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李华教授:磨炼“胆与识”,精进“文武艺”,让更多胃肠肿瘤患者重获新生 | 对话先锋

时间:2024-05-28 21:08:04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阅读: 141062

“术后第一天患者就可以正常饮食,五天后就出院了。”在接受手术后,被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家属高兴得喜极而泣。他们还不知道,亲人的快速康复正是源于一项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技术——“低分化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及内镜下切除临床应用研究”,他们的手术也是邢台市首例“双镜合璧”,由胃肠肿瘤外科与内镜医师协同,为患者“量身定做”全新微创微创治疗早期胃癌手术。这项技术的第一主研人正是邢台市人民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二病区主任李华教授。对于大多数普外科医生,尤其是胃肠肿瘤医生而言,无论是治疗决策判断,还是繁杂的手术操作技巧,亦或是动辄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手术时间,都是对医生“胆”与“识”的考验。在成为优秀的外科医生路上,李华要求自己精进“文武艺”,让无数患者在他的“刀下”重获新生。


用创新迎接挑战


在抗击病魔、治病救人的这个无声的战场上,肿瘤外科医生每天都接受着一场场严峻的考验,而这些“战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为了在这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学术带头人,李华带领团队不断对自己和团队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开展临床研究,突破技术难题。


在2021年度河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由李华带领团队主持完成的“低分化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及内镜下切除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该项目可用于术前及术中简单、有效、准确地预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度,极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文章开头的那例患者就是这项创新技术的受益者,术前检查中确定他为低分化型早期胃癌,采用科学技术进步奖最新研究成果,评估其发生淋巴结转移率风险为6%~20%,转移风险较高,为患者打造了一套全新微创手术精准“除瘤”。这是邢台市首例由胃肠肿瘤外科与内镜医师协同治疗早期胃癌手术病例,也是李华众多开展的新术式之一。该术式不再采用以往的微创技术,而是运用3D腹腔镜及消化内镜联合治疗。不仅可对早期胃癌病灶进行局部精准切除,同时还能解决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无法完成的淋巴结清扫问题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治疗。


在与肿瘤“较劲”中,李华团队还进行了完全达芬奇机器人下胃癌根治改良三角吻合、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单肌瓣吻合等手术,均填补邢台市空白,参与完成腹腔镜胃肠肿瘤1000余例。看到‘刀下’获得新生的患者,心情无比喜悦。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外科学博士学位,李华感觉自己学的越多就越清楚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他说:“胃肠肿瘤外科对临床医生要求很高,最好同时具备重症监护能力、营养知识、人文关怀等技术。这些‘软件’,非一朝一夕可得。”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我国医学泰斗、普外科开拓者裘法祖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李华不断学习进取。


如今,以胃肠外科为代表的外科正在朝着微创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让李华不再满足于在腹腔镜治疗胃肠肿瘤方面取得的成绩。他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学习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理念,让更多的患者受益。2023年3~9月,他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前往韩国延世大学附属医院胃肠癌症中心,专攻达芬奇机器人胃肠肿瘤手术和减重手术,并顺利通过亚洲达芬奇机器人培训中心各项考试,取得了邢台市首个亚洲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主刀资质证书。2023年10月~2014年2月,他又被公派访问学者前往日本静冈癌症中心,专攻胃癌微创手术。在国外访学期间,他受邀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52届KSERS腹腔镜机器人年会、在日本横滨举办的第15届国际胃癌大会(IGCC),带着胃癌微创治疗的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演讲。


邢台市人民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二病区在学成归来的他带领下正式成立,科室紧随学科前沿的不断发展,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目前已经常规开展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肥胖疾病,由胃肠肿瘤外科专家李华教授、穆炳革教授、栾尚峰教授带队,护理组由蒲萌萌护士长带队,致力于将科室打造成以胃肠肿瘤微创手术治疗、肿瘤综合治疗、肥胖疾病治疗的区域知名专科。


关心人甚于关心疾病 方显医者大爱


“我认为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仁爱的心。”李华面对的很多都是确诊肿瘤的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癌的那一刻,任何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崩溃”,他们更需要医生的心理支持。每当这个时刻,李华始终坚持“关心人胜于关心疾病”的理念,用医者仁心去抚慰患者和家属。


“因为胃肠肿瘤的检查并未包含在常规体检中,患者大多是出现了症状后才选择就医,这时候多数患者已处于癌症中晚期。患者会把希望完全寄托到医生身上,医生哪怕透露一丝的关爱,都会让病人暖心、安心许久。”他总是会选择患者能听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并用平缓的态度完成术前谈话。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李华的“关心人胜于关心疾病”理念同样适用,他表示:“如今随着创新药物的不断研发,很多晚期患者也能获得长期生存,所以作为医生,我们要给患者信心,寻求内科、放疗、介入等各种方法为‘判死刑’的病人争取活下去的机会。”

李 华 教授

邢台市人民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双博士学位,医学博士后,日本静冈癌症中心、韩国延世大学附属Severance医院公派高级访问学者。


河北省拔尖人才、河北省“三三三”第2层次人才,国际胃癌协会会员,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亚洲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主刀资质证书,中国抗癌协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造口伤口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河北省抗癌学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抗癌学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抗癌协会腔镜与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肿瘤防治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抗癌学会整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本国内核心期刊及SCI杂志编辑及审稿专家。作为第一主研人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7篇为SCI论文。


长期从事于食管胃结合部癌、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腹腔肿瘤的诊断及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尤其擅长采用先进的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技术治疗胃肠道肿瘤、肥胖疾病。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