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浙大一院方维佳教授团队:为寻找抗癌利器奋力奔跑

时间:2023-12-04 20:31:50来源:医师报作者:管颜青 阅读: 239413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近年来,免疫治疗和细胞疗法备受瞩目,正成为击退肿瘤的新武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浙大一院)肿瘤内科主任方维佳教授正带领团队全力以赴开展多项临床治疗探索,在他看来,临床研究者是民众健康的守望者,能够打通前沿疗法惠及患者的“最后一公里”。


科室以肿瘤免疫治疗为主攻方向,专注于消化、泌尿以及妇科肿瘤的临床诊治和转化研究。依托浙大一院多学科综合诊治优势,科室与德国、意大利、香港等国内外顶级肿瘤中心紧密合作,开展了包括CAR-T,CAR-NK等多瘤种的全球领先的创新细胞治疗研究,涵盖胃癌、肠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等复发难治实体瘤,多项研究登顶国际顶级期刊和学术会议,并参与多部国家级指南/共识编写。科室同步引入最新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治体验和更多治疗选择。


近日,《医师报》记者特邀方维佳教授团队的两位核心成员——浙大一院肿瘤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赵鹏主治医师童舟分享这一系列累累硕果背后的秘密。


1701693097410959.png

(浙大一院肿瘤内科三全体医生)





在“内卷”中合作,实现共赢



“尽管团队只有13人,但我们每年在SCI期刊(IF>10)上发表的文章超过10篇。”提起团队和科研成果,赵鹏侃侃而谈。在这支队伍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在年龄上,“70后”3名,“80后”2名,其他都是“90后”,均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首尔大学、协和、北大、浙大、中大、华科大、南方医科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医学高校。

可以说,团队成员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朝气蓬勃,干劲十足。

团队科研氛围浓厚,每位医生都在消化道肿瘤、泌尿肿瘤等亚专科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多学科交叉,选择了不同的科研方向和专长。有的医生专注于肿瘤免疫及肠道菌群调节与肿瘤诊治相关性研究,有的致力于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数据库指导下的肿瘤内科个体化综合诊治研究,也有围绕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转化性研究、外周血分子特征谱以及纳米药物与递质等领域开展科研工作。


与此同时,科室以临床科研为基石,与国内顶尖的免疫学、药学、信息学等学科团队紧密合作。例如,团队与浙江大学药学院合作,探索细胞免疫治疗中的药物递释策略;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寻找临床预后最佳指标;与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组大数据实验室合作,揭示蛋白质组学与临床表型间的关系……

团队科研任务重,比较‘内卷’,但在竞争的同时,合作很紧密。”赵鹏分享道,“虽然大家各有分工,但分而不乱,非常团结。比如说,有的医生擅长数据分析,当他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后,其他擅长实验的医生会基于该结果开展相应的细胞学实验和动物实验,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这种‘内卷’是良性的。”童舟补充说,“作为一名医生,往往需要兼顾临床、科研和教学在内的多项工作。尽管压力重重,但科室高年资的医生会尽可能帮助每一个人迈过难关,并邀请不同临床和科研方向的专家指导,帮助每位成员的想法落地,共同推进科室的工作进展。”


“小而精”的研究成果斐然

为临床提供实践参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一系列的探索下,肿瘤内科三取得了一定的转化研究成果:

今年5月,团队与浙江大学药学院、能源工程学院合作,在 Advanced Materials(IF=30.85)期刊发文,探索了可注射新型Pickering乳液凝胶诱导铁死亡依赖的抗肿瘤免疫效应。通过这种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该疗法对低免疫原性肝细胞癌(HCC)和胰腺癌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今年3月,团队与浙大一院结直肠外科陈文斌教授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IF=17)期刊发文,表明S100A9+巨噬细胞为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靶点,靶向S100A9巨噬细胞和免疫检查点的联合策略可能为逆转某些特征性免疫代谢亚型的结直肠癌患者免疫逃逸和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开辟广阔的前景。

2022年9月,团队在2022 ESMO大会的口头报告中公布了一项创新型研究:首次将EpCAM靶向 CAR-T 细胞疗法应用于人体试验。目前,1期临床试验初步证实这种细胞疗法的疾病控制率(DCR)达到75%,具有有效性和可控的安全性,有望突破晚期实体瘤CAR-T 疗法困境,口头报告后接受了JAMA ONCOLOGY主编的访谈。

与此同时, 团队正紧锣密鼓的开展多项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含注册3项和IIT 5项)。截止2023年10月,自2019年9月首例回输起,科室共回输近150例晚期复发难治实体瘤病人,累计回输近200次。

希望通过小而精的研究,为肿瘤患者带来更丰富的治疗策略。”赵鹏自2009年加入浙大一院肿瘤内科以来,见证了科室的发展。在他看来,每位成员都怀着对科研的热忱,为了寻找攻克实体瘤的最佳策略,铆足干劲奋力奔跑。

在他参与的多项研究中,一项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令他记忆犹新。这是我国首批采用PD-1单抗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试验,优异的疗效点燃了我国肝癌免疫治疗的“星星之火”。为了从疗效较佳的病例中寻找到有意义的生物预测指标,研究人员采集了患者的血液和粪便样本。期间,为了收集样本,他们还专程前往位于台州的患者家中。经过团队夜以继日的奋战,最终发现在PD-1单抗治疗有效和无效的患者之间,存在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区别。这项研究已于2019年发表在Journal for Immuno Therapy of Cancer期刊,被引用超200多次。


奋战抗癌前线,闯出生命之路



作为临床研究者,他们竭尽全力寻找抗癌利器。而作为医者的他们,同样奋战在充满迷雾的抗癌前线,为肿瘤患者闯出一条条生命之路。

童舟表示,团队非常注重医德和医术的传承。在医德上,团队敬佑生命,秉承“生命至贵、患者至上”的理念;在医术上,团队协作紧密,临床工作以国内外指南为指导,提倡多学科协作(MDT)理念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注重挖掘患者的病因病机,遵循指南规范化的诊疗学,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我们青年医生来说,往往会遇到病情评估比较困难的情况。科室无论多忙,都会定时开展科室讨论,并邀请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科室的专家一起讨论,为患者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案。”童舟分享说。

“为了不耽误工作时间的临床工作,科室组会通常都安排在中午和晚上。”赵鹏表示,科室每周有固定的疑难病例讨论会、前沿文献分享会,并参与医院各个科室的MDT研讨会。同时,科室也会通过远程会诊的形式,参与山海工程依托的县级医院的疑难病例探讨,尽可能帮助更多患者迎来生机。

尽管每日都在高负荷运转,但忙碌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没有带走团队每一位成员救死扶伤的初心。他们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也时刻留意着临床未解决的问题,迎难而上,通过科研优化诊疗策略。

“我们还将和更多学科专家碰撞出成果火花,并将更多研究转化到临床实践中。”赵鹏表示,在浙大一院创建国家医疗中心的宏伟蓝图指引下,科室未来的重点工作依然将围绕实体瘤细胞治疗的临床和转化研究展开,并将开展肿瘤分子分型和基因测序、液体活检技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精细分子靶向药物等领域研究,为我国“卡脖子”的医学问题贡献浙大一院肿瘤内科三全体医生的一份微薄之力。
责任编辑:管颜青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