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社会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为新时代心理健康工作明确了方向,也为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心理疾患日益凸显,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理问题的高发率、复杂性以及服务需求的激增,促使心理健康服务从传统的疾病治疗向预防干预、教育普及、社会支持等多层次、多维度拓展。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关乎个人福祉,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现实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仍面临不少短板和挑战:如专业力量供给不足、社会资源整合不力、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群众心理素养普遍不高等。而推动心理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无疑是打通前进路上“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服务全民覆盖的核心路径。
供需矛盾待缓解,体系平衡需加强
从总体上看,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群体广、类型多、识别难等特点。据统计,全国约有2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接受专业心理服务的人数占比仍然较低。社会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已超出传统医疗体系所能承载的范围。现阶段,心理服务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布局不完善。专科医疗机构资源紧张,心理诊疗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个别地区甚至尚未设立心理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企业等基层机构普遍缺乏具备心理服务资质的人员,群众的服务可及性和满意度难以保障。
同时,社会力量虽然积极参与心理服务,如心理咨询机构、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等,但表现为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标准不统一、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等症结。人才瓶颈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心理服务人才培养渠道窄,既匮乏高水平临床人才,也缺少具有实务经验的基层骨干。部分持证人员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影响服务质量。此外,公众对心理问题仍存在偏见,“谈心色变”“羞于求助”等观念尚未根本转变,服务需求的显性表达受限。
多元协同建格局,融合发展创新机
面对上述挑战,各地积极探索推动心理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有效路径,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模式重构等手段,构建多元参与、条块结合、专业支撑的服务体系。
搭建“医教社”协同服务体系。构建由医疗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心理服务协同平台,有助于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医疗机构提供专业评估与干预服务,高校贡献科研力量和人才支撑,社会组织则以灵活方式开展广泛服务。在城市社区、乡镇街道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点,引入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开展心理测评、情绪疏导、个体辅导等多样化服务,实现心理服务“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推动服务下沉,覆盖基层广泛人群。真正于满足群众的心理需求,必须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推动基层卫生机构设立心理服务岗,强化乡村医生、家庭医生心理识别与初筛能力。推进学校、企业等单位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或心理顾问,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心理健康课程、危机干预等工作。鼓励探索“互联网+心理服务”模式,通过线上问诊、智能测评、远程辅导等手段,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加强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推动心理服务专业化,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强力支撑。一方面,应加快高校心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加心理学专业设置与招生名额,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另一方面,支持职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开设心理咨询师、精神科护士等专项培训班,强化实操训练与能力评估。建立心理服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开展案例督导、专业交流与伦理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人民导向是根本,实效落地为关键
实现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化,关键在于理念更新与制度支持。应当从服务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构建更加高效、贴心、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服务不仅是医治病人,更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心灵建设工程。应该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通过电视、广播、公众号、抖音等多渠道传播心理知识,加大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认知能力与接纳能力。组织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开展互动体验、咨询服务、专题讲座等内容,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乐于求助的良好氛围。
注重差异化服务,精准对接群体需求。不同群体的心理服务需求具有显著差异性。要开发适应不同人群的服务产品与干预工具,如针对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与抗压训练、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感干预与认知支持、针对职场群体的减压培训与心理关爱等。推动服务产品标准化、模块化开发,构建覆盖生命周期的心理服务体系。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主动干预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提升服务的适配性与有效性。
完善行业规范,保障服务质量与伦理安全。心理健康服务涉及个体隐私和人格尊严,必须高度重视专业伦理与服务质量。应健全心理服务机构备案管理、从业人员持证管理、服务行为规范化等制度,明确服务边界与责任划分。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流程指南,加强对服务机构与人员的监督检查、风险预警与问责机制建设,切实保护群众权益,提升服务信任度。
社会心理可持续,支持体系长效建
构建科学、系统、协同、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确保实现全民心理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石。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是提高服务质量与信任度的根本路径;而社会化是增强可持续性、覆盖面和协同能力的必要条件。唯有将专业能力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构建起人人关心心理健康、人人享有心理服务的长效机制。
未来,需要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服务整体效能。通过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方式,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服务提质扩面,助力全社会形成更加健康、理性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氛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撑。
(作者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 武金玉)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7-252025
加快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社会化
-
new时隔5年再更新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发布
新指南对重症肌无力治疗目标进行了更新
2025-07-24 -
new凝聚药学智慧,讲好“中药”故事,共探中药新质生产力!
2025-07-21 -
new京训赋能 赣超提质丨 江西代表团参加第八届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培训
2025-07-21
-
京训赋能 赣超提质丨 江西代表团参加第八届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培训
2025-07-21 -
络病理论助力:中西医结合提升泌尿系统疾病防治效能
2025-07-19 -
深化中西医协同 络病理论破解慢病防治“时代命题”
2025-07-14 -
解锁睡眠健康密码:中西医结合诊疗为失眠抑郁等难题破局
2025-07-13 -
络病理论引领创新 中西医协同助力前列腺疾病治疗新突破
2025-07-13
-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04-18 -
中期甲状腺癌也可以经口腔镜手术
2023-04-23 -
2023年度医界好书评审结果公示
2024-03-07 -
中国医师协会学术会务部招聘启事
2016-09-01 -
郑大附一院消化病院刘冰熔院长内镜治疗新技术受国际关注
2016-12-05 -
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四大变化
2017-07-28 -
72% 坚守是他们的春节
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