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科普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科普/科普在线/详情

血糖多少才算好?说说血糖监测的关键知识点

时间:2024-09-24 15:07:20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阅读: 198643【发表证书】

作者:周崯莹 康英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内分泌科—广济甜泌之家

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之一,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糖尿病管理的有效手段。血糖监测技术在漫长的更新与迭代中经历了哪些变化?常用的监测方法有哪些?血糖值达到多少才算好?对于这些关键知识点,下面为大家一一讲解。


血糖监测的前世今生

近1 个多世纪以来,糖尿病监测技术由最初的尿糖检测,到后来的血糖检测,再到目前的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不断向便捷、准确、微创,甚至无创的方向发展。起初,在19世纪下半叶,尿糖检测是主要的糖代谢监测手段。随后,进入20世纪,科学家们发现通过静脉采血测定的血糖是更为准确的糖尿病病情判定标准,因此转向关注血糖。1971年,测定毛细血管全血的快速血糖仪问世,使得日常自我血糖监测更为便捷。自1999年首台回顾式CGM系统上市至今,CGM技术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不断发展,成为血糖监测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项里程碑式突破。


揭秘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前面介绍到的通过采指尖血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采静脉血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白蛋白监测,以及检测组织间液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糖尿病友对不同监测方法要有一定了解,有利于合理选用适合自己的监测方法,以及联合不同方法全面监测血糖。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反映近2~3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作为评估长期控糖的“金标准”,是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对于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该项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

2、糖化白蛋白(GA)能够反映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但合并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影响白蛋白更新速度时,其检测结果并不可靠。

3、毛细血管血糖监测(SMBG)是糖尿病友自我血糖监测的主要方式。血糖控制稳定时,每周监测2-4次指尖血糖,一般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为主,应用胰岛素时可适当增加次数。另外,也要结合治疗方案及血糖波动情况,监测其他时间点的血糖。

4、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是一种无需扎手指,可以连续动态反映真实血糖变化的监测方法,其中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最长反映14天的连续血糖变化。该类方法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或在SMBG指导下使用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多种类型患者。CGM有助于发现隐匿性高低血糖,并及时预警,是扎手指、抽静脉血等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已在临床上得到不断推广和应用。



血糖多少才算好

一般情况下,建议空腹血糖控制于4.4-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但要注意的是,血糖控制目标要个体化。相对病程较长、高龄、并发症较多的患者,适当地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以降低低血糖发生为目的。如出现频繁低血糖或无症状低血糖时,应及时就诊,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持续葡萄糖监测的控糖新指标TIR(Time In Range,目标范围内时间)作为 “后起之秀”,已被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共识纳入评判是否良好控糖的标准之一。TIR具体指24 h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或其所占百分比。相关国际共识指出,大多数糖尿病友TIR控制目标推荐是>70%。具体在不同人群中,1型和2型糖友的TIR 控制目标为>70%,老年、合并症多等低血糖高危糖友的目标为>50%,孕期1型糖友力求 TIR>70%,2型和妊娠期糖尿病的糖妈妈至少应>90%。此外,由 TIR 衍生出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和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两个指标。通过这三个指标,我们可以全方位且清晰地观察到血糖控制情况,如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或是否存在高血糖以及低血糖等情况。


持续血糖监测控制目标


学习完上面内容,想必大家对血糖监测的关键知识点有了深入了解。糖尿病友们在日常血糖监测中一定要注意及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用监测方法,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10) : 936-948.

2. 司一鸣, 应令雯, 周健. c [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 (6): 386-389.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6.002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