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上好人生“必修课”| 第五届清华中元论坛在京召开

时间:2025-09-08 15:41:03来源:医师报作者:玉辉 阅读: 554

“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死亡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9月6日,在第五届清华中元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如是说。

“死亡不仅仅是,甚至一直不是单纯的医学事件,而是一种社会、身体、心理和精神事件。”陆杰华引用《柳叶刀死亡价值重大报告:将死亡带回生活》中的一段话,阐明了死亡教育的重要意义,但他也坦言:“时至今日,‘死亡’在我国仍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死亡教育有构建理性的生死观、领悟向死而生的意义、提升对临终者的关怀意识、助力应对亲友离世的哀伤、培养个体的生命责任意识、深化对生命的敬畏六大重要意义,为讲好这堂“人生必修课”,也有六大注意事项:一是要分龄设计内容;二是要采取多元形式;三是要重视专业师资;四是要连结家庭社会;五是要注重情绪疏导;六是要强化实践落地。陆杰华说:“思考死亡,就是思考自由。越是思考死亡,离生命的真谛和快乐就越近。”

“从业安宁即是在生命的尽头,处理感性,理性和灵性的问题,我们需要让感性理性化,让理性感性化,让灵性生活化,让生活灵性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与生命和死亡的和解。”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表示,“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唯有直面它,我们才能更深刻、更从容、更智慧、更幸福地活着。”

本届论坛以“寻源 观生 启慧——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生命智慧”为主题,希望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对话,为构建中国 特色的生命关怀体系提供智识支持。“希望论坛成为一场社会启蒙,让更多人不再忌讳谈论生死;成为一种文化实践,让中元节重新回归生命礼仪的本意;成为一束光,照亮中国安宁疗护体系的前行之路。”路桂军说。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