心眼儿地轻信谣言。当然,也会有人等不了那么久,过不了几天就会删掉当时的微博和朋友圈言论,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立此为据。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