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看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三名军医教师的故事!当白大褂遇到“国防绿”,当柳叶刀邂逅白粉笔

时间:2021-09-11 07:28:00来源:未知作者:医师报
他们是保家卫国的军人,救死扶伤的医者,也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他们苦心孤诣,为全军乃至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发展贡献着力量,也甘当人梯,培养了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一批又一批“后浪”。仰望星空,他们追随真理和梦想;脚踏实地,他们坚守勤勉与担当。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医师报》记者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刘又宁教授、陈良安教授、解立新教授的采访,为您讲述老中青三代呼吸人薪火相传、教书育人、引领科室不断前行的故事。

刘又宁教授:遇到良师,方能少走弯路


1987年的一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里,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正在奋笔疾书。他细心地记录着在导师科室里学到的机械通气相关技术、不同型号呼吸机的操作要点,以及实践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一年后,《机械通气与临床》于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系统全面认识机械通气的教材。


我的人生中有5位重要的老师


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而在刘又宁教授近70余年的人生旅程和50余年的医者生涯中,有5位老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刘又宁出生在抚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老师。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担任高中语文老师的父亲,则为他日后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报考医科大学本是父亲半劝说、半逼迫下的决定,但自从入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喜欢上了临床医学。多年来,心里一直默默感谢父亲帮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1978年,随着“科学的春天”一同到来的是研究生制的恢复与派遣留学生,当时,刘又宁报考了于润江教授的呼吸研究生,并在60多位考生中脱颖而出。而后,他又顺利考取了公派赴日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呼吸生理专家、日本东北大学滝岛任教授。“滝岛任的动手能力非常强,对肺功能原理掌握得也非常透彻,这对我开展科研选题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回国后,刘又宁受到原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姜泗长院士的邀请,到解放军总医院任职。“当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医院领导重视学科建设,重视技术,爱惜人才的氛围,只要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就能获得领导的支持,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科建设。”刘又宁回忆,当时,全国70%以上的进口呼吸机集中在解放军总医院,“天时地利人和,推广机械通气技术的使命落在了我的肩上。”

为此,刘又宁带领科室开展了机械通气讲座,开办面向全国的学习班,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87年,又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并邂逅了自己人生的第5位老师——著名呼吸病学家菲斯曼教授。“菲斯曼的科室是一个结合了循环和呼吸的科室,有专门的RICU病房,常年有20余位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我当时最喜欢的就是每周一次随诊查房,并观察机械通气的患者。”而文章开头的故事,也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随着我国机械通气技术逐步走向规范,机械通气后相关的感染问题成为了刘又宁教授近二十余年来的工作重点。他开展了全国范围的CAP、HAP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和真菌的10年跨度的回顾性分析,隐球菌的前瞻性研究,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数据。带头抛弃国外的感染指南,按照我国的经验和指南来治感染性疾病。

担任科主任期间,刘又宁带领呼吸科蒸蒸日上,并因在机械通气、呼吸道感染两大领域做出的贡献,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肩负起军人、医生、教师的三重责任


“军人保家卫国、医生治病救人、老师教书育人,当这三种崇高的职业集于一身,肩负的责任自然不言而喻。”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又宁如今已是桃李满园。每每谈起学生,刘又宁总是如数家珍,无比自豪。他说,他们身上都有一些相同的品质:会看病、善思考、有担当,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冲在最前面。
谈到人才培养,刘又宁对学生和团队会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会看病”,临床诊疗能力是作为医生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有扎实的基本功,对大内科有整体的了解,同时在专业的发展上需要有相关领域知识的扩展。其次,做科研一定要与临床密切结合,有实践价值。同时作为导师也要在科研选题、研究方法上做好把控和引导、帮助,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第三,要谦虚谨慎。“高山不陡,静水深流。”是刘又宁时常告诫自己学生的话,也是时刻用于警醒自己的箴言。

每一件要求学生们做到的事,刘又宁一定会自己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自己的品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我的很多学生已经是老师了,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希望他们肩负起医生、教师的双重责任,在临床上精益求精的同时,教给学生在临床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为更多患者服务。也希望青年医生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机遇。一代比一代更优秀!”


陈良安教授:感谢学生,

让我收获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时间回到1985年,在协和小礼堂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邀请了日本知名教授前来讲学,刘又宁担任翻译。他儒雅博学的气质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医生,陈良安就是其中一位。


“老师务实自律、谦逊低调,但对自己的事业永远充满激情,每当谈到专业相关的问题,他的声音就立刻变得宏亮起来。他的人格魅力,也是促使我报考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海无涯,努力为径


刘又宁教授对学生的教育是开放式、引导式的。读研究生时,陈良安选中了肺癌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刘又宁教授就鼓励他,不做任何干预。而每当陈良安取得一点点成绩,刘又宁教授就指导他推进下一步工作。

刘又宁教授任主编出版的第一本书《机械通气与临床》,把其中一章交给陈良安撰写。“压力很大,不敢懈怠”陈良安回忆,当时,他翻阅了各种相关资料,认认真真地把这一章写好,又忐忐忑忑地交到刘又宁教授手中。“看到老师露出满意的微笑,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地。”陈良安说,后来,这本书再出第二版的时候,刘又宁让陈良安担任副主编。“老师就是这样,只有你能做出成绩,他就为你提供平台。”

在刘又宁教授的鼓励和提携下,2006年,陈良安教授接过科主任的接力棒。在担任科主任期间,他带领团队,将科室建成全军呼吸病研究所、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全军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将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的发展又带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如今,陈良安教授也成为了一名博士生导师,但刘又宁教授的教诲,仍会经常在他脑海中浮现:医海无涯,努力为径。

给学生一片天空,

让他们大胆向前走


担任科主任期间,人才培养是陈良安教授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既是作为科主任也是作为导师的重要工作,虽然不会在近期看到成效,但功在千秋。我的任务就是把人才梯队建起来,把科室文化传承下去。”

磨国鑫医师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陈良安教授时,是毕业后到科室报到。陈良安教授语重心长地嘱咐道:“要做一名好医生,必须要有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才能有所作为。”——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在陈良安教授看来,这就是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始终不变的科室文化。

如今,陈良安教授作为研究生导师也有20余年了,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加在一起,陈良安教授的学生有七十名。“每个学生都有优点,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仅要将学生的优势和特点与科研工作结合。还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其发挥优势。”谈到学生,陈良安教授脸上总会露出慈父般的笑容。

陈良安教授回忆,曾有一名从湘雅医学院考入解放军总医院的21岁的硕士研究生在自己门下做基础科研工作。为保护她的积极性,陈良安特意安排了一项符合她水平的课题。没想到,一星期后,学生就找到他说:“我感觉这个课题研究空间不大……”陈良安立即察觉到,这是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学生,当即给她换了另一个干细胞相关的课题,并详细指导了一番。此后,该学生在做出了非常出色的研究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学校邀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作“如何在顶级期刊投稿”的讲座,提问环节,这名学生第一个站起来用英文提问。大家都在问:“这是谁的学生?”陈良安教授骄傲地笑了。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是陈良安当老师多年后的深刻体会——他也曾是一名严厉的老师。对工作和教学近乎完美的要求,让学生们非常紧张,越想做好却越做不好。后来,他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个刚工作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不熟悉、无从下手,要根据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于是,他采用启发式的开放性指导方法,给学生们“一片天空”,让他们放松并自我发挥,反而激发了学生的潜质,一切都变得越来越顺利了。而陈良安教授也越来越享受做一名教师的乐趣: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和跳跃思维,常常给他带来快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也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不畏首尾,大胆进取。

“你们的青春与上进使我的事业充满活力!你们的清纯与善良使我体会到人性之善美!你们的成长与进步使我感受到别样的快乐!”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陈良安写下了这样的感言,感谢学生,让他收获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解立新教授:道一声感谢,说一句珍惜


对于刘又宁教授的另一名学生解立新来说,提到老师,脑海中的第一个词便是严格。他说,以临床为基,从临床来,到临床中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特点。“在我刚来到301医院时,不工作到夜里12点,不看完最后一名住院患者,老师就不许我们回家,而他自己也是如此。”


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期间,刘又宁对于课题的要求更是达到了“严苛”的程度。一次次的彻夜思考,一遍遍的查阅文献,只为尽善尽美。解立新笑着说:“那时,我们都非常怕进老师的办公室,因为都怕挨骂。但现在想来,正是在老师办公室里‘噤若寒蝉’的经历,让我们产生了对待医学、对待生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之心,也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老师影响着我的一生


“老师是一位智者,他洞幽察微、带领我们树立临床思维;他也是一位仁者,做人、做事、做学问,事事以德为先。他还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孜孜不倦,力求尽善尽美。他的品行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解立新教授说。

人生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改变命运的节点。但当局者迷,身为老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拨开云雾见青天”,打造一个最好的平台,成就他未来的职业发展。如今,已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的解立新仍延续着导师刘又宁教授的严格。他要求年轻医生多观察患者、多接诊患者、多看多听多动手。他常说,当医生,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一名医生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太多啦……”谈到年轻医生面临的压力,解立新不禁感慨:医学的广度与深度没有边界,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住培、3年专培,17年才刚刚迈入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的门槛,“活到老、学到老”才是医生应有的觉悟。然而,尽管医路艰辛、道阻且长。但医生也是一个非常公平的职业,是一个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赢得社会尊重、获得体面收入、成就自己人生目标的终身事业。

2006年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如今,解立新也像自己的导师、前辈们一样,成了一名桃李满园的老师。回顾自己15年的教师生涯,展望前方医学教育的漫漫长路,他对自己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推进教学水平的同质化进程;二是加强研究生导师教育;三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他说,临床型导师对基础医学的掌握难以跟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历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导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作为老师,一方面要放下架子,让学生成为自己能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寻找合作伙伴,把学生送到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去学习、研究,反哺自己的团队。


“重组启航”传承与发展永远在路上


解立新教授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解放军总医院作为军队医疗系统的领头雁,在改革中整合了驻京部队医疗系统绝大部分资源,并以专业划分为21个医学部。这其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建成了集胸内、胸外、ICU、介入为一体的“大胸科”格局。对此,解立新自创了一个词语:“航母重组 扬帆起航”。

看到自己的学生接过了学科发展的接力棒,刘又宁教授甚是欣慰。他说,从只有100多张床位的呼吸科,发展为800张床位、6个医学中心的联合,整体数量和力量上必然会大幅提升。如何在发挥原有机械通气、感染特长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特色领域,下一步管理任务依然艰巨,要做好统筹发展。

老师的叮嘱也为解立新指明了方向。他介绍,一年来,学部已根据胸科疾病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结合自身优势,开始着手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亚专业,其中有些亚专业可能是胸科领域的创新之举。“新的平台,给了每一位呼吸人全新的机遇和无限的空间。通过每一位呼吸人的努力,学部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一直走在总医院各学部前列,多次受到总医院乃至上级单位的表扬和鼓励。”解立新说,学部的传承与发展,永远在路上。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想对老师道一声感谢,也想对学生们说一声珍惜。感谢老师对我的教诲,也给我提供了职业发展的舞台;也希望每一位学生珍惜同学、师生之间的缘分,和这三年宝贵的时光,成就团队,成就自己。”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