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教授表示,国内外多部指南、共识均指出,要根据耐受性个体化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徐教授针对消化道出血高风险患者、哮喘患者、尿酸水平升高的患者,如何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了探讨。
消化道出血高风险患者
有研究结果表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会显著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尤其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徐教授表示,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对于高消化道出血风险患者应根除Hp,必要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但对于阿司匹林导致的小肠损伤,有专家指出,加用PPI并不能减少阿司匹林对小肠的损伤,最理想的方法是停用阿司匹林。
哮喘患者
徐教授介绍,2015年《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建议:
(1)伴阿司匹林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NSAID)及其他抑制环氧酶-1的药物。(2)处方NSAID类药物之前,应常规询问患者有无哮喘病史。如果哮喘病情恶化,建议患者停用NSAID类药物。有研究结果表明,氯吡格雷可用于合并哮喘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长期治疗。
尿酸水平升高患者
徐教授指出,4种常用抗血小板药物说明书中,只有阿司匹林会诱发痛风。有研究表明,服用阿司匹林2周后,患者尿酸排泄显著降低,尿酸潴留增加,当停用阿司匹林后,尿酸排泄率和血尿酸水平得到改善。因此,对于尿酸水平增加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阿司匹林,可考虑应用氯吡格雷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