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卅载芳华 共赴山河”-三十不凡,中国医药创新发展系列纪实故事

17 防治体系日益完善,血友病治疗迈向“零出血”

时间:2024-11-13 11:06:01来源:医师报作者:管颜青 阅读: 66035

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因体内缺乏特定的凝血因子(如FVIII或FIX)而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容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状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罕见病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血友病作为罕见病的代表之一,其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过去三十年里,中国血友病诊疗模式已从传统的按需治疗方式向更积极、更高效的个体化预防治疗转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与止血诊疗中心主任杨仁池教授表示,伴随科技的日新月异,凝血因子替代疗法、非因子替代疗法、基因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应运而生,诊疗方案的不断完善,我国的血友病治疗日益趋向规范化、个体化与精准化,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望实现“零出血”的治疗目标。

图片9.png 

杨仁池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与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从单一到多元,血友病治疗持续变迁

《中国血友病诊治报告2023》显示,中国血友病患病率在(2.73-3.09)/10万。这意味着我国有着相当数量的血友病患者群体,他们因凝血功能障碍而饱受反复出血的困扰,更面临着关节残疾、肢体功能丧失、甚至生命安危的重重威胁。

回溯历史,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血友病的诊治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医疗手段有限,主要依赖输血及输血浆等传统疗法。这些疗法往往伴随着输血反应、血液传播疾病等风险,且疗效有限,难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1997年我从事血友病工作时,还有很多患者都是残疾人,被家属用轮椅推过来就诊。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保政策完善,以及患者本身对疾病的认知提高,现在儿童患者很少有残疾的。”杨仁池教授回忆说,血友病防治工作从90年代后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诊断领域,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为精准治疗提供了遗传学依据,使得诊断更加准确。在治疗方面,得益于凝血因子VIII与IX提取工艺的持续优化,凝血因子替代疗法逐渐成为血友病治疗的主流手段,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步入21世纪,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为血友病治疗带来了更多可能。例如,非因子替代疗法、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丰富、个性化的治疗选择。    

杨仁池教授指出,尽管血友病治疗手段日益多样,但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最初的输注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到血友病B的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友病A的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的应用,再到如今重组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的广泛使用,血友病的替代治疗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如今,抗凝血酶疗法、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基因治疗(如潜在治疗血友病B的基因疗法BBM-H901)等非因子疗法已成为研究热点。这些新型疗法的研发与应用,预示着未来血友病的治疗将朝着更加精准、高效、安全的方向迈进。

聚焦两类罕见血液病,创新疗法满足临床需求

在血友病的多种类型中,获得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是两种较为罕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对于止血药物的新选择有着迫切需求。

其中,获得性血友病A的特征为既往无出血史和无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出现自发性出血,或在手术、外伤或侵入式检查时突发异常急性出血事件。该病年发病率约为1.5/100万,育龄女性的围产期和60岁以上人群分别为疾病的两个发病高峰。由于起病突然,患者往往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给临床诊疗带来了极大挑战。一旦出血事件得不到有效控制,患者可能面临致残甚至死亡的风险。

临床上常使用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等疗法为患者止血,但存在一定的治疗局限。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多种新型止血药物如双特异性抗体、siRNA药物等手段诞生,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例如,重组猪凝血因子FⅧ的注射用舒索凝血素α不易受到抗人凝血因子FⅧ自身抗体的影响,能够发挥显著的止血作用,能够满足获得性血友病A出血事件控制的临床急需。

与获得性血友病不同,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容易发生皮肤和黏膜发生出血事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内脏出血进而危及生命。

谈及诊疗现状,杨仁池教授表示:“多年以来,国内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疗法,在紧急情况下大多依靠新鲜血浆或冷沉淀等血浆制品进行治疗,但不同血浆制品中含有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不确定、批次不稳定,临床很难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剂量调整。同时,医院使用血制品限制较多,经常无法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目前,注射用伏尼凝血素α是国内获批针对血管性血友病的替代疗法,是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重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具有完整的多聚体结构,含有超大多聚体,半衰期长,可有效实现血管性血友病的精准替代治疗,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出血控制方法,并避免血源传染病的风险。

逐步实现治疗规范化,多方携手完善防治体系

实现全国范围内统一且协调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提升中国血友病的防治水平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全国性的血友病防治组织。198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牵头成立了全国血友病研究协作组,并于1990年成功加入世界血友病联盟。如今,血友病中心已遍布全国各地,并由杨仁池教授牵头进行了血友病中心资质认证。如今,各地血友病诊治正逐步实现规范化。

2009年,我国开始建立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制度,旨在全面了解我国血友病患者基本信息和凝血因子类制品临床应用情况,进一步规范我国血友病诊疗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各地建立起血友病分级诊疗体系,明确了定点医疗机构,组建了省级血友病专家组,并对病例信息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防治格局。

尽管我国血友病防治体系已日趋完善,治疗药物的可及性也有显著提升,但我国血友病诊疗全周期仍存在缺乏综合管理的问题,患者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如关节出血较广泛、预防治疗率低、规范治疗药品普及度不高、家庭注射存在使用障碍、患者经济负担大等问题。

对此,杨仁池教授认为,无论是政策保障、药品供应还是诊疗手段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进一步完善血友病相关的医疗政策,建立健全更加全面、覆盖更广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与医疗机构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建议应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技能提升,从而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科学、规范、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