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最新精神卫生调查结果公布:多数患者存在社会功能障碍,仅0.5%的患者得到充分治疗
9月26日,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暨专家论坛召开,会上公布了我国首个针对全国31省市32552名社区成人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成果。
研究结果显示,抑郁障碍在中国的分布特征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失业者高于就业者;分居、丧偶或离婚者高于已婚或同居者;抑郁症和未定型抑郁症发病年龄约为14岁,心境恶劣障碍发病年龄约为18岁。研究结果还显示,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社会功能损害,但卫生服务利用率却很低,很少获得充分治疗,在过去12月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同期仅有9.5%的患者曾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仅0.5%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疗。
据负责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介绍,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2019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中国,抑郁障碍在精神障碍中的疾病负担占首位;在全球所有疾病的疾病负担中抑郁障碍排名第13位,在中国排名第11位。中国的抑郁障碍疾病负担高,然而之前并没有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以下简称“中国精神卫生调查”)调查首次提供了我国成人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获得各类治疗状况的全国数据,从临床卫生服务利用角度对于制定精神卫生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抑郁障碍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因素具有重要学术地位。
据研究结果得知,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心境恶劣障碍为1.4%,未特定型抑郁障碍为3.2%;抑郁障碍12月患病率为3.6%,其中抑郁症为2.1%,心境恶劣障碍为1.0%,未特定型抑郁障碍为1.4%。
抑郁障碍的的分布特征与之前的区域性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相似:女性患任何一类亚型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和12月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家庭主妇、退休、失业人员的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和12月的患病率均高于有工作者;分居、丧偶或离婚者的抑郁障碍患病率明显高于已婚或同居者;与最年轻的年龄组(18-34岁)相比,抑郁症和心境恶劣障碍的患病率在较大年龄组中更常见。抑郁症和未特定型抑郁障碍发病年龄均约为14岁,但心境恶劣障碍发病年龄约为18岁。
研究还发现,中国约有41.1%的抑郁障碍患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其中29.8%的患者共病焦虑障碍,13.1%的患者共病物质使用障碍,7.7%的患者共病冲动控制障碍。
此外,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明显社会功能损害。在过去12月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744名患者中,75.9%存在功能损害,其中抑郁症的功能损害占比83.6%,心境恶劣障碍的功能损害占比79.8%,未特定型抑郁障碍的功能损害占比59.9%。进一步发现抑郁症不仅功能损害占比最高,而且严重程度也最高;未特定型抑郁障碍功能损害占比最低且严重程度最低。
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明显,但卫生服务利用率却很低,很少获得充分治疗。在过去12月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同期仅有9.5%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而其中仅有3.6%的患者寻求专业精神卫生医生治疗,7%的患者寻求卫生保健治疗(过去12个月内,至少有一次精神专科、医疗卫生部门或使用精神类药物),0.3%的患者寻求人群社会服务(如院外的社工及心理咨询师,院外宗教人士等提供的干预),2.7%的患者寻求中医和其他治疗。由于多数抑郁障碍患者未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因此仅有0.5%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疗。在抑郁障碍各亚型患者中,抑郁症患者寻求精神心理专科治疗的比例最高,也仅为4.7%;心境恶劣障碍患者为3.0%;未特定型抑郁障碍患者接受中医或其他治疗的比例最高为3.3%。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中,仅有7.1%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疗。
会上,专家呼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一大重点,如果没有全民主动参与的精神健康,就难以真正达到全民健康。应从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等,全社会行动起来,加大、加强在精神心理健康的研究、干预、宣传、支持力度及经费投入,基于不断增加的科学数据,有力地推动我国精神障碍防治工作的开展。”
据悉,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负责,组织全国9家合作单位、3家协作单位、31家参加单位,一共44家单位,历时3年(2013-2015年)共同完成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支持的科研项目,是我国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此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 (不含港澳台)18岁以上社区居民。在157个县/区、1256个村/居委会中抽取受访者32552人。调查获得了我国社区成人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估算其伤残调整寿命年;分析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利用精神卫生服务的现况;探索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和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2017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布会报告了调查结果。随后,项目组进行了缜密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文章撰写,第一篇主要研究结果的科学论文由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作为重点研究报告,并配发专家评论,于2019年2月18日在线发表,3月刊登。随后项目组继续分析数据,撰写学术文章。项目合作单位之一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许秀峰和卢瑾主任医师作为并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作为责任作者,项目组合作撰写了专门针对抑郁障碍深入研究的论著,题为“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再次被《柳叶刀-精神病学》接收,于2021年9月21日在线发表,并配发专家评论,即将10月见刊。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从“抗律”到“调律” 参松养心胶囊多靶点出击守护心律
2025-07-09 -
new风咳论道·中西融通 | 风咳理论体系构建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2025-07-08 -
new心速宁胶囊循证研究成果在第三届中西融合心脏健康大会重磅发布 新课题启动助力心血管疾病管理
2025-07-03 -
new历时16个月,散异有道·中西论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病例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闭幕!
2025-07-01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