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百年传承,初心不改!卢艳丽:用道济精神解百姓病痛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贾薇薇 宋箐)“你觉得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是一个做实事的人,不拘一格,很有魄力。”正式采访前,《医师报》记者在北京市第六医院(简称“六院”)相关职工的话语中,描画了对于北京市第六医院院长卢艳丽的初印象。“十四五”开局之年,卢艳丽上任六院院长,她充分调动“年轻的力量”,让医院“流动”了起来,变得更加有活力,更加朝气蓬勃。
走进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北二条31、36号的六院,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人的关注点不由自主地从建筑本身转向建筑所承载着的记忆。六院始建于1885年,于1917年更名为北京道济医院,1952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第六医院”,并逐渐从妇婴专科医院发展为综合医院。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六院从那个知识分子努力求索的时代走来,见过太多浮沉荣辱,圆明园的废墟,天安门的伫立,长安街的熙攘……时间悄然逝去,过客来来往往,但悬壶济世初心不改,跨越三个世纪的坚守,足以沉淀出一座医学精神的丰碑。
“道济仁爱”刻在了骨子里
知性、优雅,见过卢艳丽的不少人都会做出这样的评价。对于六院的历史,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道济”二字,出自《周易》,“正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与悬壶济世,解除万民痛苦的现代医学精神不谋而合。
“在道济医院中,医护倡导有温度的医疗文化,医护如阳光般和煦温暖,照亮患者,不仅帮患者解除身体病痛,更要予以心理关怀。通过了解患者更多信息和故事,促进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并在团队中形成仁爱向上的氛围。”
新时代下,“一带一路”建设架构起互联互通的桥梁,“道在通,通则顺,顺则达,达则济天下”,这不仅内生于中国的哲学禀赋,更赋予了“道济”更多精神内涵,深深嵌入了“一带一路”宏伟构想的理念和实践中,并将通过“一带一路”传播四海。多年来,医院也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与国外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医院性质变迁,有过易名,但六院的仁爱精神从未改变。”卢艳丽介绍,在137年的建院历史中,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曾在北京六院任职:协和医院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曾在六院工作并任董事会成员;原中国医科院院长、协和医院大内科主任邓家栋曾任内科主任;我国泌尿外科奠基人、友谊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于惠元曾任外科主任……他们曾在此耕耘,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传承至今。
百年医院,因道济而熠熠生辉,秉仁爱而源远流长。知周万物,知科学,知爱人,而后尽心竭力,救死扶伤,以兼济天下,是传承,是使命,也是永不改变的信念。
打造特色专科
在东城区“十四五”卫生发展规划中,六院被确定为东城区区域医疗中心。近年来,医院确定了“立足东城,带动基层,努力建设成具有三级综合医院技术水平、能够引领带动区域医疗持续发展的东城区区域医疗中心”的123发展战略。调任至北京市第六医院任院长后,卢艳丽在此基础上就给自己先定了个“小目标”——把医院建设为医保A类医院。
和卢艳丽共事过的人,都知道她果断、胆识过人。为了实现“小目标”,她迅速成立工作小组,并牵头各项事务,规范临床路径,组织规范化查房。从患者管理、医疗费用管理、门急诊、住院等方面多管齐下,飞速提升,最终各项指标达标。2022年6月2日,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下发通知,批准北京市第六医院为A类定点医疗机构。
为更好发挥北京市东城区核心医院、区域医疗中心作用,医院还着力打造6个中心,即心肺中心、脊柱和手移植中心、消化中心、神经医学中心、妇婴中心和安宁疗护中心。时至今日,每个中心都展露出一定的品牌效应。安宁疗护中心成为北京市试点;心肺中心半年手术量逾600例;妇婴中心同北京协和医院进行医联体合作,开展妇科肿瘤化疗及手术,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手移植中心已开展数年手术,同积水潭医院合作,积累了较多经验,并组织学术会议和推广,技术层面已达全国领先。
“目前,6个中心都已全面运作,多个科室通力合作,形成整体。”卢艳丽说。
一位84岁的高龄老人从武汉来京投亲,在附近街区因大面积心梗突发急性休克,被送到六院,在心肺中心团队通力合作下,进行了介入治疗,从鬼门关逃回来后又出现了肾衰。家属担心患者年龄太大,基础疾病较多,难以抢救过来而人财两空。
该不该接着抢救?能否再抢救过来?这不仅对团队技术提出了高要求,同时也需要团队与家属沟通好,了解他们的后顾之忧并说服家属该抢救、能抢救过来。从患者休克、昏迷到恢复健康,历经一个多月,非常不易,通过六院多科室的一起努力,让这个家庭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专科引领,专病突出、专长突破”是医院的学科发展路径,卢艳丽指出,对于区域中心医院和综合医院而言,必须每个专科都强大,并打造特色专科,带动医院发展,北京市第六医院便是以心肺中心作为龙头,全面建设,为整个核心城区及周边京津冀百姓解除病痛。
向“三级医院”迈进
除了承担区域医疗及急危重症紧急救治工作,六院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也承担了重任:开设发热门诊提供定点医疗服务,管理发热患者及管控区患者。
在疫情封控期间,一位患者突发急性心梗,来到六院后,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运送患者至导管室,行冠脉造影和心脏支架置入术。“患者病情紧急,来不及核酸检测,顾不上天气的炎热和感染的风险,我们的医护人员第一反应是怎么救人。”卢艳丽深知医护人员的辛苦,他们接受闭环管理,无法回家,只能两点一线,轮转于医院和酒店之间,舍小家为大家。
当前,六院正面临着全面基建时期,门急诊楼及东病房楼将进行改造。谈及医院未来的规划,卢艳丽说:“未来,六院的环境会变得更加温馨、优雅、美丽,更方便百姓就诊,服务更加智慧化,医疗水平更上一层楼。”
深入社区,深入整个城区,带动周边发展,在医疗、科研等方面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也是六院的一大发展举措。卢艳丽介绍,六院将开展糖尿病慢病管理工作,以智慧化手段,将血糖监测与医院系统连接,无论患者身在何处,医生都可实时了解患者血糖信息,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为维持其身体健康做出指导,这将是智慧化医疗的一次重要实践。
通过3~5年时间,顺利晋升三级医院是卢艳丽给自己定下的又一个“目标”,“医院将继续秉承‘道济仁爱’精神和‘敬业、求实、奉献’的院训精神,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温馨的服务造福百姓。同时,向这一目标迈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现场直击】“别慌,跟我做”——6个月婴儿憋气命悬一线 天津120调度员“云守护”化险为夷
2025-05-21 -
new首位互联网退休医生与30秒接诊时代的双向奔赴 | 医者故事
2025-05-20 -
new杨一红:急诊科院前院内衔接 打通生命“最后一公里” | 高端访谈
急救的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我们要用科技打通生命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2025-05-13 -
new潘曙明教授:完善法律 保障医患共同权益 | 高端访谈
潘曙明教授深入剖析了急诊医学面临的伦理法律挑战及学科未来发展路径。
2025-05-13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