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哲思杂想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哲思杂想/详情

医学就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

时间:2022-04-02 19:04:00来源:未知作者:焦点好书

“医学就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

——叙事医学创始者  丽塔•卡伦 


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医疗卫生的实践不尽相同,但我们都可以解除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让他们重获尊严。叙事医学的诞生是为了保证在任何语言环境和任何地点的临床工作者可以全面地认识患者,并尊重他们的悲痛。如果具有叙事技巧,医疗卫生就能带来真正的尊敬和公正。

叙事医学,有助于临床工作者与患者建立关联,在患者痛苦的时候接近他们。有了叙事技巧,我们就可以关切地倾听患者,成为陪伴他们走过疾病旅程的可以信赖的伙伴。每个医护人员,都应该去学会倾听、讲述与沟通,做患者那最后的“救命稻草”。

叙事医学的教学与实践,以及它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都需要医务工作者、学者、患者、家属、以及我们出版人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行探索。

近年来,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叙事医学作为倡导临床工作者关注并回应患者的疾病感受及诉求、提供充满尊重和共情的医疗照护的医学人文交叉科学,已成为医学人文落地的有效工具。叙事医学对于加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在实践中改善医患关系、推动人文医院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648897571449302.jpg


为了进一步推动叙事医学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从出版行业角度进一步推进叙事医学的学科交流与发展,2022年3月25日下午,“中国叙事医学融合发展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特邀请学科领域前沿、核心专家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出席了会议,共同研讨交流。

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郭莉萍、《叙事医学》杂志社社长邵卫东、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长、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宁晓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春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昊、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李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剑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医学分社社长焦健姿、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张敬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分社西医人文编辑部主任宗俊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分社创意总监王微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医学分社社长焦健姿在致辞中表示医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职业。面对疾病和病人,医生不仅需要冷静和理性的专业诊疗素养,同时也需要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医生的眼中,更有一份对世间冷暖的特殊感悟。

当西方的生物医学模式使得医学进入了现代科学的范畴,医疗似乎离“治病”更近,但也离“治疗病人”更远。

由衷地感谢今天来到研讨会的学者、专家们,是你们和你们推举的“叙事医学”,从郭莉萍教授首次引进叙事医学专著,到王春勇教授最新的中医叙事医学作品,有力地唤醒了中国医学人文的沉睡,给中国患者带来了当下最深沉的安慰。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郭莉萍在《何为叙事医学》议题中阐述了叙事医学的基本概念、叙事医学临床实践、叙事医学与课程思政三个方面的要义。叙事医学包括“三焦点”,即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对于他人的共情和个体在医疗过程中的情感经验。

叙事医学实践过程包括“三要素”,即关注患者,倾听疾病故事;通过创造性的方式为关注的内容赋予意义;获得归属关系、伙伴关系。叙事医学还需关注“四关系”,即通过关注及再现而达成的医务人员与病人、自我、同事以及社会的复合信任关系。

郭教授从问诊、建立医患关系、叙事伦理、临床带教等8个路径指导叙事医学的实施与落地,并以生动的案例强调我们应将叙事作为一种治疗干预。

《叙事医学》杂志社社长邵卫东在《叙事医学实践路径》中精炼地提出诸多有趣的论点和价值颇丰的实践调研数据,例如“医疗的不可能三角”“医学是人学”“整合身心社灵多个维度”等。

邵社长作为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叙事医学发展状况的调研负责人,为大家呈现了当前叙事医学在各地的临床实践中各种途径,以及对于学科建设的深入探索和思考。

“在生命中,意义不产生于瞬间……没有故事,没有故事的展开,也就没有意义。”

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长、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宁晓红在《安宁缓和医疗,回归医学本质》的议题中(线上),讲述了多年来安宁缓和医疗临床一线工作中触动人心的难忘案例,深入解析了安宁缓和医疗与叙事医学的呼应与共进。

其中《走向死亡的路可以是这样的》故事中,让大家充分感受到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工作中的高度、厚度与温度。

从中国大陆地区安宁缓和医疗现状、高年资内科医生面对终末期患者/家属的感受等深度调研数据分析中,科学地指出了当前缓和医疗与叙事医学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春勇在《中医传统理论与叙事医学》议题中,从中医文化精髓出发,凝练出中医与叙事医学的深度契合要点,提出完善的医学实践,需要医学技术,还需要叙事医学。

叙事医学可以疗愈患者的社会和心理状态、中医开展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工具、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的叙事医疗实践具体方式、方法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昊在《中医学与叙事医学实践》议题中,阐释了中医学叙事特征、中医平行病历书写的发展、以及“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中医叙事医学实践。

以故事为单元, 通过循环模式将人文落地,从医务人员自身出发,推己及人,贯彻“时-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指出“修辞立其诚,叙事致其道”的深义。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李飞在《叙事医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议题中,结合多年协和医学院叙事医学课程的沿革、内容体系、教学总结、教材体系、课程研讨等多角度情况,探讨了叙事医学教育的本土化路径。

其中,叙事医学教学微电影等有趣的创新性思考与实践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赞赏与热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剑利在《关于叙事医学本土化的思考》议题中(线上),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实践层面的“本土化”路径,主要基于协和医学院李飞老师和宁晓红医生的深入交互,呈现叙事医学和缓和医疗的协同推进过程;二是理论层面的“本土化”路径,讨论了叙事医学理念具有的“本土性”。

她指出,中国实践叙事医学具有社会文化根基和历史根基,认为当前倡导的叙事医学新理念,实际上或许是历史的回旋,是在医学的人文传统回归或者文化更新的过程中,生成的历史回响。

责任编辑:许奉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