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就是聊聊天、唠唠嗑、摆摆龙门阵
听过相声的人都知道,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其实回到生活中,包含语言这门艺术形式的,又何止相声一门。
近来,记者在参加一系列学术活动过程中,与会专家多次提到有关“沟通”的话题。这让记者想起了2015年火遍大江南北的医疗素人真人秀《因为是医生》。节目中“会说话”与“不会说话”的医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说话医生的谆谆善诱,让人心里总是那么暖;不会说话医生的倔强、强硬,有时真的噎得人说不出话来。
平时,我们总说沟通、交流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但在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病科副教授宁晓红看来,沟通需要的是用心,是共情。
《因为是医生》中的董医生:
您有什么事情吗?哦,那您稍等一会,我跟他说点事儿之后去找您。
您好。哎呦,来来来,往里点,您看您都快从床上掉下来了。这样多不安全啊。
这个您现在还撤不了。您看咱们都用了这么多天药了,现在终于好一点了,咱们还得继续啊。
《因为是医生》中的李医生:
一开始你怎么住内科去了?
其实也应该怪你们,刚出院就带他回家去了,还爬五层楼,患者负荷很大的。
李XX,谁是李XX?来,你站这边。(整个过程未抬头,一直看病历)
化疗第一周期是诱导期,真正起作用是第二周期,怎么能断呢?看病没有你这么看的。
倾听也是一种沟通
宁晓红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不久前她在门诊的故事。
一名来自内蒙古的50多岁的女性,主诉右上腹痛和背痛。在经过沟通并了解了一系列病史后,宁晓红初步判断其为身心疾病。
因为她丈夫刚刚被诊断为间质性肺炎,“看着他憋得慌,呼哧呼哧喘,我这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每次看着他喘我都会特别害怕,外面有什么声音都会吓得不行。每天晚上睡觉总是觉得气不够用,总得打开窗户透气……”她越说,宁晓红越觉得她就是身心疾病。“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她说:“我有两个闺女一个儿子。我的小闺女15岁的时候来北京帮人看孩子,一干就干了10年。她特别听我的话,后来她回到老家,我给她找个了对象。哎,都是我害了她呀……她生了孩子才7个月就离婚了,那个男的不要孩子,我女儿抱着孩子就回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呀,都是我害了她呀,她可听话了……”
“哎,你真是太不容易了……”宁晓红说。
她听了这句话,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哗得一下就流下来了。
之后她又跟宁晓红讲了很多家里的事情:现在小闺女的孩子已经4岁了,小闺女还做了乳腺手术,为了不让她跟着上火,我让她住在大闺女家,所有的家庭支出都是靠在北京打工的大女婿支撑……
包括宁晓红以及实习医生在内所有医务人员,都掉下了眼泪。
知道她很困难,宁晓红只给她开了两个非常简单的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当她要走的时候,宁晓红起身本要送下她,她突然站起来抱住了宁晓红,亲她的脸,亲她的额头,哭得特别伤心。
宁晓红说:“当时我的感觉是:没有人听她诉说过这些,而今天却有四个人在倾听她的诉说。我觉得这才是她最为需要的。”
做好沟通 我们有办法
我们总是在说,治病救人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没错,但医生需要做的,倘若仅仅只是“治病”,那就太过狭隘了。医生需要做的远不止此。
倾听是沟通中的最大问题
对于前文中提到的关于倾听的故事,同是协和出身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仲认为,倾听是医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最大的问题。
曾经的一项调查显示,医生与患者沟通时,平均18秒就会打断一次患者讲话。通过这一数字就可以看出医生常常没听清患者的讲话,就下了结论。相反,很多医生抱怨患者没有听懂自己的话。其实医生与患者沟通时,根本没有在意患者是否听懂了。“总之,没有听不懂的患者,只有说不清楚的医生。”王仲谈到。
不仅要同情更要共情
对于宁晓红所讲述的故事,很多人都会同情那位患者,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共情”呢?
“同情”与“共情”是不一样的。共情是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去体会,然后知道如何去帮助他。宁晓红说。
“从前看待医患沟通,我们要求同情患者,而如今已需要从同情上升到共情。”王仲谈到,同情是从站在高点去俯视他人,而共情则是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去感受、体悟。当患者情况糟糕时,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思考,以同情的目光、遗憾的表情来通知家属。
要了解患者的真正诉求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曾指出,患者的诉求大致可总结为四点:快点治好病,千万别出事,少花冤枉钱,把我当人看。“医院不只是打针吃药的技术工厂,也不只是生命的流水线。我们需要去了解患者真正的诉求是什么。”
医生们通常认为自己很了解患者,但往往事实并非如此。王仲的老师、急诊医学创始人邵孝鉷教授在90岁因病住院时感叹道,“自己做了60年的医生,如今年迈生病住院,才知道什么是患者。”
有时一些患者确实很“奇葩”,哭天抢地非要做某些不必要的检查,似乎不做总不安心,医生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原则向患者解释,反倒招惹患者不悦,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面对这样的患者,宁晓红的做法是,“在充分解释之后,如果患者执意坚持,我会给他开。因为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也是我们治疗的目的之一。”
拿来就能用的沟通技巧
宁晓红告诉记者,在沟通过程中,言语的交流只占7%,眼神、语调、姿势、动作等非语言性交流更为重要。如果低着头与患者交流,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同样认为,用心是使患者产生信任感的前提,与患者交流时要注意眼神语调和语速,即使工作很忙,也不可怠慢,否则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以下来自宁晓红对于沟通技巧的总结。
1 患者门诊结束要出门,医生可以站起来,拍拍患者肩膀。那种感觉完全不一样。
2 交流中学习使用“开放性”问题。例如患者说肚子疼,不是追问“什么时候疼”“哪里疼”等封闭性问题,而是问:“你再详细说说好吗?”给对方说话的机会,让其充分表达出来,其实很多信息都在其中。
3 对患者的讲述要予以回应:点头、嗯、噢。表明“我在听,请继续”。
4 停顿。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是需要停顿的,尤其在告知坏消息的过程中,更应该允许患者或家属有足够的时间让她哭出来。或许只需要两三分钟,但对于患者来说很重要。
5 学会夸奖患者。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肯定患者的一些说法或做法,利于拉近与患者距离,树立患者信心。
6 建立伙伴关系。尽量少用命令性的语言“你去……”,而用“我们”“咱们”等一体化的称谓。例如,让我们查个血……咱们这么办……
7 了解患者的真正诉求。有时医生的标准化诊疗行为不一定是患者需要的。
8 为患者提供备选方案,永远不会只有一种选择。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 -
人生如圆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