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科普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科普/科普在线/详情

科普时光 | 国际认证泌乳顾问教你识别母乳喂养中的“陷阱”

时间:2024-03-28 16:52:47来源:医师报作者:朱莉丽 阅读: 261660【发表证书】

众所周知,母乳是宝宝最天然、最安全、最便利、营养最丰富最全面的食物。大自然历经各个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哺乳动物的繁衍都是依赖母乳喂养,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母乳喂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母乳喂养好处众多,大量循证医学表明,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婴儿猝死率;可以降低婴幼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的发病率;可以增加孩子成长后的自信心;可以降低母亲乳腺癌及卵巢癌的发病率;可以让家庭更和谐更温暖……。更加宏远地说,母乳喂养更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及全人类的发展。

然而,现在母乳喂养普及率较低,特别是6个月内新生儿的纯母乳喂养率。有关母乳喂养的一些误区阻碍了母乳喂养。

今天,我们想简单介绍几个母乳喂养的误区。

误区(一)母乳好,奶粉也很好

人类是哺乳动物,所有哺乳动物的乳汁都有相应的物种特点,从而适合自己的繁衍生存规律。人类是高级哺乳动物,脑部发育速度快,而人乳中的高乳糖含量更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人类乳汁中已鉴定出的成分就超过千种,以适应婴幼儿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需求,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好的财富之一。而奶粉即牛妈妈的奶含有更高含量的脂肪成分,从而更适合小牛犊体重快速翻倍的需求。有很多研究表明,牛奶喂养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肥胖,有更高的BMI,更容易患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将来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几率更高。也是因为这些危险因素,奶粉喂养长大的人肿瘤发病率也较高。

奶粉产品广告都宣称自己的成分与母乳成分比较如何如何,这不正是说明了母乳才是标准的道理吗。无论奶粉里的其他成分如何与母乳相近,它们都不可能含有对婴儿最最重要的免疫成分、免疫球蛋白。

另外,母乳是纯天然的,随时需要随时就有,不需要繁琐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消毒加热冲兑,从而避免了所有污染、变质的可能性,更加安全可靠。

误区(二)母乳喂养会上火,需要喝水

母乳中水分的含量约占88%,因此无需增加水的摄入。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ABM(Academy of Breastfeeding Medicine,母乳喂养医学会)等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均推荐,6个月内的婴儿纯母乳喂养,无需额外添加水。

误区(三)6个月以后能够添加辅食,就可以停止母乳喂养了

WHO(世界卫生组织)、ABM(母乳喂养医学会)及国际国内诸多母乳喂养机构均推荐健康足月新生儿前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开始逐渐添加辅食,持续母乳喂养至孩子2-3岁甚至更长时间,直至自然离乳。

6个月以后的宝宝虽然开始添加辅食了,但母乳仍然是宝宝主要的粮食,提供宝宝主要的营养及免疫物质。随着宝宝逐渐长大,添加辅食的次数及量逐渐增多,母乳仍然可以提供宝宝所需的部分蛋白质及维生素,特别是免疫因子、免疫球蛋白,给逐渐长大的宝宝最需要的也是最好的免疫力。

误区(四)断奶应该尽量快速解决

“断奶”这个词并不准确,给人一种“切断、离断”、很悲伤、很无奈的感觉,很伤感情。我们应该把停止哺乳称为“离乳”,它是一个由宝宝主导或者妈妈主导的逐渐的、自然而然的、循序渐进的、舒适的过程。

离乳是一个时间段,是一种饮食模式向另一种饮食模式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时间点,不是突然的、嘎然截止的、让人难受甚至痛苦的事情。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离乳是由宝宝主导的一个过程。这个自然的过程让妈妈和宝宝从身心两方面都得到了充足的适应,这就是自然过程,不需要我们去担心去安排去计划。

如果因为妈妈患了某种疾病需要某种特殊治疗,或者妈妈要长时间和宝宝分开,或者妈妈因为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停止哺乳,也不要突然离乳,要逐渐减少喂养次数、拉长喂养间隔时间,逐渐减少哺乳的次数以及哺乳的量,直至最后离乳。如果宝宝不在身边,当乳房胀满不适时,可以用手挤奶移除少量乳汁至不难受。

最后,我们要了解,妈妈生病、发烧、感冒、吃药、乳腺炎都不是离乳的原因。

误区(五)哺乳就应该固定好时间及次数

现在网络资源很丰富,妈妈们在网络上或者某些书上查到,或者被他人告知,哺乳应该每2-3小时一次,每天喂8-12次。大家要了解,哺乳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自然界的小动物们吃奶是没有钟表可看可识的,一切取决于宝宝的需求和妈妈的需要,千万不能刻意固定时间,不要按时间哺乳,特别是刚出生的宝宝,需要和提示是根本。每个宝宝的食量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甚至同一个宝宝不同的时间段生长发育的需求不同,每次吃奶持续时间可能不同,两次吃奶时间的间隔可能也不尽相同。

误区(六)宝宝每次吃奶应该两侧乳房都吃到,时间不应该超过20分钟

母乳喂养是个自然过程,宝宝是这个过程的主角。我们要把乳房交给宝宝,吃一侧还是两侧,吃多长时间都是宝宝决定的,我们无需过多干预,而是去享受哺乳这个过程,享受和宝宝肌肤接触互动的时间。

宝宝和大人一样,性格不一样,有的是急脾气,有的是慢性子,有的吃奶快,有的吃奶慢,有些时候胃口好、心情好,吃的就多,有些时候胃口不好吃的就少。各个时期宝宝的需求量也不尽相同。

当然,我们需要做到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大小便情况、体重增长等情况。我们需要了解,如果宝宝一直在吃,每次时间很长,间隔时间很短,大小便很少,哭声小,眼泪少,体重增长不良,一定要关注宝宝是否是有效吸吮,是否有有效吞咽,必要时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或者及时就医。

误区(七)按需哺乳只是指宝宝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应该按需哺乳,按提示哺乳,这里的需要和提示既包括宝宝也包括妈妈,是双方面的需要和提示。

宝宝的需要和提示,有些新手妈妈可能不太了解,从而引起焦虑担心。那么小宝宝饿了会有那些表现呢,宝宝可能在还没有睁开眼睛时就开始扭动自己的身体、张开小嘴、左右寻找乳头、小嘴吸吮自己的拳头或者周围的枕头被子,这些都代表“我饿了”,抱起宝宝后,宝宝开始自己寻找乳头,自己含乳。大家要了解,哭是宝宝饥饿的最后信号,通常这个时候宝宝已经开始“生气抱怨”,这时的宝宝需要妈妈的安抚、怀抱、肌肤接触,先让宝宝平静下来,再去哺乳,而不是直接把乳头硬塞给宝宝,宝宝会哭的更厉害。

妈妈的需要提示很简单,就是乳房出现胀满不适,这时候需要宝宝吸奶来缓解局部的胀满不适感,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量来结束此次哺乳过程。如果宝宝不在身边怎么办,妈妈可以通过手挤奶或者吸奶器来排出乳汁缓解不适。

误区(八)下面这些情况表明我奶水不够

1、我的乳房小,肯定乳汁不足,不够宝宝喝。

人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人的乳房也有大有小,并不是大乳房乳汁就多,小乳房乳汁就少。只有极少数先天发育异常的乳房,腺体成分缺如或极少,或者患有影响乳汁分泌的特殊疾病,才可能会有奶水不足。

2、我家宝宝每次吃奶时间很长,是不是奶水不够?

大家要牢记哺乳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由宝宝主导,宝宝是主角。每个宝宝的食量不同、胃口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就像成人一样,有的人喜欢细嚼慢咽,有的人喜欢狼吞虎咽,有急性子的宝宝就有慢性格的宝宝。并且同一个宝宝在不同的时间段生长发育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宝宝吃奶的时间也并不相同。吃奶的时长并不能说明宝宝是否吃饱,妈妈们需要通过观察宝宝是否有效吸吮(有吞咽),宝宝的精神状态、体重增长以及大小便次数才能作为衡量宝宝是否吃饱、奶水是否充足的依据。

3、我用吸奶器吸出的乳汁量很少,我的奶水不足?

我们要了解,乳汁的产量取决于宝宝的需要量,宝宝下多少订单乳房会产生多少乳汁。吸奶器吸出的奶量并不代表乳汁的产量,吸奶器不是准妈妈在产前的必备物品,也不是用来衡量乳汁多少的物品,它们只是当妈妈们回归职场,需要背奶时才需要准备的物品。乳汁的产生量取决于乳汁的排空比率以及排空频次。也就是说每次乳汁排空的越干净,喂奶越频繁/排空乳汁越频繁,下次产生的奶量就会越多。

4、宝宝吃完我的奶很快就会饿,而喝了奶粉后会睡更长时间,我的奶水不足。

乳汁的主要成分以乳清蛋白为主,易消化易吸收,胃排空时间快;而奶粉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不易消化,存留在胃里时间较长,排空的较慢,持续给胃一个饱胀感,因此易消化易吸收的乳汁更适合新出生胃肠功能还未发育完全的宝宝。

5、宝宝刚吃完我的奶就哭,肯定是没吃饱。

宝宝饥饿时会哭,但是哭并不只代表宝宝饿了或者没吃饱。刚出生的宝宝还不适应这个新世界,不适应这个世界那么复杂的声音和灯光,他们只熟悉妈妈的味道、妈妈的体温和声音。他们不会说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哭是他们唯一的表达方式。宝宝哭,可能是想表达“妈妈,您别走,再抱抱我陪陪我”“妈妈,我害怕了”“妈妈,我肚子有点胀,不舒服”“妈妈,我尿了/便了,帮我换衣服”……

误区(九)每次哺乳后需要排空乳房来预防乳汁淤积、乳腺炎

大家要知道乳房分泌乳汁的过程是下丘脑、垂体、乳房轴的一个复杂过程,乳汁分泌是持续的,而不是一段一段的,因此乳房永远都没有乳汁完全排空的可能。自然的母乳喂养是妈妈乳房产生的乳汁和宝宝需要的乳汁达到供需平衡的过程,也就是宝宝需要多少乳汁,乳房就生成多少乳汁,没吃完的乳汁留在乳房内,通过负反馈告诉大脑下次可以少生产点乳汁;相反,如果宝宝把乳房里的乳汁吃的很空,就会有一个信息传达给大脑,这次的乳汁不够吃,下次再多产生一些。

如果宝宝吃饱后,再用吸奶器或者手挤奶去试图“排空”乳房内的乳汁,不但不会预防乳汁淤积、乳腺炎,反而会让乳房下次产生更多的乳汁,这样周而复始,乳房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乳汁,远远超过宝宝的需求,最终乳房因过度泌乳而出现乳汁淤积、乳腺炎。

ABM母乳喂养医学会最新版(2022)临床指南指出,过度泌乳是乳汁淤积、乳腺炎的一个主要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过度泌乳伴或不伴乳房菌群失调导致乳腺导管充血水肿,导管狭窄、腺泡肿胀,则可能发展为炎症性乳腺炎,随后可能出现急性细菌性乳腺炎。因此供需平衡是减少乳汁淤积、乳腺炎的关键。如果供>需,就会引起乳汁淤积、乳腺炎。

误区(十)出现乳汁淤积要局部热敷,寻找通乳师通乳

乳汁淤积是任何原因引起的局部乳汁排出不畅,乳汁积聚于乳腺的局部。引起乳汁淤积的原因可能有:各种原因引起的过度泌乳(如不必要的乳房按摩、通乳;不必要的乳汁排空,或者某种疾病引起的泌乳素分泌增多等)、临时少喂/漏喂、延后喂养时间、局部外伤、既往乳腺手术、乳头内陷、乳头局部破损溃疡后局部乳管堵塞乳汁排出障碍,乳罩过紧、劳累、压力大、免疫力低下、舌系带短、含接不良、非有效吸吮、突然断奶等等。

乳汁淤积可能出现在哺乳期的任何阶段,表现为突然出现的乳房局部包块,起初可能并无明显不适,有的可伴有局部胀痛不适。乳房局部包块可能在哺乳后缓解或无明显缓解。初期乳房局部皮肤可无发红、发热表现,若不能及时改善,会出现局部红肿、皮温高,妈妈可能有乳房局部疼痛、低热、乏力等表现,此时的发热及局部红肿是局部的炎性反应,而并非细菌感染。

找到乳汁淤积的原因是关键,并积极有效解决。要继续母乳喂养,亲喂是关键,每次可以淤积侧乳房为主。要确保含乳姿势正确,保证有效吸吮。调整哺乳姿势,尽量让宝宝的下巴朝着乳汁淤积的方向。注意休息、增强抵抗力也很重要。哺乳后局部要冷敷,一方面可以缓解局部疼痛,一方面可以减少局部的水肿渗出,减轻炎性反应。切忌热敷,因为热敷会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增加局部水肿渗出,加重炎性反应,疼痛加重。这个时候切忌找不专业的通乳师去按摩、通乳,因为按摩通乳会加重局部的乳管损伤、炎性水肿,会把乳管壁变得毛糙、狭窄,从而加重乳汁淤积,甚至反复出现乳汁淤积、乳腺炎。要知道母乳喂养是宝宝主导的自然过程,把乳房交给宝宝,相信宝宝才是天然的最好的通乳师。

起初的乳汁淤积,如果只有局部的乳房包块,伴有局部疼痛不适,无发热,或者低热,并不需要马上就医,可以调整哺乳姿势、改善淤积原因、继续亲喂、喂后局部冷敷等处理。如果24-48小时后局部红肿疼痛较前逐渐加重,妈妈体温逐渐升高,则需要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或就医。

误区(十一)患乳腺炎、乳腺脓肿时不能哺乳

乳腺炎甚至乳腺脓肿不是停止哺乳的原因,更不是哺乳的禁忌。始终要相信,有效移除乳汁,让乳汁有效流动起来才是治疗的关键。这个时候如果有条件,妈妈们更应该坚持母乳喂养,坚持亲喂。对于足月健康新生儿来说,乳腺炎的母亲继续哺乳并没有证据表明会导致宝宝患病风险增加。这时如果给宝宝喂养奶粉,风险及不良影响才更大更多。即使当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或者穿刺引流后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只要切开或者引流部位并不影响含乳、不加重伤口局部疼痛就可以继续哺乳。而且如果这时停止母乳喂养或者突然断奶不但不会帮助妈妈恢复,反而会加重局部乳汁淤积,加重妈妈的病情。

找到乳汁淤积、乳腺炎的原因,及时改善治疗非常重要。哺乳后可以配合局部冷敷,要保证充分休息,增强抵抗力。出现乳腺脓肿时,充分引流是关键。

必要时遵照专业人士或者专业医生的建议,应用解热镇痛药或者抗生素。

误区(十二)发热/发烧时不能哺乳

好多疾病好多原因都可以引起发热,发热只是一个临床症状,并不是一个疾病,更不是传染病。当体内存在细菌、病毒等感染情况下,肝脏释放致热原,体温中枢出现失调,人体会出现发热。发热其实是机体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免疫反应,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表现。发热并不会通过乳汁传染给孩子。因此发热/发烧并不是哺乳的禁忌。

如果妈妈是因为乳汁淤积、乳腺炎而出现发热并不影响哺乳。但是如果发热是因为妈妈患有特殊疾病或者应用特殊药物治疗时出现的症状,则需要咨询专业人士是否可以继续哺乳。

误区(十三)乙肝妈妈不能母乳喂养

妈妈患有乙型肝炎,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可以母乳喂养。

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

(1)虽然HBsAg阳性孕妇的乳汁存在病毒,但是母乳喂养并不增加额外的HBV母婴传播风险,一方面因为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行免疫预防,一方面可能与母乳能与HBsAg相结合。

(2)无论孕妇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HBeAg是否阳性),都建议鼓励新生儿母乳喂养,且在预防接种前就可以开始哺乳。

(3)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已完成免疫预防,具有免疫力,因此,乳头皲裂或者有损伤出血,或者婴儿口腔溃疡、舌系带剪开造成口腔损伤等,均可以哺乳。

(4)乙肝母亲无需检测乳汁中的HBV DNA水平及病毒载量。

误区(十四)怀孕了应该停止母乳喂养

随着鼓励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大家会有如下的问题:

孕期是否可以哺乳?孕期奶水是否会改变?孕期哺乳是否会引起流产或早产?二宝出生后大宝是否需要断奶?可否同时哺乳大宝和二宝?同时哺乳是否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1)对母亲的影响:孕早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乳头乳晕更加敏感、更加会有倦怠嗜睡,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要做到注意休息、保证睡眠、不要焦虑、身心放松、正常产检。并没有循证研究表明孕期哺乳对于健康孕妇有增加流产或者早产的风险,但如果是有早产/流产危险风险或者既往早产/流产史的高危孕妇,一定要注意,具体咨询专科医生。

2)对胎儿的影响:没有循证医学研究证明孕期哺乳会增加正常孕妇的早产或者流产风险。同样没有证据表明孕期哺乳会影响胎儿的营养摄入。如果既往有早产或自发流产的高风险因素存在,需咨询专科医生权衡利弊决定是否继续哺乳。当然如果母亲决定孕期继续哺乳一定要确保适当增加营养的摄入。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母亲在整个怀孕期间,她们的整体健康状况良好,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也不错。

3)对婴幼儿的影响:①母亲再次怀孕后因为激素水平的影响,乳汁量较前减少、喂养频率较前下降。随着孕周的增加,奶量逐渐减少,有些婴幼儿会出现不满足或者吃奶时间延长等表现,甚至部分婴幼儿会在此期间离乳。母亲需要关注这个时间段大宝宝的摄入情况,但也无需担心大宝宝是否会因此而出现营养不足。因为绝大部分哺乳期母亲再怀孕时,大宝宝至少已经6个月龄以上了,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开始添加辅食,而不是仅依赖母乳提供营养了。②母亲乳汁的味道会发生改变,因为随着妊娠后母亲体内激素(尤其是雌激素)的影响,乳汁中的乳糖会减少,而钠含量会增加,从而改变了乳汁的味道。一些会说话的幼儿会很清楚地描述出乳汁味道的变化。有的孩子可能会因此而离乳。

孕期,虽然母亲乳汁的味道和量会有改变,但其营养和免疫性成分对婴幼儿的好处是明确的。研究显示,如果母亲妊娠后因为害怕大宝宝因此会出现营养不良而突然断奶,婴幼儿会出现腹泻、生长发育迟缓、生病等不良后果,也会让母亲变得焦虑。如果正在哺乳的孩子只有几个月大,持续母乳喂养对孩子肯定有明确的益处。一岁后的幼儿,母乳喂养提供不可替代的免疫保护及心理安全感。

当然,因为孕期乳汁量会有下降,所以母亲应该注意婴幼儿的发育情况,及时适当根据WHO标准添加辅食。

有研究表明,虽然怀孕后乳汁的量会减少,但通常在妊娠末期,产奶量会恢复正常,并在分娩时完全再生。所以妈妈们无需担心新生儿的乳汁供应量不够的问题。因为初乳对于新生儿非常重要,故二胎出生后的初乳应该给予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要尽量做到三早,并且要确保频繁按需哺喂新生儿,在确保其得到充足的乳汁后,再哺喂大孩子。

说了那么多的误区,大家应该对母乳喂养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大家肯定也会关心,我们在怀孕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希望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有的年轻人太紧张、太焦虑,有些甚至算好孩子最好出生在哪一年哪个月。其实怀孕这个事情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要把每个细节都计划的太过刻板。

1)健康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适当体育锻炼;戒烟限酒;

2)健康的饮食习惯:注意低盐低糖低脂饮食,尽量避免油炸、腌制的食物;

3)健康的心里状态:放松心情,愉悦的心里状态,做好养育一个健康宝宝的心里准备;

4)乳房的体检及产检非常重要,大家要对自己身体状态有一个充足的了解,并且从专业医生那里了解到专业的建议及指导(比如叶酸的补充等)。

5)如果可以,最好能够在合适的年龄生育,如果有条件可以二胎三胎,当然要尽量长时间的母乳喂养,这些有利于减少将来乳腺癌及卵巢癌的发病率,也有利于宝宝的身心健康。

朱莉丽教授简介


北京市海淀医院

乳腺甲状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

硕士

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

社会任职: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肿瘤预防与康复治疗分会 专家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产后康复专业委员会 乳腺管理及母乳喂养学组秘书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个体化诊疗及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姑息与康复专委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甲状腺癌专委会委员

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乳腺甲状腺疝外科专委会秘书长

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指南”丛书—产后康复指南编者(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7)

主要工作方向:

乳腺甲状腺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哺乳期乳汁淤积、乳腺炎、乳腺脓肿的诊治

参考文献:

【1】 任钰雯,高海凤 母乳喂养理论与实践 [M].I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81

【2】Ruth A. Lawrence, Robert M. Lawrence. Breastfeeding(A Guide For The Medical Profession) [M] . Seventh Edition. Missouri: Elsevier Inc., 2011:1652.

【3】Flower H. Adventures in Tandem Nursing. Schaumburg,IL: La Leche League International; 2003.

【4】Ishii H. Dose breastfeeding induce spontaneous abortion?. Obset Gynaecol Res, 2009.

【5】Moscone SR, Moore MJ. Breastfeeding during pregnancy. J Hum Lact.1993;9(2):83–88.

【6】Jan Riordan, Karen Wambach. Breastfeeding and Human Lactation [M]. Fourth Edition. Massachusetts: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2010:280.

【7】Curtis KM, Tepper NK, Jatlaoui TC, et al. U.S. Medical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Contraceptive Use, 2016.MMWR Recomm Rep,2016,65:1.

【8】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ultinational study of breastfeeding and lactational amenorrhea. Ⅲ. Pregnancy during breastfeeding.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ask Force on methods for the Natural Regulation of Fertility. Fertil Steril,1999,72:431.

【9】Kelleher SL, Lonnerdal B. Immunologic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milk. AdvNutr Res, 2001,10:39-65.

【10】Bohler E., Bergstrom S. Child growth during weaning depends on whether mother is pregnant again. J Trop Pediatr. 1996;42:104.

【11】Farshim P, Walton G, Chakrabarti B. Marternal Weaning Modulates Emotional Behavior and Regulates the Gut-Brain Axis. Nutrition,2016,32(1):101-107.

【12】McCann M., Liskin L.K., Piotrow P.T., et al. Breastfeeding, fertility, and family planning. Popul Rep J. 24, 1984. J-552.

【13】中国康复医学会“产后康复指南”丛书 主编:邹燕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年7月第1版

【14】《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

【15】ABM临床指南#36|乳腺炎谱系 2022修订版
【16】育人母乳喂养促进中心”公众号


责任编辑:李慧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