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乳腺癌诊疗三十年风雨兼程,内分泌治疗引领希望之光
乳腺癌已被视为“慢病”管理领域中的典范,当前,我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实现了显著提升,全国平均超过83.2%,部分先进区域更是达到了90%以上的优异成绩1,这标志着我国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近三十年来,乳腺癌作为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其诊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在中国,这一进步尤为引人注目,这背后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医学专家团队的不懈努力与探索。
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其地位日益凸显。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更重要的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她们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内分泌治疗领域见证了从药物种类单一到多样化的巨大转变,新一代药物的研发与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同时也带来了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副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中心主任王水教授
我国乳腺癌诊疗已进行多维度探索
一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乳腺癌35.72万,在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排名第2位,死亡率为第5位2。由于中国医疗水平区域差异大,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地区落后于城市地区,乳腺癌诊疗方面的技术和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城市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7.8%,农村乳腺癌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55.9%,差异超过20%3。另外,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上仍存在差距。
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中心主任王水教授介绍,近三十年来,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在女性中已成为仅次于肺癌的恶性肿瘤。这一趋势与城市化的加速、环境污染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尽管发病率居高不下,但得益于诊疗技术的提升和规范化治疗的普及,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随着筛查力度的加强,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
在早期诊断方面,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乳腺癌的筛查工作,从农村地区逐步扩展到城市,构建了完善的筛查体系。通过组织全国专家,利用统计学方法提升早期筛查率,使得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能够在疾病早期被发现。此外,针对中国女性乳腺特点,开展了具有中国 特色的筛查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外科治疗方面,中国乳腺癌手术经历了以传统乳腺癌“一刀切”的根治性手术为主到如今保乳手术及重建手术比例的大幅度上升的转变。这一变化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保乳整形技术的出现、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重建手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在躯体和心理上获得了更好的治愈。同时,中国机器人技术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也走在世界前列,为乳腺癌手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近三十年来,通过中国抗癌协会(CACA)、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等学协会,推动了乳腺癌治疗的规范化进程。中国专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推动了治疗规范的制定,还通过学术交流和培训,提高了全国医生乳腺专科医生的诊疗水平。
内分泌疗法:引领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双重提升
如今,随着乳腺癌的分类复杂而精细的发展,乳腺癌已被细分为多种类型(主要根据病理学分型、分子分型),不同的分型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王水教授说:“之前我们面对乳腺癌的时候,它如同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一样难以直接攻破;而如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分型,分别找到它们的‘命门’,进行精准靶向打击。”
随着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深入研究,特别是激素受体阳性类型的占比增大,内分泌治疗的认识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为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巨大帮助。王水教授回忆,三十多年前,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领域的重要性已广受认可,但当时我们还对乳腺癌的整体认知尚浅,未进行细致分型。如今,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类型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正是通过找到其靶点进行治疗,逐渐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00年至今,近25年内分泌治疗药物的选择日益丰富,从最初的抗雌激素药物到芳香化酶抑制剂,再到如今的CDK4/6抑制剂等,这些进步为患者带来了福音,疗效不断提升。现在,无论是早期的新辅助治疗还是晚期的解救治疗,内分泌治疗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CDK4/6抑制剂等药物的应用下,内分泌治疗已成为远处转移或脏器转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标志着内分泌治疗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王水教授介绍,同时,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疗效的不断提升和药物选择的多样化,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希望。
在中国,由于乳腺癌发病年龄相对年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药物在内分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药物能够将患者从绝经前状态转变为绝经后状态,从而使用更为有效的芳香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此外,这类药物在保护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育能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如今,随着药物剂型的不断更新,也有更长效的内分泌治疗药物逐渐应用于临床,如亮丙瑞林就推出了3个月的长效剂型。这些药物不仅方便了患者的使用,还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乳腺癌患者来说,长效药物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用药次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水教授在工作中
关爱女性,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落地
现阶段,在乳腺癌的诊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治疗技术的革新,更要深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活品质。面对乳腺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与恐惧,构建全面而有效的支持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王水教授介绍,首要任务是强化女性患者的心理支持体系。医疗机构应专门设立心理咨询部门,并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患者提供即时的心理疏导与情绪支持。同时,家庭在乳腺癌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人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与鼓励,陪伴她们共渡难关。
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正逐步向个体化与精准化迈进。外科医生不仅需掌握精湛的外科技术,还需具备内科、放疗、影像及病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通过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升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随着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精准医疗正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王水教授指出,乳腺专病中心的建立是未来乳腺癌诊疗设施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整合综合性医院与肿瘤专科医院的优势资源,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合作诊疗模式,不仅能显著提升患者的诊疗效果,还能有力推动医学研究与教育的发展。未来,乳腺专病中心将成为乳腺癌诊疗的核心平台。
然而,乳腺癌治疗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支撑。国家应加大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一流的外科、内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医学人才,为乳腺癌治疗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加强科研投入,推动乳腺癌研究的深入发展,通过科研创新不断研发新型治疗药物与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疗选择与更优的治疗效果。
回顾过去30年,中国乳腺癌诊疗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诊疗理念与技术不断创新,内分泌治疗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健康理念的推广,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与更高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官网: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5%上升到2022年的43.7%
2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3 .ALLEMANI C, MATSUDA T, DI CARLO V, et al. Global surveillance of trends in cancer survival 2000-14 (CONCORD-3):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ecords for 37 513 02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one of 18 cancers from 322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17 防治体系日益完善,血友病治疗迈向“零出血”
2024-11-13 -
new16 从“罕见病”到常见病 炎症性肠病浮沉三十载
2024-11-13 -
new15 公益与医疗同行,共绘时代温暖画卷
公益之路漫长而充满挑战
2024-11-13 -
new14 从上海至全国,外资药企与中国医药产业的共荣之路
三十载光阴,见证了中国医药产业的沧桑巨变与创新觉醒。
2024-11-13
-
05 中国淋巴瘤30年:从绝望到根治的光辉历程
2024-11-13 -
08 让“罕见”被“看见”,支起患者生命希望的桥梁
2024-11-13 -
13 波澜壮阔30年,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飞跃与挑战
2024-11-13 -
06 从“血液杀手”到“可控慢病”,创新引领多发性骨髓瘤诊疗变迁
2024-11-13 -
03 数智化发展赋能血友病个体化治疗,迈向规范、精准、流畅新时代
2024-11-13 -
02 全球医药版图的中国印记:三十年医改铸就辉煌成就
2024-11-13 -
04 儿童性早熟治疗之旅:二十载医学探索与人文关怀的交响曲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