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轨风波下的住院医师培养
关于“并轨”的讨论在一段时间里沸沸扬扬。作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新起点,师生之间、学校医院、行业内外都在观望。
随着2013年5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文,批准第一批64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正式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工作以来,并轨政策已经实施5年。并且自2015年起,新招收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实现毕业即可《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四证合一。
并轨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展如何,住院医师自身感受怎样?德国图宾根大学BG骨科医院创伤研究所祝晟医生是医学并轨改革后第一批医学生,近期他给《医师报》撰写特稿,以其亲身经历畅谈对医学并轨改革的真实感受。
时光飞逝,从一开始的懵懂不知摘星事到顺利毕业,拿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临床型硕士毕业证,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和规培经历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2014年夏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经过重重考验,幸运地被北京协和医学院录取,成为了协和医院骨科的一名临床型硕士。
这一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按照统一临床实践标准和与国际接轨的理念,决定开始实施临床型硕士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北京协和医学院采用的是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从1889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第一个住院医师规培基地的诞生,到如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上最完备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早在1914年,美国医学会(AMA)批准了603家医院,3095规培基地,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及当时的中国北京协和医院。
我们成为国内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型医学硕士并轨的研究生和未来的临床医师。对于我和我的同学们来说,刚刚入校都还沉浸在考取理想学校和专业的喜悦之中,突然又成为了中国临床型医学硕士重大改革的第一见证人和试用者。
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长为2017级临床医学博士后佩戴协和医院胸牌。这些学员将在协和接受高强度的全面培训,考核合格者将被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后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
“小白鼠”还是“受益者”
关于“并轨”的讨论沸沸扬扬,各方都在观望。
一方面,作为“并轨”试点单位,制度的完善性没有得到验证,轮转计划、教学要求、带教规范和工作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似乎都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常年在临床工作的带教老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针对住院医师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硕士规培生的身份和待遇问题也对规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第一批接受改革的医学生,规培要求在各二级学科大规模进行轮转,对于学生是陌生的。从本科期间的理论学习直接进入临床工作,需要大量的学习和练习。这对我们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繁重的临床轮转工作极大压缩我们专业培养的时间,长时间不在导师指导下的工作学习,硕士课题和科研能力很难有显著提高。因此,很多人认为我们成为了国家进行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改革的第一批“小白鼠”,并轨的培养方式的效果令人担忧。
另一方面,“并轨”给我们提出了高要求和新挑战,形成了更忙碌的硕士生活,硕士阶段必须通过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让所有人不知所措。但是苦苦的3年,在毕业时却是能够收获满满,同时拿到执业医师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为以后成为全面素养的医生节省了不少时间。毕业时临床能力已经很强,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力,心里更有底气,技术更加过硬,知识更加全面,比没有规培证的硕士有更强的优越感和自信心,所以很多人认为我们才是真正的政策“受益者”。
实践感悟:
三年过去了,回想往事,从一开始稍显杂乱无章,学生和老师都有些不适应,到后来医院成立专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委员会,统一培训方针,细化各科培训内容,虽然忙碌,但有条不紊,保证每个住培生都按质按量的完成33个月的轮转计划。虽然与导师的交流和专业科研时间被极大的压缩,但打好了基础,一段时间适应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极大激发,挤出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科研,导师也会尽量让学生从临床资料中寻找课题方向,开展硕士论文和科研论文的撰写。虽然压力和负荷都在一并增加,但“并轨”后的学习生活使我们的调节能力、抗压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当顺利拿到硕士毕业证和规培证的那一刻,我们就是“受益”的“小白鼠”。
“学艺不精”还是“全能医生”
“并轨”减少了临床型硕士在各自专科导师的指导下钻研的时间和空间,却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确定未来方向的第一个三年,给了我们在各个科室摸爬滚打的机会。很多人会认为这样的改变会让我们无法专心专业学习,在各个专科轮科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自己专业的临床和科研能力却大打折扣,从专科的角度来看无法做到精益求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于刚刚经历了五年基础知识铺垫的硕士生,在二级学科轮转是夯实基础的好机会,是将理论体现到实践的难得经历。在钻研专业的基础上,将各个科室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不至于一叶障目,成为综合能力更强的临床医生。
实践感悟:
的确,在竞争日益激烈、崇尚论文和成果的今天,如果在硕士阶段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潜心专科学习,撰写科研文章,如果能有所成必定会极大增加未来的竞争力。实际上,进入各专业轮转,会让我们临床型硕士更加注重临床实践,了解各个科室的特点和相互配合,强化基础的临床技能和操作,这样在漫长的行医路上才能全面分析,系统考虑,拥有综合的临床能力。由于轮转在各个科室的时间较短,只能做到点到为止,以点带面,不可能让我们在几个月的时间就成为每个专科的专家,所以“全能医生”自然是有所托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极大的拓宽了视野,不同角度的临床思维和不同特色的临床技能训练,对我们临床型硕士打下坚实基础有着重要意义。同样,并轨的政策在变化,对于我们新一代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要求也在随之变化,我们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自己专科的毕业论文和答辩,更重要的是综合的临床知识和能力的体现,成为未来能独当一面的临床医师,这便是培养临床型硕士的最终的目的。在这个层面来说,专业突出,全面轮转的我们学艺不仅“精”,而且“全”。
“并轨”
改革大势所趋
纵观社会的发展与改革,每次的改变总是伴随着争论和质疑,舆论和褒贬总是不可避免,旁观者或许有发言权。但是只有亲身经历的当局者才有最真实的感受,也只有我们需要有最积极的态度和适应能力,未来一定会是更加光明和美好。作为第一批临床型硕士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并轨的医学生,我们看到过初期的晦涩,也见到了这三年巨大的进步,对于未来我们充满期待。“并轨”之路对于管理者和学生都必定不是一条轻松的路,轮转的质控、规培生的待遇、硕士导师的权衡和学生的时间安排等都还需要在摸索中进一步得到完善,成为具有高水平诊治能力的临床医师作为落脚点,在“并轨”大势所趋的今天,充分利用时间,在轮转过程中汲取营养,夯实基础,为未来的博士阶段或者专科培训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 -
人生如圆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