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儿童不是成人缩小版,儿童哮喘需规范化以及个性化诊疗

时间:2025-09-04 18:22:07来源:医师报作者:欣闻 阅读: 144

“作为儿科医生,我们不断强调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尤其是儿童哮喘诊疗。儿童哮喘总体治疗效果要优于成人患者,儿童哮喘一般有近三分之二在成年后不再出现哮喘症状,如果儿童哮喘患者能够接受规范化以及个性化的诊疗,那么可能有更多患者在成年后有机会不再复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洪建国表示。

诊断仍存挑战,且20%以上的哮喘患儿未达到良好控制

哮喘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疾病,数据显示,支气管哮喘全球患者高达2.6亿,近30年来我国儿童哮喘和成人哮喘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约20%以上的哮喘患儿未达到良好控制2-3。

儿童哮喘的发生是遗传易感性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曾经在1990年、2000年、2010年,对城市儿童(0-14岁)做了三次流行病调查,哮喘患病率分别是1.09%、1.97%以及3.02%,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另外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高于农村,这表明现代化生活对儿童哮喘发生有一定影响。”

而在实际临床中,由于哮喘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样,再加上年幼儿童配合度有限等,儿童哮喘诊断存在诸多困难。洪建国教授表示,哮喘是一个气道炎症性的疾病,存在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肺通气功能是评估可逆性呼气气流的客观指标,但肺通气功能检测需要患者配合,在儿童,尤其小年龄儿童中,很难得到准确的数据,所以儿童哮喘的诊断更强调以临床为主,对儿科医生而言,诊断方面的挑战比成人更高。

202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牵头组织多学科专家完成了《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5)》,洪建国教授是主要编写者之一。他表示,指南中明确儿童哮喘诊断需要医师综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反应进行判断,且必须要排除可引起相关症状的其他疾病。“例如当儿童反复出现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症状,要怀疑哮喘的可能,但诊断还需结合患者发作时能听到呼气相哮鸣音、患者使用抗哮喘药物后症状得到缓解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规范化以及个性化诊疗

作为一种慢性病,哮喘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然而许多家长对长期用药存有顾虑,导致病情反复,错失临床治愈的良机。“哮喘治疗不规范或疗程过短,会导致气道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也就是气道重塑。这种重塑会使气道壁增厚、管腔狭窄,从而使哮喘病情逐渐加重,治疗难度也会不断增加,并显著增加罹患成年期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洪建国教授提示。

值得庆幸的是,相比于成人哮喘,儿童哮喘的预后更为乐观。“其实从治疗上来说,儿童哮喘的治疗效果优于成人。”洪建国教授表示,成人哮喘患者往往和高血压一样,需要终身用药,自然缓解率很低。但儿童哮喘到成年以后自然缓解率能达到60%以上,可以说有近三分之二儿童哮喘患者长大后,哮喘就不再发作了。

微信图片_20250904091909_300_1374.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洪建国

“目前儿童哮喘治疗坚持早期、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原则。”洪建国教授强调,不同患儿,甚至同一患儿不同时期,哮喘的临床表现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强调治疗要个体化。儿童哮喘是慢性炎症性疾病,需长期抗炎治疗,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是治疗基石。但也有大样本研究显示长时间、高剂量使用可能影响最终身高。对于儿童哮喘,6岁以下儿童控制治疗首选推荐ICS,但如果患儿家长有顾忌不想用,或伴有过敏性鼻炎或特应性皮炎也可以选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6-11岁的儿童,轻度哮喘控制治疗优先选择低剂量ICS合并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或选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中重度哮喘控制治疗可选择ICS-LABA联合LTRA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联合治疗有利于改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提高哮喘控制率,对于难治性或重度患儿,也可以附加生物制剂治疗。要定期评估哮喘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调节控制治疗的强度,即升阶梯和降阶梯,一般需在本阶梯治疗维持病情控制达3个月左右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儿童哮喘个体化诊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提及儿童哮喘未来的诊疗方向,洪建国教授认为,精准、个体化、多学科诊疗缺一不可。“随着对于哮喘表型和亚型的深入认识,靶向治疗药物也逐渐兴起,给了我们更多的治疗方法。目前已涌现不少大分子生物制剂药物,并且有小分子靶向药物正处于研发中。另外如果未来能找到更明确的标志物确定哮喘类型,并研究预测喘息患儿以后是否发展为成年期哮喘的标志物,那么早期干预也将事半功倍。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儿童哮喘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这些共患疾病相互影响,因此儿童哮喘的诊疗不能仅局限于单一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紧密合作,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也是未来诊疗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48(03):208-248. DOI:10.3760/cma.j.cn112147-20241013-00601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5). 中华儿科杂志,2025,63(04):324-337. DOI:10.3760/cma.j.cn112140-20250124-00074

【3】Xiang L, Zhao J, Zheng Y, et al. Uncontrolled asthma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ese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J Asthma. 2016;53(7):699-706.

若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07-2027-CN-NON-110795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