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培心得】别过分依赖辅助检查,临床永远是最重要的
2014年我硕士毕业参加工作,10月份开始进行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一名神经内科住院医生,我选择了在业界颇有地位的北京宣武医院。两年的住培生活中,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对临床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
实践出真知
还记得第一次带患者去疑难病例会诊中心会诊,第一次观摩李存江等教授专家问诊查体,感动于他们每次起身同患者握手问候时的那份尊重;赞叹于他们条理分明、清晰而全面的问诊,折服于他们手法精准、一丝不苟的查体,瞬间对前辈们充满了无限景仰。
在临床的日常工作中,我在接诊、管理患者的过程中,反复磨炼、思考和体会,经过上级医师一次次耐心的示范和纠正,在问诊、查体的基本功上有了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将临床工作与理论相结合,是学习的捷径。主治医师查房时会结合病例提出各种相关问题,涉及解剖、生理、病理、临床知识各个方面;交代病情前上级医师会就医患沟通的细节进行具体指导;主任医师查房时会结合病例对某一个临床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探讨。在这样的临床实践中,学习有压力也有了动力,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再反复看书、查文献,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和牢固,也变得生动有趣。
急患者之所急
刚进科不久,我曾经收治过一名青年卒中的女患者,入院后为她安排了抽血化验、头颅核磁血管超声、CTA、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查找病因,并给予卒中的规范化治疗。检查结果患者颅内外血管并没有明显问题,心脏超声结果正常,凝血指标和可能引起高凝的蛋白C蛋白S等筛查均未见异常。上级医师查房时,老师问到,“青年卒中病因筛查的检查都做了么,都查到了什么?”我上前汇报,“都查过了老师,但是没有查出来明确的原因。”老师接过病历翻看了一下,皱着皱眉,问到,“心脏超声没有问题,有安排进一步的检查么,食道超声?发泡实验?”我心虚地说,“还没有老师,超声心动结果才刚回来。”“检查要抓紧约,约完要主动追查结果,患者来住院总共就一两周的时间,其中很多还是辗转多家医院求治无果,要对每一位患者负责,对每一个临床中的问题刨根问底,这样患者出院时才能尽可能给出确切的诊治方案。临床工作确实很繁琐,但是要清楚重点是什么,要急患者之所急!”这番语重心长的教导时至今日我仍记忆深刻,诊治每一位患者,最重要的是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要真正设身处地的为之着想,这才是临床工作的核心。
做一名“临床”医生
在神内监护室,患者病情都很危重,管理患者或是值班,都需要更多的精力和细心。
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我逐渐对调整呼吸机参数有了初步体会,每次调整呼吸机参数,都和老师一起观察一会儿患者耐受情况才离开;也学着评估脱机指征,开始脱机时的一两个小时,都在床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耐受表现。动脉溶栓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血压控制的范围非常的窄,稍高一点容易引起再灌注损伤,稍低一点又可能造成脑灌注不足,有次值班遇到这样一位刚刚做完动脉溶栓的患者,为了严格控制好患者的血压,那一晚除了处理其他患者,就一直在他的床旁密切监测,根据血压值调整静脉降压药物剂量,维持血压在目标范围内。
自己对于管理重症患者体会是,要多在床旁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观察用药和治疗后的反应。一次宿英英主任查房,曾教导我们,“要做一名‘临床’医生,要多在床旁观察患者,给了治疗和处理后要在床旁观察患者的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而不是下了医嘱就没事了,或是坐到电脑前写病历,成了一名‘临病历’医生、‘临电脑’医生!现在辅助检查发展得很快,但是不能过分依赖辅助检查,临床永远是最重要的,辅助检查只能辅助临床诊断。”
主任的训诫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管是重症患者还是一般患者,去临床,多去床旁观察患者,这一点永远是最重要的。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将要结束,回想两年来的点点滴滴,对临床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对自己多了几分信心,虽然辛苦,也只拿着微薄的补助,住培期间自己的这些成长和感悟却是来之不易、受用一生的收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 -
人生如圆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