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文
当前位置:首页/人文/详情

轮椅上的坚守:一位帮扶医生的百里行医路

时间:2025-07-14 16:16:29来源:山西省卫生健康委作者:郝东亮 张乃连 阅读: 36993

在山西吕梁市柳林县人民医院的走廊里,一把轮椅格外引人注目。轮椅上坐着的高变芳,右腿打着厚重石膏,却依然挺直腰背,认真倾听着年轻医生的病例汇报。这位来自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的帮扶专家,在脚部严重受伤后,坐着轮椅跨越百里从太原赶回柳林,只为兑现"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承诺。九个月的扎根坚守,最终凝结成这段轮椅上的行医故事,温暖了吕梁山深处的医患心。

九个月扎根:把讲台搬进病房

2024年深秋,高变芳初到柳林时,神经内科病房里总能看到她俯身询问患者的身影。"冯师傅,您说话时舌头有没有发麻?"51岁的脑梗死患者床前,她一边记录病情,一边对身旁的年轻医生说:"大面积脑梗死的降压方案要更谨慎,要结合颅内压变化调整,你们看这个病例..."这样的床边教学,是她九个月来的工作常态。

微信图片_2025-07-14_161246_072.jpg

为了让当地医生掌握急危重症规范,她把临床遇到的260个门诊病例拆解成鲜活教材,在5场专题讲座里,用"柳林本地病例+国际指南"的方式讲解癫痫管理、卒中急救。查房时发现年轻医生对慢性病用药细节把握不准,她特意整理出《基层常见神经疾病用药手册》,手写标注出适合当地患者的剂量调整方案。58次查房、60人次培训,她像播撒种子般,把专业知识一点点种进这片土地。

意外来袭:轮椅上的百里赴约

2025年6月初,距离帮扶结束只剩两周,一场意外让高变芳的右脚跖骨骨折。医生反复叮嘱:"必须卧床4周,否则可能留下后遗症。"可她的笔记本上,清楚记着6月28日"国际癫痫关爱日"的专题培训,还有3个重点病例等着最终会诊。

"答应好的事,不能黄。"她咬着牙给柳林县医院打去电话。6月26日清晨,家人推着轮椅把她送上前往柳林的车。两个半小时的车程里,右脚的剧痛让她额头渗满汗珠,却始终攥着那份修改了五遍的培训课件。

微信图片_2025-07-14_161250_368.jpg

抵达医院时,神经内科主任带着医生们早已等候在门口。"高老师,您怎么真的来了!"年轻医生眼眶发红。她却笑着挥挥手:"别耽误时间,先去看郭阿姨的恢复情况。"这位66岁的脑出血患者,正是她受伤前参与抢救的最后一个病例。

生死时速:病房里的"教科书式抢救"

时间回到6月4日清晨,呼吸科传来紧急会诊通知:郭阿姨突发意识模糊,血压飙升至230/122mmHg。高变芳和同事张晓彦冲进病房时,患者已说不出完整句子,右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先降压但不能降太快!"她迅速判断:"用硝普钠静脉泵入,每五分钟测一次血压,准备头颅CT!"半小时后,当血压稳定在180/100mmHg时,她跟着推床一路护送到CT室。看着影像上"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诊断结果,她立刻制定转重症病房的方案,直到患者被安全转运才松了口气。

微信图片_2025-07-14_161254_715.jpg

这样的紧急抢救,在她九个月的帮扶中并不少见。冯师傅突发大面积脑梗死时,她连续三天守在病房调整治疗方案,看着患者从完全不能动到能扶着走路,家属送来得锦旗上"德艺双馨"四个字,被她悄悄收进了抽屉。

使命延续:带不走的"种子团队"

6月28日的培训会上,高变芳坐着轮椅站"台"授课。三个小时里,她结合郭阿姨、冯师傅等本地病例,把癫痫诊疗指南讲得生动易懂。结束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年轻医生们捧着她手写的笔记围上来,有人红着眼眶说:"高老师,我们一定把您教的本事用好。"

如今,高变芳的帮扶工作已结束,但柳林县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里,多了本《高变芳老师病例分析集》,里面收录着她带教过的47个典型病例;每周三的业务学习,年轻医生们还会拿出她编写的手册对照讨论。

轮椅碾过的百里路程,最终化作了扎根在柳林的医疗种子。正如高变芳在离别时所说:"帮扶不是输血,是让本地医生长出造血的能力。"而这段轮椅上的坚守,早已超越了医患情谊,成为吕梁山深处一道关于责任与传承的温暖风景。


责任编辑:杜焕朝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