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有死亡可言”
第二届“中国医界好书读书会”如期举行
本报讯(见习记者 宗俊琳)3月23日下午3点,由《医师报》社主办的“我与好书有个约会·2017中国医界好书读书会”第二期款款而来,如约而至。
虽然室外春雨绵绵,寒意未退,但在《医师报》社会议室内,嘉宾和媒体、读者们欢聚一堂,书香四溢,暖意融融。中国医师协会齐学进副会长开场致辞:“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提升,更是一种超越! 总书记近来多次阐述过读书的重要性。他明确提出,要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善学。”
齐学进鼓励大家,“中国医师协会和医师报肩负着中国医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繁重使命,我们的眼界、胸襟和能力、水平,不仅决定着自身建设,事业成长,也关系到行业的整体建设水平。而提升眼界、胸襟和能力、水平,主要就是通过实践和读书来达到。因此,参加这样一个读书会,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次提升,同时,对我们读书习惯的养成,也是一次很好的促进!”
《医师报》社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说,“尽管医生读的书很多,但主要还是繁重的专业类书籍,学会了治病救人的本领,却无法放松身心,因此需要博览群书,寻找蕴藏于各类名著中的智慧。在2016中国医界好书评选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医界好书评选,并将丰富读书会的形式和内容,邀请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医务工作者荐读各类名著。”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张大庆院长主持了本次会议的“读书”环节。
中国医师协会各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医界同仁、媒体记者70余人参加了此次读书会。与此同时,180余人在线直播参与其中。
【特邀荐读人】
入世,向外——《最好的抉择》:医患之间是什么关系
“到底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关系,有人说,待病人如亲人,但是如今亲人之间已经拳脚相向。也有人说,医患如战友,他们共同面临的敌人是疾病,但是医生到底主要面对的是‘病’,还是 ‘人’?我常常纠结于这些问题,《最好的抉择》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樊荣以自己在工作中亲历的 “医患办的故事”,讲述了各种各样的医患纠结案例,结合《最好的诀别》点滴开悟,为中国当下医患关系层层把脉,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医生的注意事项
科学的迷信也是迷信。
苦难的悲悯与共情来自于生命的体验。
患者的特点
患者的抉择,往往与其背景、家庭、朋友、自身经历有关。不应以医生的好恶来为患者抉择。
出世,向内——《向死而生》:生,何所期?死,何所惧?
2012年,一次大学课程的课后作业,至今让樊荣难以忘怀!作业内容是——请大家给自己写一份遗嘱。从此,28岁的樊荣对于生命的感悟、医学边界的思考一直处于不断更新之中,至今,这份遗嘱已经四次修改。
“遗嘱会让人看透死亡,放下辎重,从而轻装前行。”如今的樊荣有感而发,“其实没有死亡可言,人们失去的仅是肉体。但是精神将持续传承!所谓文明,实际上就是精神的传承。当我看透了死亡,我就能放下了。”
只缘身在此山中——医学的神奇与奥妙
苏静静博士从医学历史的视角,带大家共同体会了一趟医学长河中医学轮回的神奇和奥妙,推荐的《医学图文史》和《疾病图文史》,术语不多,通俗易懂、图片丰富,涵盖古今、趣史不断,生动有趣、系统分类,年表清晰。
其中,内容涉及30类重要疾病,30张大事表,80种知识小百科,近200幅特色图片,300多份专业文献,7000年世界文明史。
《医学图文史:改变人类历史的7000年》
“I profess to have learnt and teach anatomy, not from books but from dissections; not from the positions of philosophers but from the fabric of nature.”——
“我承认我学习和教授解剖学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实体解剖中;不是从哲学家的立场,而是从自然的纹理之间。”
But there is but one way to obtain knowledge…we must be companions with the dead. John Abernethy, 1764-1830/1——
获取知识的途径只有一条,我们必须与逝者为伴。
《疾病图文史:影响人类历史的7000年》
街道、广场和房屋中都躺满了尸体。尸体的臭味让人根本无法忍受……所有堤坝上满是人,从这头到那头,男人、女人和孩子,每个都是如此的病弱、肮脏,深陷于瘟疫的苦难之中。
——西班牙征服者观察到的天花之于新大陆的影响,1521年
詹纳发明了牛痘接种吗?
詹纳1796年在詹姆斯·菲普斯身上进行试验之前20年左右,多赛特一位名叫本杰明的农民已经注意到牛痘的预防作用。他用缝衣针沾了一些牛痘的豆浆,划进妻子和两个孩子的胳膊的皮肤里,可能是第一个使用这种技术的人,不过真正把牛痘接种变成日常操作的无疑是詹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7-122025
中西医结合 络病理论为慢病防治提供多元视角
-
07-122025
聚焦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中医络病理论引领中西医协同新实践
-
new注重复苏技术培训,促进新生儿健康保障体系升级
2025-07-11 -
07-092025
慢病管理的上海社区样本:中西医协同的实践范式与价值启示
-
质量控制 | 赣医大一附院成功举办2025年江西省超声诊断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题工作会
2025-07-07 -
提高质量 健康优先丨第三届江西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培训举办
2025-07-07 -
多靶点干预重构慢病管理体系 循证助力破解微血管病变防治难题
2025-06-28 -
全周期综合管理 打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组合拳”
2025-06-26 -
破解心血管疾病治疗难题 通络药物引领慢病防治“中国方案”
2025-06-17
-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04-18 -
中期甲状腺癌也可以经口腔镜手术
2023-04-23 -
2023年度医界好书评审结果公示
2024-03-07 -
中国医师协会学术会务部招聘启事
2016-09-01 -
郑大附一院消化病院刘冰熔院长内镜治疗新技术受国际关注
2016-12-05 -
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四大变化
2017-07-28 -
72% 坚守是他们的春节
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