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对话先锋 | 戴志琴教授:卵巢癌诊疗纷繁复杂,《中国卵巢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拨云见日

时间:2024-05-28 21:00:19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阅读: 130244

引言:卵巢癌作为恶性程度高、治疗棘手的女性生殖道肿瘤,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卵巢癌的诊治存在参差,诊疗不规范显著降低其治愈的可能性。《中国卵巢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以下简称质控指标)的出台,以多个可测量的指标,为卵巢癌规范诊疗提供指引和约束,助力提升卵巢癌的治愈率。为深入了解,《医师报》特邀江苏省肿瘤医院戴志琴教授分享卵巢癌质控指标的相关内容。


负担沉重,卵巢癌质控指标势在必行


卵巢癌是女性面临的严重健康挑战,最新GLOBOCAN数据[1]显示,2020年全球新增病例约31万,中国居首位,死亡率高达68%,疾病负担沉重。由于缺乏临床特异症状,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多达晚期[2](图1),治疗难度大且易复发。卵巢癌的防治是我国重大的民生问题之一,随着基因检测的普及、靶向药物PARP抑制剂的应用,使我国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前提升,但其增长缓慢,十年仅增长0.4%,表明其诊疗仍是一大难题。虽然国内部分大型肿瘤中心与发达国家在卵巢癌诊治方面并无显著差距,但不同医生及基层医院在诊治理念和水平上仍有差异。基于此,《中国卵巢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3]应运而生,其中包含13项指标,涵盖预防、诊断、治疗、随访全过程,旨在促进全国范围内卵巢癌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图1 2022年和2023年卵巢癌分期比例


有证可循,质控指标指导卵巢癌防治走正确道路


在诊断方面,卵巢癌以中老年女性为主[2](图2),因其症状不典型易导致误诊。为此,质控指标着重提出提高初始治疗前病史采集及辅助检查的完成率,通过治疗前的全面评估,为卵巢癌规范化治疗奠定基础。基因突变是卵巢癌的主要发病因素,其中约25%与BRCA基因突变相关[4],对预防性输卵管切除、肿瘤后续靶向治疗等有指导意义,因此,质控指标中强调提高新诊断患者分子检测的比例,携带其突变者应定期进行遗传咨询,有针对性地对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


在病理检测方面,质控指标强调提高非手术治疗或新辅助化疗前病理学诊断率、初次手术后病理报告完整率。卵巢癌病理类型繁多,病理分类与分子亚型对决定手术范围、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意义重大。因此,结合质控指标要求,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适宜性,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

图2 2022年和2023年卵巢癌患者确诊年龄分布情况


在临床诊疗中,手术不彻底、化疗不规范和维持治疗不当是影响患者复发和生存期的主要因素。R0切除是卵巢癌手术的终极目标,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越小的术后残留预示更好的预后,这要求医生规范手术操作及手术记录,以帮助医患全面了解病情,这也是质控指标的内容之一。质控指标同样强调,提高新辅助化疗的规范率,不规范化疗可严重影响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结局,因此术前新辅助化疗需结合病理诊断、遵循指南,确保治疗有效安全。


维持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也是质控考量的指标之一,其规范化需基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子检测等方面,指南推荐BRCA突变患者接受PARP抑制剂为基础的维持治疗[5],“奥拉帕利+贝伐珠单抗”作为同源重组缺陷(HRD)阳性晚期卵巢癌的一线维持治疗[6]已成功纳入医保,基层和年轻医生应熟悉维持治疗标准,确保治疗规范。提高一线辅助治疗不良反应评价的比例在质控指标同样被强调,应规范记录不良反应类型、分级、预防和处理措施,以保障疗效和安全性。


贯彻落实,推动质控指标为卵巢癌患者带来获益


质控指标主要关注卵巢癌治疗中的标准化操作和质量监控,与各大指南相辅相成。同时质控指标也对提高治疗后的随访率有所涉及,全面的随访有助于提升患者预后,增强治疗意义。质控指标应严格贯彻落实,无论在医生个人层面还是在医疗机构层面。作为首诊医生,对于患者的手术、化疗、维持治疗、预计复发后的治疗方案,应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进行全周期的严密随诊,通过定期妇科检查、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等监测复发,并提供心理疏导和营养建议,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心态。


同时,通过各级医疗机构的推动,临床操作应逐步向指南标准靠近,但质控指标实施2年来仍存在实施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各级医疗机构应继续积极学习并遵循质控指标,力求提升卵巢癌的规范诊治水平。


戴志琴教授总结


卵巢癌作为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其诊疗质量提升刻不容缓。质控指标的发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卵巢癌防治方面迈向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通过加强初始治疗前评估、提升病理及基因检测准确性、规范手术与化疗操作、强化维持治疗与随访管理等方面,旨在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落实质控指标,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戴志琴教授简介


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妇瘤科妇产科学博士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江苏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分会常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委员

江苏省中医养生学会理事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妇瘤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会妇科分会委员

中国性学会妇科分会委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参考文献: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 2021,71(3):209-249.

[2] 李璡, 温灏, 刘淑娟, 等. 2023年中国卵巢癌诊疗现状白皮书[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3,39(12):1225-1232.

[3]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卵巢癌质控专家委员会. 中国卵巢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2,44(7):609-614.

[4] Pennington K P, Walsh T, Harrell M I, et al. Germline and somatic mutations in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genes predict platinum response and survival in ovarian, fallopian tube, and peritoneal carcinomas[J]. Clin Cancer Res, 2014,20(3):764-775.

[5]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2版)[J].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8(3):64-77.

[6] Ray-Coquard I, Leary A, Pignata S, et al. Olaparib plus bevacizumab first-line maintenance in ovarian cancer: final overall survival results from the PAOLA-1/ENGOT-ov25 trial[J]. Ann Oncol, 2023,34(8):681-692.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