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BaxHTN III期试验结果在2025 ESC年会公布,对难控制高血压患者,Baxdrostat能显著降低收缩压

时间:2025-08-31 19:24:58来源:医师报作者:欣闻 阅读: 495

8月30日,在2025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的热点研究(Hot Line)专场上,BaxHTN III期试验相关结果公布,并同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BaxHTN III期试验的阳性完整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难控制(未控制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在标准降压疗法基础上接受baxdrostat两种剂量(2毫克和1毫克)治疗12周时,患者平均坐位收缩压(SBP)均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显著降低。

Baxdrostat在BaxHTN III期试验中达到了主要和全部次要终点,在难控制高血压患者中实现了显著且持久的血压降低。在治疗第12周时,Baxdrostat 2毫克剂量组平均坐位收缩压较基线的绝对降幅为15.7mmHg(95%置信区间[CI],-17.6至-13.7),经安慰剂校正后的降幅为9.8mmHg(95% CI,-12.6至-7.0,p<0.001)。1毫克剂量组平均坐位收缩压的绝对降幅为14.5mmHg(95% CI,-16.5至-12.5),经安慰剂校正后降幅为8.7mmHg(95% CI,-11.5至-5.8,p<0.001)。安慰剂组平均坐位收缩压下降5.8mmHg(95% CI,-7.9至-3.8)。上述结果在未控制和难治性高血压亚组中表现一致。

Baxdrostat整体耐受性良好,未发现非预期的安全性事件。与安慰剂组(0.0%)相比,Baxdrostat两个剂量组的明确诊断的高钾血症发生率较低(血钾>6 mmol/L,两组均为1.1%)。其安全性特征与作用机制一致,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

本试验中,Baxdrostat也达到了所有确认性次要终点。其中,Baxdrostat 2毫克剂量组展现出了持久的长期降压效果。2毫克和1毫克剂量组均实现了更显著的舒张压降低,且患者收缩压<130mmHg的达标率较安慰剂组提升近三倍。

在一项预设的探索性亚组分析中,baxdrostat相比安慰剂显著降低了患者24小时和夜间动态收缩压,这些均为持续控制血压和降低心血管风险的重要指标。2毫克剂量组可使24小时收缩压降低16.9mmHg(95% CI,–25.6至–8.3),合并分析2毫克和1毫克剂量组后夜间收缩压降幅为11.7mmHg(95% CI,–19.5至–3.8)。评估24小时动态血压控制效果的Bax24 III期试验结果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

伦敦大学学院医学系主任、首席研究者Bryan Williams博士表示:“BaxHTN III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经安慰剂校正后,baxdrostat实现了近10mmHg的收缩压降低,这一降幅有望显著降低心脏病发作、卒中、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风险。这些研究数据表明,醛固酮在难控制高血压中的作用比过去所认知的更为重要,凸显了baxdrostat创新作用机制的重要性及其潜在影响力,有望惠及数百万虽已接受多种治疗、但血压仍然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难控制(未控制和难治性)高血压仍然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挑战1。即便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及多药联合治疗,美国约50%经过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仍未能实现血压控制1,2。醛固酮作为调控血压的关键激素,通过促进钠水潴留机制升高血压,是难控制高血压的重要致病因素3,4。

Baxdrostat 是一种有望成为首创新药的高选择性的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ASI),靶向作用于导致血压升高及心血管和肾脏风险增加的激素之一。目前,该药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临床试验,累计入组患者超过20,000人,试验包括作为单药疗法治疗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与达格列净联用治疗慢性肾脏病和高血压,以及高血压患者预防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 Worldwide trends in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nd progress in treatment and control from 1990 to 2019: a pooled analysis of 1201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104 million participants. Lancet. 2021;398(10304):957-980.

2.Carey RM, et al. Prevalence of apparent treatment-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ison of the 2008 and 201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s on 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cluding online supplement]. Hypertension. 2019;73(2):424-431.

3.Cannavo A, et al. Aldosterone and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system in cardiovascular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xid Med Cell Longev. 2018;2018:1204598.

Inoue K, et al. Serum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 blood pressure,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including online supplement]. Hypertension. 2020;76(1):113-120.


责任编辑:裘佳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