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利器触手可及 红斑狼疮马拉松冲线在即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凤凤)“我发现,许多人天生就不能欣赏孔雀开屏的美景。” 被公认为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部最杰出的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这样说。25岁就被确诊系统系红斑狼疮(SLE)使奥康纳得以从另一个角度欣赏生命之美。可惜的是,60多年前尚缺乏针对SLE的有效治疗手段,药物副作用也大,疾病进展和器官损害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健康。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SLE的治疗格局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举行的首届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上,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李梦涛教授和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狼疮研究实验室主任Munther Khamashta教授分享了SLE真实世界治疗研究经验,李梦涛教授还接受了《医师报》记者专访。
SLE治疗长跑 靶向治疗是制胜关键
李梦涛 教授
李梦涛教授介绍,SLE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疾病,治疗目标明确可以帮助医生在后期随访时有的放矢的调整治疗方案。“达标治疗”原则十分明确,疾病缓解和低疾病活动度是医生追求的理想的目标。然而,要达到疾病完全缓解,目前的治疗手段还有所欠缺。国际指南也指出,达到疾病缓解是SLE治疗的理想目标,若无法达到疾病缓解,实现低疾病活动度是SLE治疗可实现的治疗目标。为实现达标治疗,SLE的治疗策略一直在不断改进。随着对疾病的探索和创新药物的研发,如今这一治疗目标已触手可及。
真实世界治疗研究数据显示,使用贝利尤单抗可帮助患者显著减少激素用量,降低复发风险,延缓器官损伤进展。李教授表示,贝利尤单抗在高活动度SLE患者中应答率高达70.4%;长期使用贝利尤单抗可延缓85%以上患者的器官损伤进展等。
这样的真实世界数据无论对SLE患者还是风湿免疫科医生来说都是非常可喜的。一直以来,可以说SLE的治疗都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面对病情棘手的患者,医生难免也会有无力感。现在有了真实世界治疗数据如此优异的贝利尤单抗,让风湿免疫科医生觉得自己手中终于有了有力的武器。
对于患者来说,另一个好消息就是价格昂贵的贝利尤单抗进入医保了。对SLE的治疗就像一场马拉松,不仅仅是短期控制疾病活动度而已,还需要长时间稳定病情,减少长期器官损伤,才能达到“达标治疗”的效果,所以用药时间较长,这无疑会为患者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进入医保后,药物大幅降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其带来的好处是多维度的。让需要长期用用贝利尤单抗的SLE患者能负担得起,从而提高了SLE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整体预后。
真实世界治疗数据充分肯定SLE免疫联合疗法
Munther 教授
Munther教授介绍, 众所周知,SLE的疾病过程中有很多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参与其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就是之一。已有很多证据表明,BLyS与SLE发病有关。与健康人相比,SLE患者的BLyS水平均较高。BLyS水平高与抗ds-DNA水平高之间有强相关性。并且,BLyS水平高与SLE病情恶化显著相关。可见,BLyS在SLE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它也称为SLE治疗的潜在靶点。
贝利尤单抗的Ⅲ期临床试验始于2007年,并于2011年完成,随后,其在真实世界中的观察性试验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展。其中不乏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结果。OBSErve研究显示,纳入的SLE患者使用贝利尤单抗治疗6个月后,SELENA-SLEDAI评分均较基线水平显著下降,更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和美国两国的随访时间延长至24个月,期间观察到患者SELENA-SLEDAI评分基本保持稳定。患者的激素使用量较基线水平减少了6~12mg/d。Munther教授强调,长期的激素使用可导致器官损伤,贝利尤单抗能够帮助SLE患者减少激素使用剂量,这一点对于临床非常有意义。
另外,一项多伦多器官损害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探索了长期使用贝利尤单抗对减少患者器官损害的作用。结果显示,经过贝利尤单抗联合常规治疗5年后的SLE患者SDI评分显著降低。并且,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贝利尤单抗联合治疗的患者在随访期内疾病进展至更高SDI评分的风险降低61%,SDI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比例也显著降低。
可见,作为近60年来第一个被FDA正式许可用于SLE的生物制剂——贝利尤单抗不仅可以有效降低SLE疾病活动度,减少治疗过程中激素的用量,减少复发风险,在预防长期器官损伤方面效果也十分明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心速宁胶囊循证研究成果在第三届中西融合心脏健康大会重磅发布 新课题启动助力心血管疾病管理
2025-07-03 -
new历时16个月,散异有道·中西论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病例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闭幕!
2025-07-01 -
new络以通为用 中西医结合攻坚心血管慢病防治
挖掘临床诊疗新进展、新挑战与中西医结合破局思路,为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专业视角与实践参考。
2025-06-25 -
new瞿佳教授:打造综合防控体系 跨越近视“早发”与“高发”双重关卡
2025-06-23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