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NOSES外科周开幕
8月9日,在《医师报》直播中心由中国NOSES联盟主办的“首届中国NOSES外科周开幕式暨国际首例直肠NOTES十周年庆典”召开。正如《医师报》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主持会议时说的那样,在这个外科领域技术进步言必称西方的时代,NOSES这项技术是中国医生献给全世界腹盆腔手术患者的厚礼,也是中国专家为外科技术进步奉献的灼灼荧光。“科普、医术、人文”相碰撞的开幕式换来观众深深的思考。怎样的治疗是对患者好的?医生、外科医生的终极使命是什么?直播在《医师报》直播平台、《医师报》头条号、微博卫生健康三大平台收获70余万观看量。
每一个术式都要更完美
会主席、中国NOSES联盟主席王锡山教授在开幕式和访谈时都提到,2007年法国医生开始做NOTES手术经阴道后穹隆取胆囊,经过三年沉淀、反复思考、各种尝试,2010年王锡山将这种技术应用于直肠肿瘤手术。韩女士是这项手术尝试的第一个受益人。王教授在做了几例NOTES手术后发现,该术式还是有些缺点,所以他又潜心琢磨,通过和前辈、同行切磋,结合NOTES无疤理念和腹腔镜、TEM等微创手术平台又创新了一种全新微创技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这项新手术技术自开展以来,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更深受广大外科医生的喜爱。
“以前的结直肠肿瘤手术都是按照我自己的,在耻骨联合处做横切口,后期体毛会将伤口盖住,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对于王锡山教授提出的NOSES技术也就没在意。直到我自己有一次做了手术。”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汪建平教授回忆,手术后的切口虽然也不大,但是切口的并发症还是让汪教授觉得不舒服。此外,做过NOSES手术肚子上“无疤痕”或只有几个分散的0.5 cm左右伤口的患者良好的感觉也让汪教授很感慨。他想“为什么不让患者有这样更好的体验、医生的手术也更完美呢?”于是,开始转投NOSES的“怀抱”。
“外科手术进步的动力是什么?是为了患者减少创伤,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腹腔镜到现在的NOSES都是这样的。” 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邢念增教授说,泌尿外科的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NOSES技术解决,泌尿外科也为NOSES技术贡献自己独特的经验。
大会主席、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介绍,妇科阴式手术开展已有200余年了,国际上第一例的子宫切除就是经阴式完成。阴式NOSES对女性患者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除了体表无疤痕的美容效果,利用女性独有的手术通道造福女性,造成最小的创伤,这项技术值得推广。
中国NOSES外科周启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骞教授主持启动仪式,并宣布NOSES外科周开幕。据悉,外科周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活动,邀请胃肠领域专家、泌外领域专家、妇瘤专家300余位,14场学术活动、12家医院手术团队,共同诠释NOSES真谛:医生杰作,患者福音。最后一场以国际论坛收官。
10年 :NOTES变NOSES
医患:最好的关系是互相成就
2010年,在医院工作的韩女士被查出直肠肿瘤,她辗转找到了王锡山教授。在这里,她第一次听到了NOTES术,出于对王教授的完全信任,她决定接受这个损伤更小、更为美观的手术术式。
当她从术后麻醉中醒来,摸摸肚皮,没有纱布覆盖的刀口,没有疤痕,术后不到7小时,她就像正常人一样下地走动。如今韩女士已经高质量地生活了10年,无任何肿瘤复发转移迹象。
2017年4月,48岁的向女士确诊肠道肿瘤,肿瘤的位置不太好,她咨询了好几家大医院的专家,都告诉她肛门不一定保住。这让爱美的她有点接受不了:要终身挂着一个造口袋,她宁肯去死。宁先生的经历也是如此,为了保住肛门,他找到了王锡山教授,王教授为他们实施了NOSES手术。参加此次庆典,宁先生表示,“听完介绍,才知道这是王教授发明的术式,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创造,更加为王教授及其团队骄傲,为我们国家骄傲。”
医生为什么选择NOSES?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傅传刚教授介绍,1990年腹腔镜已应用于结直肠手术,但尽管腹腔镜可以在腹腔内把肿瘤组织游离切除,但肿瘤组织取出时还需要在体表建立一个切口。王锡山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经直肠取出标本,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理念的改变就带来了手术方式的改变,也带来泌尿外科、妇科、消化科等的一系列进步,是未来发展方向。
广东省中医院刁德昌教授也经历过一个让他永远难忘的病例。“那是我给一位26岁女性患者做的传统肿瘤切除术,刀口从耻骨联合开到剑突。完美恢复出院后,她爱人因无法忍受这丑陋的伤疤而选择了离婚。”刁德昌教授说,这是一个悲剧,虽然我们挽救了她的人,但能否再进一步呢?当时,刁教授就开始苦苦寻找更微创的手术方式,直到听到王锡山教授的讲座,给了他很大的灵感。刁教授总结对NOSES的感受是“极致的微创手术,让患者极速康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燕速教授也说:“人体对美的追求自始至终,NOSES手术后的患者还可以有这种美,对医生和患者都是一种激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别怕,还有我们呢”|张薇主任:有时是医生,常常是亲人,总是陪伴者
2025-09-15 -
new能清气朗,好“孕”关怀:生殖健康有好孕全国系列科普直播
2025-09-14 -
new“筷子笼里夹豆子”! 江苏东台这家卫生院的“微创革命”让农村患者更有“医靠”
2025-09-11 -
new专病精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的长期管理策略
2025-09-08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