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应考虑Q热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感染者以40岁以上男性最常见。贝氏柯克斯体是细胞内革兰阴性球杆菌,急性感染者中40%~60%可无症状,其他则可表现为流感样症状、肺炎或肝炎等。但无论是否出现急性期感染的临床症状,1%~5%患者可在感染数年后出现慢性感染,常表现为心内膜炎、细菌性动脉瘤、血管假体植入物感染,导致严重并发症,病死率可达24%。其中尤以原有心脏瓣膜基础病、老年人、妊娠女性最易出现Q热心内膜炎。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等在《中华内科杂志》(2014,53:164.)发表了一篇名为《重视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学诊断》文章,分析了Q热心内膜炎易漏诊、误诊原因,并介绍了应对措施。
对检查手段敏感度低为漏误诊主要原因
Q热心内膜炎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主要原因包括:(1)Q热心内膜炎的赘生物通常较小或没有,超声心动图检查不易发现;(2)贝氏柯克斯体为细胞内菌,血培养阴性,确诊需依靠血清学检查或血及组织标本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若不是高度怀疑,这些特异性检测在医疗机构很少开展;(3)Q热患者常见的炎性指标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而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经验性抗生素常不包含贝氏柯克斯体的有效药物,影响早期有效治疗,易出现严重并发症;(4)Q热心内膜炎患者因瓣膜病变手术切除的瓣膜大致检查或显微镜下可近正常,而实验室检查常有转氨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增高、抗平滑肌抗体、心磷脂抗体、线粒体抗体和类风湿因子阳性等,易误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无菌性心内膜炎;(5)Q热心内膜炎为慢性感染,病情迁延,在双重致病菌感染患者中,血培养发现一种致病菌而不做相应血清学检测会漏诊Q热。
Q热心内膜炎不经正确治疗病死率近100%,60%患者需手术治疗。因需长期治疗和随访,许多发达国家与地区建议在流行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规行Q热抗体的血清学检测。Q热心内膜炎治疗推荐联合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羟氯喹,疗程≥18个月,人工瓣膜者则≥24个月。
Q热心内膜炎临床检查意识亟待提高
Q热心内膜炎在国内报道较少,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周宝桐等报道了所在医院近5年来确诊的4例病例诊治情况,均有感染时间长、确诊前未得到有效治疗、病情危重的特点。但由于临床医生高度警惕最终明确诊断后经有效治疗均预后良好。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人和动物接触日益频繁,且我国众多省份均有Q热心内膜炎发生,其发病也许并非罕见。因此,增加医疗机构对Q热抗体检测是进一步提高血培养阴性心内膜炎诊治水平的关键。对无原因人工瓣膜功能不全,应详细询问可能的动物接触史,常规筛查Q热抗体。 (整理 裘佳)
3月28日,“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在京成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当选首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将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多方力量,搭建肝病诊疗产业技术领域的创新平台,以实现肝病诊疗技术的规范、创新和推广为目标,达到“政、产、学、研、用、资”的互补与互动,提升我国肝病产业技术的水平与竞争力。 图/文 裘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第三届“健康中国·血管健康周”于链博会启幕
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新模式,推动血管健康管理生态系统全面升级
2025-07-19 -
07-192025
络病理论助力:中西医结合提升泌尿系统疾病防治效能
-
new抗流感新突破!玛硒洛沙韦片国内获批,一剂长效防护
2025-07-18 -
new创新“数字中医+科学减重”模式,开辟健康管理新路径
2025-07-15
-
络病理论助力:中西医结合提升泌尿系统疾病防治效能
2025-07-19 -
深化中西医协同 络病理论破解慢病防治“时代命题”
2025-07-14 -
解锁睡眠健康密码:中西医结合诊疗为失眠抑郁等难题破局
2025-07-13 -
络病理论引领创新 中西医协同助力前列腺疾病治疗新突破
2025-07-13 -
质量控制 | 赣医大一附院成功举办2025年江西省超声诊断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题工作会
2025-07-07
-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04-18 -
中期甲状腺癌也可以经口腔镜手术
2023-04-23 -
2023年度医界好书评审结果公示
2024-03-07 -
中国医师协会学术会务部招聘启事
2016-09-01 -
郑大附一院消化病院刘冰熔院长内镜治疗新技术受国际关注
2016-12-05 -
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四大变化
2017-07-28 -
72% 坚守是他们的春节
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