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详情

铸剑为犁,多措并举:王存邦主任三十四载血液病征战录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5-09-08 20:31:38来源:医师报作者:晓敏 阅读: 515

血液是流淌于脉络中的“生命之河”,一旦发生异常,其影响绝非仅限于局部。它们的疾病种类繁多,却无一例外地深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命长度,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笼罩着健康,让无数家庭陷入焦虑与困境。在这片对抗血液病魔的前沿阵地,成都京东方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王存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医术精湛的血液内科专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赤诚的仁心,成为了众多患者重燃生命希望的关键守护者

abdcf020bc274049a741153b7544232d~tplv-obj.png


初心如磐:第一个患者的深刻印记

“我1991年进入血液病专业的科室去工作,当时是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血液内科。”王存邦主任回忆道,“我印象很深的,当时国庆节过了,报道以后,主任给我分配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个恶性淋巴瘤的病人,让我做一个治疗计划,这个病人准备做造血干细胞移植了,当时是做的自体骨髓移植。”

这段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初入这个门道嘛,请教主任,请教同事,我也把以前我们科曾经移植过的患者的病历资料都找出来以后,看看他整个的治疗过程,按照以前的一个治疗的路径,设置了一个移植的治疗方案,得到了主任的认可和鼓励,对我坚定在血液病的诊治的这条路上走下去,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更让他感动的是患者的康复:“患者移植后的疗效非常好,回顾性的说没复发,只是从我个人的信念来讲的话,病人恢复的好,几个月以后去参加正常的工作,还来回访我们,感觉很亲切。因此在这个血液病的治疗上,对我也是很触动,我觉得还是在这方面的工作,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技术革新:跨越血液病治疗的重重障碍

回顾迄今的医者生涯,王存邦主任已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工作34年。曾经恶性血液病如同不可逾越的高山,移植技术尚在蹒跚学步,供体难寻,排斥反应如影随形,感染风险高悬头顶,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王存邦主任详细介绍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家说的白血病,需要做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前就要求供者跟受者要全相合,现在供受者可以做单倍体相合,老百姓讲就叫半相合。这就做到了作为患者来讲,人人有供者。”

他对比了过去和现在的治疗条件:“第二个,以前病人在移植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感染,没有一个好的抗菌素,感染导致的死亡率还是蛮高的。病人如果出现出血的倾向,乃至出血的时候,因为条件所限,他只能输点全血,输点血浆,最多情况下输点手工采集的血小板。没有咱们全自动的机器,来分离的纯度很高的血小板的话,出血的倾向也是比较大的,也有病人因为无法控制的出血导致死亡。现在因为感染,因为出血,在移植过程中导致死亡的非常少。”

在排异反应治疗方面,他也指出了显著进步:“比如说移植后的老百姓讲排异,排斥。我们叫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或者是以后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这个病在以前,就是90年代或是2000年那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糖皮质激素,但是很多患者在用的过程中会出现耐药。耐药以后呢,对生活质量乃至生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年有关排异的治疗也是日新月异,新的药物在不断的涌现,新的治疗方法、治疗措施也在不断的推新,患者出现三度、四度重度排异已经在10%左右,这个程度已经是控制的非常好了,得益于刚才我说的这些治疗的措施。”

医者仁心:以生命回应生命的庄严承诺

医患之间从来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而是以生命回应生命,以信任守护信任的庄严承诺。一名卓越的医者,其职业精神的精髓,便是在这日复一日的交汇中,用专业、仁爱、尊重与担当,在患者心中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信任之桥。

作为肿瘤中心主任,同时也是成都京东方医院的副院长,王存邦分享了他的医者哲学:“医生这职业很神圣的,是救死扶伤的。要是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的话,他应该至少具备三点。第一要虚心,遇到问题一定要刨根问底的知道它,为什么,答案是什么。这样你才能进步。”

“第二个要有爱心”,他继续说道,“我是军队医院出来的,军校毕业的,我们一直在倡导一个叫'爱伤观念'。这个伤在军队上叫伤,平时的时候叫病,一定要知道这个病是在病人的身上,处处要为病人着想,要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想问题。”

第三,作为一个医生一定要有责任心。“因为有些病患的这个病情随时随地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也遇到过前面去查房,患者跟你交流都没有任何问题,过了一会突然家属来叫,病情突然发生变化,这种例子在临床上还是不少见的。这责任心就体现在平时查房的时候,多问哪里不舒服,多查看看有没有阳性体征,一定要把检查检验的结果及时的看,及时的给上级医生反馈,要和患者始终一个目标,就是共同为了战胜这个疾病。”

生命重光:血液病治疗的光明前景

在血液疾病的战场上,科技在革新,希望在生长。王存邦主任用数据说明了治疗效果的显著提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后,无论它是全相合的还是半相合的,他的长期生存率都在70%以上,好一些的单位能达到80%。作为一个恶性血液病应该实现了绝大多数有条件接受移植的患者,能够实现治愈的目标。”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重获新生的生命,是无数个重新团圆的家庭。从34年前那个刚入行的年轻医生,到如今成为血液病领域的权威专家,王存邦主任用仁心仁术书写着医者的传奇。


结语:永不放弃的生命守护者

三十四载春秋,王存邦主任始终坚守在血液病诊治的第一线,见证了我国血液病治疗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他从一个病例的成功治疗中坚定信念,在无数个病例的救治中积累经验,最终成为照亮血液病患者生命之路的明灯。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医者的三种珍贵品质:永不停歇的求知欲、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坚定的责任担当。这三种品质如同三盏明灯,照亮着他三十四年的从医之路,也照亮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之路。

在成都京东方医院,王存邦副院长继续带领着他的团队,以精准的医疗为刃,以不放弃的信念为甲,为每一个血液病患者奋战到底。因为他们深知,每一次治疗都关乎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这正是医者仁心最动人的写照,也是对生命最高的礼赞。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