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从“罕见病”到常见病 炎症性肠病浮沉三十载
腹泻、腹痛、血便、贫血、发热、营养不良……30多年前,当这些症状发生在患者身上时,很多医生都手足无措,他们不明白这些患者得了什么病。后来,医生们才发现,这些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得的都是炎症性肠病(IBD),一种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具有不可治愈、终身复发性及可致残性等特点,患者需长期用药和定期复诊。
当时大家对IBD的认知度非常低,疾病筛查和治疗手段很有限,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很不理想。1993年,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陈旻湖教授从国外求学归来时,便在病房里遇见了一位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这位30多岁的女患者腹泻、便血。已经虚弱到无法下床,经过抢救,后来终于病情稳定下来,但却反反复复,总来医院,是陈旻湖教授遇见的一位看病时间最长的患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陈旻湖教授
认知率低 诊疗手段缺乏
20多年前,当决心深入IBD这一领域时,陈旻湖教授曾统计了他所在医院IBD患者数量,全院住院的IBD患者仅有30人左右,还有很多医生甚至不知道何为克罗恩病。“当时诊疗手段只有结肠镜,没有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只能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者钡灌肠,只有很严重的克罗恩病患者才有可能被发现。”患者少、诊疗手段缺乏都是导致克罗恩病不易被发现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IBD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有数据显示,1990—2019年中国IBD发病率从1.45/10万上升到3.62/10万,总体上升幅度为149.66%;标化发病率从1.47/10万上升到3.01/10万,总体上升幅度为104.76%1。
2013年,陈旻湖教授带领团队在广东中山做的一项覆盖100万人口的研究发现,当时IBD发病率为3.14/10万。
2023年,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等单位领衔发表的《我国城镇地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一项全国性基于人群的研究》发现:2016年,中国城镇地区IBD发病率为10.04/10万。男性发病率为10.79/10万,高于女性的9.24/10万。这项研究基于2012至2016年覆盖23个省份约5.1亿城镇参保人群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UBMI)数据2。
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IBD患者将达到150万人。在临床上,很多消化内科医生也明显感觉到,IBD患者越来越多,且农村比城市发病率更高。随着卫生保健系统的完善、各种诊断工具的广泛应用、患者和医生的认识不断增强,IBD诊断率也在不断提高。以前IBD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现在几个月就可确诊,时间大大缩短。
新药频出 治疗不断规范
在IBD治疗上,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刚开始没有太多治疗手段,早期只有一些传统的药物可用,如皮质激素、美沙拉嗪、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分水岭出现在2007年。当年,我国引进首个生物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用于克罗恩病(CD)的治疗。2019年IFX的适应证扩展到溃疡性结肠炎(UC),随后阿达木单克隆抗体(ADA)、乌司奴单克隆抗体(UST)及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也相继被批准用于IBD的治疗,使临床医生及IBD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难治性CD的治疗如沙利度胺的应用、重症UC的转换治疗与手术时机选择、IBD的机会性感染方面,国内学者也紧随国际最新理念;除此之外,IBD治疗新方法,如肠道菌群移植等也在国内有些医疗机构得到了尝试。
从“罕见病”变成常见病,从国内很少有相关研究出现,到IBD有关研究出现井喷。行业内对IBD诊疗规范工作也在不断推进,IBD领域相继制订了多项指南,并发布了相关的专家共识和意见,如《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2010年》《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的推荐方案(2011年)》《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中国炎症性肠病组织病理诊断共识意见,2014年》等,这些指南的发布和推广,对规范和提高我国IBD的临床诊治水平起积极作用。
更加令人感到可喜的是,随着医学领域对IBD的重视,各种科普、患者教育通过专业的医生讲述,使得全社会对该病的知晓率明显提升。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使用新媒体,获得信息的途径明显增多,大家对IBD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全国一盘棋 将IBD“一网打尽”
然而IBD患者仍有很多,仅靠北上广几个经济发达的医疗中心,无法满足临床需求。2021年底,陈旻湖教授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委时,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诊疗网络,惠及更多患者。2018年,他牵头成立了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控评估中心,获得了积极响应。在他的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100多家中心成为符合标准的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
陈旻湖教授与团队
2023年,全国炎症性肠病专病联盟成立,旨在为我国IBD患者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诊疗体系,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为患者提供高效的IBD诊疗服务。目前,已有20个省分别成立了炎症性肠病省级联盟。专家们希望通过各个省级的炎症性肠病卓越中心,带动地级市炎症性肠病区域中心的发展,再带动县域炎症性肠病专科医师的进步,进而形成分级诊疗,覆盖全国炎症性肠病的诊疗,将炎症性肠病“一网打尽”。
随着治疗手段的增多,新药物不断出现,IBD的诊疗越来越方便。过去二十年,IBD的药物研究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最瞩目的进展是单克隆抗体的引入、低成本生物类似药的出现等。以单克隆抗体为例,其中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能阻止记忆T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肠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MAd CAM-1),抑制其向肠道炎症反应部位聚集,从而精准调控肠道炎症反应。国外研究表明VDZ对IBD具有良好的疗效。国内也有研究表明,VDZ能有效诱导及维持IBD病情缓解,并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3。
但仍有诸多挑战等待破解:虽然目前普遍认为IBD是由遗传易感个体对微生物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特效药”仍然没有,30%~40%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且有多种药物治疗均无效的情况发生,根本原因便是我们对其发病机制一无所知。有些IBD患者与基因变异有关,如果能找到其中规律对症治疗,将会事半功倍。
此外,我国肠结核病感染率高,克罗恩病与结核病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如果错将肠结核病当成克罗恩病治疗,将对肠结核病患者非常不利,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罕见到常见,从一无所知到逐个攻破。30年来,IBD的诊疗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未来,还会发生怎样的转变?这需要医师、患者、社会共同去书写新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包云丽,汪哲,唐海茹,等. 1990—2019年中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36):4581-4586.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0.
【2】Xu L, He B, Sun Y, Li J, Shen P, Hu L, Liu G, Wang J, Duan L, Zhan S, Wang S. Incid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Urban China: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Sep 1:S1542-3565(23)00662-6. doi: 10.1016/j.cgh.2023.08.01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660767.
【3】王玉龙,方洒,吴开春等.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国际消化病杂志 . 2024 ,44 (01)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17 防治体系日益完善,血友病治疗迈向“零出血”
2024-11-13 -
new16 从“罕见病”到常见病 炎症性肠病浮沉三十载
2024-11-13 -
new15 公益与医疗同行,共绘时代温暖画卷
公益之路漫长而充满挑战
2024-11-13 -
new14 从上海至全国,外资药企与中国医药产业的共荣之路
三十载光阴,见证了中国医药产业的沧桑巨变与创新觉醒。
2024-11-13
-
05 中国淋巴瘤30年:从绝望到根治的光辉历程
2024-11-13 -
08 让“罕见”被“看见”,支起患者生命希望的桥梁
2024-11-13 -
13 波澜壮阔30年,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飞跃与挑战
2024-11-13 -
06 从“血液杀手”到“可控慢病”,创新引领多发性骨髓瘤诊疗变迁
2024-11-13 -
03 数智化发展赋能血友病个体化治疗,迈向规范、精准、流畅新时代
2024-11-13 -
02 全球医药版图的中国印记:三十年医改铸就辉煌成就
2024-11-13 -
04 儿童性早熟治疗之旅:二十载医学探索与人文关怀的交响曲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