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手术中的喉返神经监测——守护“声音”的关键技术
甲状腺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等疾病的常见手段,但手术中可能损伤邻近的重要结构,其中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RLN)的损伤是最受关注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传统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约为0.5%~5%(恶性肿瘤或复杂手术中可能更高),一旦损伤可能导致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甚至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降低这一风险,喉返神经监测技术(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 IONM)逐渐成为甲状腺手术中的“安全助手”。
一、喉返神经:甲状腺手术的“关键邻居”
喉返神经是迷走神经的分支,主要负责支配除环甲肌外的所有喉部肌肉(包括声带的内收肌和外展肌),其核心功能是控制声带的运动和闭合。
(一)解剖特点
1.喉返神经的走行存在独特的“迂回”现象——左侧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右侧绕右锁骨下动脉,之后沿气管-食管沟上行返回至喉部(因此得名“返”)。这种复杂的走行使其与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组织关系密切,尤其在甲状腺背侧区域,神经可能紧贴甲状腺或被结缔组织包裹,术中极易因误切、牵拉、电凝或压迫而损伤。
2.80%~90%的人喉返神经位于气管-食管沟内,但仍有部分人存在解剖变异(如神经走行于沟外、非返性喉返神经等),进一步增加了手术难度。
二、喉返神经损伤的后果:不仅仅是“声音哑”
若术中喉返神经被损伤(完全离断或功能暂时性障碍),患者可能出现:
1.短期表现:声音嘶哑(声带固定或运动减弱)、饮水呛咳(声门闭合不全导致液体误入气道)、吞咽不适;
2.长期影响:若双侧神经均受损(罕见但严重),可能导致双侧声带麻痹,引发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需紧急气管切开;
3.心理与社会影响:声音改变可能影响患者的社交自信,尤其是教师、歌手等职业人群。
三、喉返神经监测技术:如何“实时保护”神经?
传统的甲状腺手术依赖外科医生的经验和解剖辨识(通过肉眼观察神经的走行、颜色、搏动等特征),但对于复杂手术(如复发甲状腺癌、二次手术、甲状腺癌侵犯周围组织等),仅靠肉眼判断可能存在局限性。
喉返神经监测技术(IONM)通过术中实时检测神经的电生理信号,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神经、确认其功能完整性,从而降低损伤风险。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电极刺激喉返神经,诱发喉部肌肉产生微弱的电信号(肌电图即EMG),通过传感器放大并显示在监护仪上,医生据此判断神经是否存活且功能正常。
(一)监测系统的组成
1.刺激电极:通常集成在甲状腺手术器械(如吸引器头、双极电凝镊)上,术中通过低电流(0.5~3.0mA)短暂刺激神经;
2.记录电极:放置在喉部(通常经口或经鼻插入特制导管,电极接触声带附近的黏膜,如杓状软骨或声带肌);
3.监护仪:实时显示刺激后的肌电图波形(表现为特定模式的电位变化)及声音提示(如“滴”声)。
(二)术中具体应用场景
1.神经定位:在甲状腺切除过程中,当接近气管-食管沟等神经可能存在的区域时,通过刺激可疑组织,若监护仪出现典型肌电图波形,即可确认“此处为喉返神经”;
2.功能验证:在结扎甲状腺血管、分离神经周围组织或切除肿瘤前,先刺激神经并记录基线波形(正常波形代表功能完整);操作完成后再次刺激,对比波形是否一致(若波幅下降或消失,提示可能存在损伤风险);
3.预警损伤:若术中出现意外牵拉、热损伤(如电凝过近)等情况,监护仪波形会实时变化(如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医生可立即调整操作,避免不可逆损伤;
4.二次手术或复杂病例:对于既往接受过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局部瘢痕粘连严重,神经解剖结构模糊),监测能显著提高神经辨识率。
四、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优势
1.提高安全性:尤其适用于复杂手术(如甲状腺癌根治术、二次手术、胸骨后甲状腺肿等),降低神经损伤率(研究显示IONM 可将永久性损伤率降至0.3%以下);
2.实时反馈:术中动态监测神经功能,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操作策略;
3.辅助解剖辨识:对解剖变异或非典型走行的神经(如非返性喉返神经)有辅助定位作用。
(二)局限性
1.不能替代解剖知识:监测需结合外科医生的经验,单纯依赖仪器可能忽略神经的潜在变异;
2.假阳性/假阴性可能:例如神经水肿、电极接触不良等情况可能导致波形异常但神经实际无损伤(假阳性),或极轻微损伤早期波形未表现(假阴性);
3.设备依赖:需专业团队操作及设备支持,并非所有医院均常规开展。
五、患者需要了解什么?
1.哪些手术需要监测? 目前推荐用于甲状腺癌(尤其侵犯周围组织者)、二次甲状腺手术、巨大甲状腺肿、甲状旁腺手术合并神经高风险操作等;部分医院对所有甲状腺手术常规开展,以提高整体安全性。
2.监测会影响手术效果吗? 不会!监测是“辅助工具”,最终手术决策仍由医生根据病情和实际情况制定,目标是兼顾肿瘤根治与功能保护。
3.术后声音异常怎么办? 即使使用监测技术,少数患者仍可能出现短暂声音嘶哑(多因神经水肿或轻度牵拉),通常数周至数月可恢复;若术后声嘶持续超过半年,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永久性损伤。
(六)总结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是“精准医疗”的重要体现。喉返神经监测技术通过实时“监听”神经信号,为外科医生提供了“可视化”的功能评估工具,显著降低了手术风险,尤其为复杂病例的安全治疗保驾护航。对于患者而言,选择经验丰富的甲状腺外科团队(熟悉解剖+掌握监测技术),是保障手术效果的关键。
(注:具体是否采用监测技术需由主刀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综合判断,患者术前可与医生充分沟通。)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9-122024
甲状腺手术中的喉返神经监测——守护“声音”的关键技术
-
09-042025
中医消化内科专长: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与康复指导
-
07-302025
警惕身边的“隐形刺客”——病媒生物
-
07-302025
精神卫生视角下的睡眠革命: 改善睡眠,重塑心理健康
-
发现“白细胞减少”不要慌,血液科医生来帮忙
2023-11-27 -
“癌症克星”M6射波刀:杀瘤不见血,不开刀、无创伤,预后效果好
2023-07-17 -
认识麻风病健康科普知识
2023-04-26 -
医访谈|向森教授:关注乳腺癌分期,基于指南规范诊疗,减轻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
2023-07-07 -
盆腔炎症,这3个护理技巧或许能使女性受益
2023-05-23 -
胆结石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疗
2023-06-05 -
家有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的日常护理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