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救人难为“无米之炊”

时间:2019-12-05 10:00:00来源:未知作者:张广有 陈惠 阅读: 120756

最近以来,接二连三地发生医务人员在飞机、高铁上紧急救人的感人事件。但越来越多的医生发现,仅靠一己之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帮手”很重要,而这个“帮手”或许是一片药品,或许是一件医疗器械。如果没有,即便医生挺身而出,也往往陷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多位亲历高铁、高空急救的医疗专家呼吁: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挽救生命,铁路客运、航空企业等应尽快完善急救制度,做好相关救护培训,更新急救设备,确保旅客生命安全!

事件一

医生高空吸尿  救人是本能

11月19日,广州飞往纽约的南航CZ399航班上,一名七旬老人突发急性尿潴留,因飞机上救治条件有限,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肖占祥自制穿刺吸尿装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张红用嘴吸出尿液,最终使老人转危为安。在网友纷纷点赞两位医生仁心善举的同时,也有人质疑称吸尿不必要,也有医生担心媒体的渲染报道是一种“医德绑架”,增加非执业场所救人的压力。

22日晚,张红回应称:当时的状态下,救人是第一位的,这是一种职业本能。有失败的风险,有并发症的风险,自己有感染风险。如果是作秀的话,性价比太低,这买卖太不值了,巴菲特都不会干。

blob.png

事件二

没有AED  幸运救下心脏骤停患者

11月30日中午,在上海去往杭州的高铁上,火车刚刚启动,就听到喇叭突然响起:“紧急求助,列车上有没有医生……”

此时,正前往杭州参加海医会呼吸专委会会议的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詹庆元教授坐在隔壁车厢,听到喇叭通知后,他急忙赶过去。原来,是一名中年男子突然没有了意识和呼吸,他面如土色,脉搏停止。

据这名患者旁边的旅客说,患者突然头一歪,靠在他身上一动不动。他感到不对劲,连忙呼喊列车员。

詹庆元和另一名医生、几位旅客一起把患者抬到列车厢连接处宽敞的地方。一个小伙子说:我有急救证!

没有AED和简易呼吸器的情况下,两名小伙子轮流进行胸外按压,詹庆元教授负责口对口呼气……两轮心肺复苏术下来,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由于患者血压不稳定,为了让患者能够得到进一步治疗,列车员联系了120救护车。列车在嘉兴附近紧急停车,在120医务人员的帮助下,患者被送往附近的医院。

blob.png

患者生命受威胁  奋不顾身的医生就是英雄

无论在哪里,遇到突然病倒的人,医务人员都会挺身而出并且“下意识救人”。而在某些情况下,也会给医生带来风险。

例如这次就有人质疑两位医生穿刺吸尿行为是否不规范和感染的风险,针对此观点,陆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教授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技术操作上,他们做得没有错,基本不会对患者造成感染的影响。但对张红医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风险。尿液是可以携带艾滋病、乙肝、梅毒等病原的体液之一,是不能直接接触的,用嘴吸尿是冒着极大风险的无奈行为。我觉得在当时的本能状态下,他们可能都没意识、也根本没有去想这种风险,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我是挺佩服他们,他们能在患者发生急性尿潴留、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奋不顾身地救人,并且能自创一套简易的穿刺导尿装置,在医者救死扶伤本能的驱动下,为一位陌不相识的老人吸尿。他们不仅医术高超的好医生,更是将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融入到血脉中成为本能,在他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本能地、义无反顾地站出来,这就是英雄。”周荣斌说。

曾多次在航班施救的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敏州教授告诉《医师报》记者:“乘客一旦在飞机上突发疾病,可能会影响整个航班数百人的安全,飞机要不要迫降?继续飞行会不会发生意外?作为医生,我们可能是整个航班几百人生命安全的唯一守护者。从医生的职业道德来说,在乘客突发疾病急需救助的情况下,我们义不容辞,无论何时何地,救死扶伤都是我们的天职和本能。”

要么没有要么坏了  院外急救如何不“急就”?

事实上,在飞机和高铁途中,旅客难免遭遇突发急症,医生需要听诊器、体温计、电子血压计、导尿管、氧气袋、AED等器械,如果没有或者损坏了,即便医生挺身而出,也往往陷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詹庆元在朋友圈发布救人过程时感慨道:“高铁上的急救条件有待完善。”他的声音引发医疗界同道的共鸣。对心脏骤停患者而言,最佳抢救时间是“黄金4分钟”,AED无疑是最方便快捷有效的医疗设备;此外,简易呼吸器比人工口对口呼吸效果更好。但遗憾的是,国内飞机和高铁、地铁站等大多未配备AED。

2016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国际航班上救治一位美国乘客时,也遇到听诊器损坏,且血压计也无法使用的尴尬情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进刚教授曾在火车上遇到一位突发晕厥的乘客,当他请乘务员取来列车急救箱的听诊器时,却发现听诊器的耳塞丢了,无法为患者心脏听诊。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刘双教授近期出行时曾在飞机上遇到一位韩国人发病,还在高铁上遇到一位女乘客发病,她告诉《医师报》记者:“出门在外经常能遇到找医生的场景。高铁和飞机的急救设备都应改进了。飞机上测血压还用袖带式水银血压计,在轰鸣的飞机噪音中听诊器什么都听不见。”

根据《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则》第105条规定,列车和车站均应配备为旅客服务的急救药箱,同时需指定经过训练的专人进行管理。

笔者查阅《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后发现,确实没有在设备清单里看到有“导尿管”及多规格的注射器的描述,也没有对医疗器械的规格进行规定。

张敏州表示:“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高铁高空急救规范,造成医生在高铁、高空急救时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我们只能根据航班上配置的药械或者自己随身携带的药品给予有限的施救。” 

专家们建议:高铁和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急救设备亟待更新!

他山之石

美航空必备AED和紧急医疗包

美国国会确立的《航空医疗救助法案(AMAA)》要求美国商业航空公司为每架飞机配备一个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和EMK(紧急医疗包)。另外,美国航天医学协会和美国航空运输医药委员会建议紧急医疗配件,包括听诊器、口罩、注射器等药物。航空公司每年对机组人员进行医疗急救培训,包括熟悉急救包内容、常见急救手段例如心肺复苏等,并由卫生部门把关培训质量。除此之外,FAA还鼓励机上乘客中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美国航空医疗救助法案》规定,任何人都无需为在航空飞行途中给紧急医疗救护的乘客提供帮助造成的后果负责。除非此人出现特别重大的过失或者违规操作。

记者手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急救药品、电子血压计、导尿管、氧气袋、AED等应是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必备急救物质,其费用并不太高。为了让旅客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也为了避免给挺身而出的医生等施救之人带来不必要的风险,铁路、航空等相关部门,是时候更新急救设备了!

乘客突发疾病时,列车员不能只寄希望于广播找医生。正如詹庆元教授所说,心肺复苏应成为列车员具有的一项基本素质和技能。心肺复苏还应列入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像掌握遇到火灾逃生的技能一样,成为国民“本能”。让所有人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地下遇到心脏骤停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挽救生命。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