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中国高血压防治追梦半世纪》新书首发

时间:2017-12-13 10:15:08来源:未知作者: 许奉彦 陈惠 张雨 李玉梅 董杰 阅读: 131354

blob.png

blob.png

该书的出版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科学文化。科学不只是数据、图表和结论,还有科学人的风范。这些风范,是需要我们全民族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和他们的科研成果一样珍贵。


翻开历史的篇章,无论哪个领域,哪个年代,总有勇于开拓创新、推动变革、追寻梦想的一批人。

2014年5月17日,世界高血压日之际,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医师报》共同策划和推出的《中国高血压防治追梦半世纪》新书发布会举行。该书发起者、主编、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任主席刘力生教授回忆了当初策划本书的初衷,“中国高血压防治及流行病学调查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回首这些年几代人为高血压防治事业起步和发展作出的贡献,感触最深的就是所有人排除万难的勇气,厚积薄发的责任心,以及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

如今,这些高血压“斗士们”大多已近耄耋之年,有的已过世,有的身体欠佳,有的却依然战斗在高血压防治第一线。他们扎根于祖国的大江南北,用自己的一生成就了中国高血压防控的历史,绘就了高血压医、教、研、防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

该书采访了我国五十余位高血压领域相关专家,用不同的视角记录他们为祖国高血压防治事业作出的卓绝贡献,记录他们从“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刘力生教授感慨,翻动油墨飘香的书页,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虽物资匮乏、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大家淡泊名利、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青春时代。透过字里行间,似乎品味到燃烧过的人生虽苦犹甜。中国高血压防治史上的那些年珍贵,那些人可爱,那些事难忘……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疾病谱怎样变化,融入我们骨子里的无私奉献、敬业忘我精神,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本书注定将是一部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印迹的回忆录。那些人始终是年代与理想的追梦者,是时代的脊梁。高血压防治这条路上需要这些追梦者,他们逝去的是背影,留下的是精神。他们已经感动世人,而且必将不断激励后人。

作为被采访专家中的一位,余国膺教授坦言,该书的出版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文化。科学不只是数据、图表和结论,还有科学人的风范。当今之世,后者受冷漠,形成了功利社会。

余国膺教授说,以陈孟勤教授为例,世人和后世只通过生理学杂志了解他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吕立宁书写的《执着一生——写给陈孟勤先生》的事迹介绍,他的不计功利,以科学事业为己任,安贫乐道、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严谨、求实、暮年仍壮心不己的精神则鲜为人知。当他获“中国高血压终身成就奖”后,十多次与我通话商量,希望开展高血压研究课题。直至我跟刘教授去拜访他为止……

余国膺直言,“这些风范,是需要全民族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和他们的科研成果一样珍贵。”

刘力生教授强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期”。《中国高血压防治追梦半世纪》将以不同于学术期刊,不同于人物传记的新形式推动这一人文传承。 


blob.png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高度评价了《中国高血压防治追梦半世纪》这本书,他说,本书记录了五十余位专家的故事,每一篇都非常感人,展现了他们在半个多世纪对我国高血压防治作出的卓越贡献。激励我们,作为心血管医生,必须重视高血压防治,从而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全面防治。


 记者手记


2013年10月的一天,我如约到陈孟勤教授家里采访。近90岁的老人记忆和言词已有些模糊,但亲切的笑容和尽力回忆往事时那认真的神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4年2月底的一天,陈教授儿子陈骥如告诉我,陈教授已于2月13日辞世。回忆对老人的采访,令人嘘唏不已。陈孟勤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走的却是一条坎坷的道路。路途虽艰,但他一直热爱着祖国和科研事业。

记者 武雅莉



如约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家属楼拜访,温婉、慈爱和谦逊的雷海鹏夫人——97岁的卢乐山教授。“喝点红茶吧,暖胃!”采访前,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为了更好地准备丈夫雷海鹏的资料,卢教授已事先手写好几页采访笔记,那种严谨认真让我立刻觉得汗颜。

采访中,卢教授对于已逝雷海鹏的讲述,几度让我落泪。如讲到解放前,夫妻均在国外有稳定的生活,卢教授还有孕在身,但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雷海鹏执意回国;“必须回去,祖国需要我们,我们的孩子也不能做‘黄华’。”

确认稿件时,我很惊讶卢教授还会收发邮件。回复给我的是“非常感谢您给雷海鹏撰写的人物介绍,文章写得非常好。我想如果海鹏地下有知,一定会感谢您的。”   我想这是我的众多采访中,可以让我牢记一辈子的感动采访。

记者 许奉彦


虽然金荫昌教授已经去世多年,但经过数十次的电话联系后,终于拜访到金教授夫人,近百岁的唐季雪教授。“还有人记得他,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他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没有半点私心。在现在的人看来,会觉得他特别傻!我们那个时候,很少为自己着想,觉得整个国家都在等着我们去救!”简单的话语,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我了解了金教授那一代人的风貌:一辈子只知耕耘、不求索取。

古老的书桌上,依然摆放着报纸和台灯,令我惊讶不已。如此高龄,却仍手不辍笔、依然在做着学问,这对于当下快消费时代的我们,无不是警醒。想想现在有多少人还可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拿起书来读?

夕阳的余晖洒进窗来,照在老教授古朴的家里。“莫叹夕阳近黄昏,余晖犹映半边天”。老一辈人渐渐老去,但他们身上的执着、忠诚、敬业、刻苦等品质,将一直激励着后人!

实习记者 董杰


本书采访的所有记者,均感慨于这些老专家对专业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人温婉平易,谦虚和蔼;对事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我们想,正是这样一批专注的人,在那样特殊的年代里,成就了不寻常的事。同时,让记者们永远铭记的是,这些老专家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爱国之情激励着他们坚守与执着。

666613127165444301.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