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卅载芳华 共赴山河”-三十不凡,中国医药创新发展系列纪实故事

05 中国淋巴瘤30年:从绝望到根治的光辉历程

时间:2024-11-13 13:13:16来源:医师报作者:荆冰

癌症治疗,向来是在曲折中不断向前的。每一次临床医学的进步,都意味着我们朝着癌症转为慢性病的目标前进了一步。对于中国的血液肿瘤患者,尤其是淋巴瘤患者而言,近年来的感受可能尤为深刻。

淋巴瘤是一组复杂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后者可进一步分为B细胞淋巴瘤与T细胞/NK细胞淋巴瘤。淋巴瘤是血液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9.3万人被诊断为淋巴瘤,每年有超过5万人死于这种癌症。

过去三十年,中国淋巴瘤的诊疗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无药可医、治疗手段有限,到如今的精准医疗、靶向治疗、细胞治疗,中国在血液肿瘤的诊疗现状已与国际接轨,且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不断为患者带来新的奇迹。统计数据显示,使用新型疗法的患者,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部分亚型的淋巴瘤甚至达到了70%以上。同时,通过多学科团队(MDT)的协作,包括血液科、肿瘤科、病理科、核医学科、放射科、放疗科等多部门的紧密配合,进一步优化了治疗方案,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

c9e49afda1293e985976b8cb4815fecb_.jpg

广东省人民医院淋巴瘤科李文瑜教授

30年成就 “对于当时的我们不可想象”

2022中国淋巴瘤患者生存质量白皮书》提到,淋巴瘤的发病率近年来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是增长速度最快的肿瘤之一,并种类多、分型诊断复杂位居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首位。

“九十年代我刚做血液肿瘤医生的时候,其实是很绝望的。广东省人民医院淋巴瘤科李文瑜教授说。药物是内科医生最重要的武器,但是当时治疗肿瘤的药物非常少,也并没有针对血液肿瘤的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刚刚证实对于部分白血病有效,而淋巴瘤、骨髓瘤治疗方面几乎没有太好的办法。骨髓瘤患者多发骨性疼痛,十分痛苦。她收治了这样一个病人住院,为此还挨了“批评”:“确实是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只能给他们开点止痛药缓解。不是医生心狠,是床位太紧张,没办法。”

30年后,很多凶险的肿瘤被不断攻克,变得“乖巧”了许多。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前患者生存期很短,常常因凝血问题迅速死亡。而现在,通过化学药物,这样的病人可以实现长生存。”在李文瑜教授身边就有这样鲜活的病例。她的同事得了M3后不但痊愈,而且还可以继续工作,和生病前并无二致。在骨髓瘤治疗领域,新型靶向药物不仅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而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这在当时都是不可想象的,作为血液肿瘤科医生,也充满了职业成就感。”

 

诊、治、管 全方位助力患者长生存

随着医疗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罕见的淋巴瘤得以准确诊断。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开始老龄化,肿瘤患者数量显著增加,这也促使医疗系统更加重视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从绝望到某些肿瘤甚至可以实现“根治”,李文瑜教授将其归结为三个原因:诊断水平的提高、治疗手段的丰富有效,以及对于患者科学、全程化的管理。

在她看来,中国血液肿瘤医生在临床诊断方面的水平完全可以和国外做到同步,很多罕见病也是在中国医生手里首次得到确诊。而且,随着对基层医生的普及,基层医院医生诊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甚至不是肿瘤科医生。自上而下疾病意识的提高,使得一些血液肿瘤得以早期得到诊断和治疗,这点非常重要。”李文瑜教授强调说。

诊断水平的提高不仅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由于对药物治疗敏感,血液肿瘤一直是研发创新的热点。在李文瑜教授最熟悉的淋巴瘤领域,近年来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物、新靶点单抗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和细胞治疗的进展,开创了免疫治疗“新时代”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持续改善。

2000年,全球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在中国上市。这一药物的出现,使得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大幅提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的出现,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药物通过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帮助其识别和消灭肿瘤细胞。在中国,PD-1抑制剂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价格也逐渐变得亲民。

CAR-T疗法的主要攻克领域是治疗某些难治性或复发性血液肿瘤,尤其是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套细胞淋巴瘤(MCL)。在这些疾病中,癌细胞的表面通常会携带一个名为CD19的抗原,CAR-T细胞能够准确识别并攻击携带CD19抗原的癌细胞,这是这种疗法的独特成就。而双特异性抗体因其更强特异性、靶向性,可以降低脱靶毒性有效降低治疗成本等2024年首次被纳入最新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

精准靶向治疗领域,CD30是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物在多种亚型淋巴瘤中都有高表达。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出现之前,CD30靶点在治疗领域的应用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和第二代单抗药物均未能显著改变临床表现。直到2020年,全球首个CD30为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维布妥昔单抗(BV)在中国正式被批准治疗成人CD30阳性淋巴瘤的相关适应症,淋巴瘤在该靶点的靶向治疗上才迈出了全新的一步。

李文瑜教授表示,ADC药物又被称为“魔法子弹”,一直是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其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组合已被证明能够双管齐下发挥抗R/R cHL肿瘤细胞的作用。以R/R cHL患者治疗为例,数据显示,既往移植后R/R cH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仅为10.5个月~27.6个月,维布妥昔单抗5年随访研究表明,mOS可长达40.5个月,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缓解,甚至在部分病例中有希望实现潜在治愈。

更令人欣喜的是,众多创新药物面世的同时,国产同类药品相继上市,国外原研药物降价纳入医保,创新药物不但实现了疾病生存率和根治率的大幅提高,更是放下高昂的“身段”,逐渐飞入“寻常患者家”,患者疾病负担大幅度降低,药物可及性大幅度提高,对淋巴瘤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4bcb8b4541fb711ffeb43fd9ffc583d9_.jpg 广东省人民医院淋巴瘤科李文瑜教授

治疗进阶 要根治也要保功能

众所周知,晚期实体肿瘤无法实现根治,通过新型药物治疗可以延缓患者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存治疗。对于血液肿瘤,“根治”已经不再遥远癌症被治愈”已成为可能

“淋巴瘤中根治率较高的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李文瑜教授介绍说,一线治疗后就有60%的患者可以得到根治,剩余40%复发患者中,大约还有15%的人,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双抗等治疗手段得到根治;中国特有的NK/T细胞淋巴瘤,早期患者通过化疗加上放疗,根治率可以达到75%;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阳性的患者,根治率可达80%……加上一些惰性淋巴瘤,患者可以实现长期生存。“血液肿瘤患者很多还很年轻,所以在根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生育功能的保护,这些都是今后工作的目标。”

尽管中国在淋巴瘤诊疗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一些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如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仍面临诊断困难和治疗手段有限的问题。此外,T细胞淋巴瘤等亚型的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像原发中枢神经性淋巴瘤,五年生存率低于30%。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相当于全广州市一年自然发病十几例。对于这么少见的病例,医生们的治疗经验不足,但我相信随着医生们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对于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它的治疗会越来越好。”李文瑜教授坦率地说。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淋巴瘤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生存率也将持续提升。李文瑜教授表示,未来淋巴瘤诊疗的突破,她最看好细胞治疗领域。也正是由于淋巴瘤诊疗的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了长生存,因此患者长期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进入康复期后,最好每年返院做一个影像学检查;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焦虑,睡好觉,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融入正常的工作生活。

30年前的迷茫与绝望,到今天的希望与光明,中国淋巴瘤诊疗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奋斗的历史。在这段光辉的旅程中,无数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共同铸就了今天的成就。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淋巴瘤患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