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汶川从重生走向希望(上接第3版)
汶川地震十周年医疗救助纪实
重走汶川·耿达
走村串户 为村民送健康大礼
“宝宝哪里不舒服啊?”
“小心哦,听诊器有点凉。”
“小伙子,以后要注意牙齿卫生,牙齿漂亮长大才好找媳妇儿啊。”
“宝宝,你长大想当兵啊,那你可要好好吃饭,这样才能长高高、长壮壮。”
……
诊室里,来自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医院的儿科医生黄慧桃声音温柔。只见她一边听家长说明情况,一边拉着孩子的小手,亲切地询问。因耿达患者乡音难懂,很多问题需要反复询问,交流极为不便。但黄慧桃始终不厌其烦地引导患儿和家长说明病情。
为患儿做检查时,黄慧桃会先将听诊器握在手里捂热,再放在孩子身上。来不及捂热时,她也会轻声提醒,让孩子提前有心理准备。为患者检查后,黄慧桃会仔细向家长解释病情,并开药单,指引家长去门口领取免费药物。遇见常见病、多发病等,黄慧桃会积极向家长普及预防知识,指导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这是发生在劳动节期间,耿达镇义诊时的一幕。红十三团的34位专家在劳动节这天,为耿达镇等候多时的患者进行义诊并免费赠送药物。
“卫生院很多药都没有,进城路途遥远,出去一趟不容易,平时不舒服就只能硬抗。”一位女患者告诉医师报记者,像今天这样的义诊活动并不多,得到消息后,他们一大早便赶到这里排队问诊,“听说都是大医院的专家,医术好!你看,还免费送了我这么多药。”患者举起手里提着的药品袋子向医师报记者展示,对医生们赞不绝口。
今年是汶川大地震的十周年,与十年之前相比,这里焕然一新。“变化太大了,5·12地震后,我曾来过这里,那时的汶川给人的感觉特别沉重,但这次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正如有句话所言,映秀花开,汶川人民也正如映秀花一样,迎来自己的春天。”黄慧桃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灾面前体现大爱,汶川人民用十年时间开创了新生活,打不倒的灾区人民正在这片浴火重生的土地上创造新的奇迹。
除义诊团队外,还有近十位专家分为两组,分别走村串户,慰问耿达镇贫困家庭,免费为村民检查身体、测量血压、赠药、科普疾病预防知识,并细心解疑。慰问团队还自发为困难家庭捐款。
红十三团团长、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贵周教授告诉记者,此次来到汶川,有三大体会:“一是变化大,经过十年的重建,汶川从破乱不堪到井然有序,变化非常显著,让人惊喜和意外;二是感触深,在灾难面前,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同为灾民撑起一片蓝天,带来生的希望,把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三是收获大,本次汶川之行让我看到汶川人民的坚强和八方支援的奉献精神,让我对生命和医生职业有了新的认知,回去后,我会更加专注医学,为保障居民健康而不懈努力。”
义诊活动结束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贵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曲鹏、彭州市人民医院何咏梅、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黄慧桃四位专家分别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小儿惊厥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为基层医生进行讲解与培训。
重走汶川·故事
十年了,我特别想见见他们
当接到韩雅玲院士组织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大型公益活动的通知时,空军总医院王建昌教授第一时间报了名,他在回复微信中写道,“我愿意参加此次活动,我曾参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救援,对当地百姓具有很深的感情,我很想再回去看看。”纵然十年已过,但王建昌依然深深惦念着灾区人民,想知道他们是否安好,是否重拾希望。
回忆起当年救灾情景,王建昌仍然记忆犹新。据王建昌回忆,当时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诊治、预防、减少次生灾害,如泥石流、传染病、余震等。为保证及时医治患者,医疗团队每天都需要爬山巡诊走村串户,开展医疗救助。他们在山脚下设置一系列救助站点,为患者架设一条保卫生命健康的“救援走廊”。“当时巡诊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救护伤者,二是预防传染病,三是为灾区百姓和官兵进行心理疏导。”王建昌说。
王建昌所带领的医疗团队一直坚守在救灾一线,直至7月底才返程回京。在汶川的两个月里,王建昌团队与当地医务人员精诚合作,拯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当地医师。救灾后期,药品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为确保药品的规范化使用,王建昌带领医务人员将药品逐一分类、梳理,并对当地医生讲解使用方法,避免出现药物滥用的情况。
2个多月,王建昌团队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尽职尽责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尊重和善意,“打车、吃饭、理发,只要知道是医护人员,老百姓都不收钱。虽然只是小事情,但以小见大,温暖细节感动人心。”王建昌感慨,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常常为两方面而感动:“一是为当地对抗自然灾害的精神,二是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众志成城的奉献精神。”
十年了,这是王建昌第一次重返汶川。他特别想再见见那个在最艰苦的时候,给医护人员和老百姓免费提供饭食的“刘一手”饭店的老板,特别想再见见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克枯乡书记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特别想再见见那些被他们救治过的伤员。他想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好不好……
你来过一程 我惦念一生
5月2日,王建昌教授终于如愿见到了十年来念念不忘的肖宏、李莉、王翠琼、蒲玉霞、巫敏、切珠、高珊等曾经一起“战斗”的伙伴。大家从四面八方共聚一堂,十年未见,再相见激动异常,亲切的拥抱、激动到发抖的手、眼底闪烁的泪花,处处都在显示他们的欣喜和激动。
稳定情绪后,大家相视一笑,气氛和谐温暖。回首当年救援经历,在座各自唏嘘不已。肖宏说到为将学生转移到安全地而不慎摔进粪坑时,大家哄然大笑;李莉讲述当年心路历程,从绝望抑郁到重新振作,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人心头一紧;当王教授将当初的惊险救援轻松说出来时,其爱人李平潸然泪下。在余震不断、险境突发的灾区,医务人员面临的危险与灾民一般无二。
纵然十年未见,但当初共患难的情谊却丝毫未淡,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珍贵、难得。你来过一程,我惦记一生。是灾难让你我相识,是爱让你我相知。
重走汶川·记者手记
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吗?
“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吗?”
“你们还希望见哪方面的专家?”
在跟随韩雅玲院士采访的过程里,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话。
她告诉记者和汶川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这次CCCP来了近百位专家,他们来自全国20多家医院,其中90%以上为副高以上职称,是一次难得的帮扶、交流机会,大家一定要利用好这次机会进行全方位交流,为提高汶川的心血管病防治水平,能做一点是一点,能教一点是一点。”
她鼓励汶川县人民医院提出需求,她来出面协调在各个乡镇义诊、服务的专家,利用晚上的时间来与汶川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进行交流。
带来专业书籍、为汶川县人民医院提供免费参加东北心血管病论坛的名额、建立联系实现长久帮扶、设立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汶川救助站、优先提供进修实践机会……韩雅玲院士在忙碌的会诊、讲座中,一直在构画着对汶川医疗的全方位帮扶。
正如她发自内心的感悟:十年前的地震,汶川人民是不幸的;但十年后的今天,汶川人民是无比幸福的。我感谢有这样一个奉献爱心的机会,希望这次活动是一个开始,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实现全方位帮扶;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汶川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奉献一份力量。
4月30日至5月3日, 200余家医疗机构的600余名志愿者参加了“同心·共铸中国心”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大型公益活动,活动覆盖汶川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全县12个乡镇。义诊群众达17839人,入户慰问巡诊200余户,为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健康大讲堂培训讲座21场,覆盖人数400余人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心速宁胶囊循证研究成果在第三届中西融合心脏健康大会重磅发布 新课题启动助力心血管疾病管理
2025-07-03 -
new历时16个月,散异有道·中西论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病例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闭幕!
2025-07-01 -
new络以通为用 中西医结合攻坚心血管慢病防治
挖掘临床诊疗新进展、新挑战与中西医结合破局思路,为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专业视角与实践参考。
2025-06-25 -
new瞿佳教授:打造综合防控体系 跨越近视“早发”与“高发”双重关卡
2025-06-23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