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再掀百年医学新思潮

时间:2020-10-08 10:35:00来源:未知作者:融媒体记者 宗俊琳 尹晗 胡显俊 阅读: 148372

“百年”是坚韧不拔!

“名院”是高山仰止!

“百年”成就一流精神!

“名院”塑造一流品牌!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宗俊琳  尹晗  胡显俊)9月27日,悠远绵长的古筝琴音绕梁,在金碧辉映的北京会场中飘扬,一张张泛黄的百年老院老照片和世纪影像,拉开了第四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百年名院论坛的序幕。

两院院士展开疫后医学发展的思考,20余位来自全国各医院的书记、院长共同围绕着“疫情大考之下 百年医院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以锦囊佳句抚今追昔,再次翻开了百年老院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卷,再次掀起了对于百年名院、百年医学深厚底蕴的深入思考。

百年名院论坛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医师报社、扬子江药业集团共同主办。现场与会人员300余人,同时,本届论坛在医师报直播中心、今日头条、微博健康、新浪新闻、好医靠、海上名医等线上平台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66万余人次。

领导致辞

探寻百年名院崭新发展路径     

中国医师协会顾问、中国医师培训学院执行院长齐学进回顾中国医师协会原会长张雁灵在第三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百年名院论坛”上的讲话:张会长指出,作为全国2000多家医院中的典型和优秀代表,百年医院是一支特别的力量。我们要追寻历史,挖掘、研究和传承好百年医院的历史、品牌、文化。

百年名院论坛需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把百年医院的历史追溯好、记录好;第二件事,研究和打造百年医院的品牌,将百年的品牌传承下去;第三,探索和总结百年医院的文化,将百年的文化形成一种力量,去鼓舞去激励全国的医院。

齐学进说,站在历史的时间节点,抚今追昔:在这片土地上屹立百年的老院,每一道成长的年轮,都印刻下时代的波澜壮阔和潮流脉动;是一代代医者的勤奋不息,是一段段永不懈怠的砥砺历程,更是沧桑巨变中的精神沉淀和文化孕育。

中国医师协会作为365万职业医师之家,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百年名院论坛,分享了代表性百年名院的传承发展经验,带给大家以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为了更好地挖掘、研究和传承百年医院的历史、品牌和文化,专委会于2019年设立了“医学史与百年名院工作委员会”,并开展了数场百年名院探寻之旅。

如今,历经沧桑的百年老院,已然沉淀为当今医院传承与发展的历史动力。为了承续昨日辉煌,开拓美好明天,协会将继续在医院文化、历史、学科、人才、管理等多个层面,探寻百年名院崭新发展路径,续写百年征程的灿烂华章。

名医名院——打造行业名片    

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委会副总干事、《医师报》执行总编辑张艳萍表示,说起一个国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个国家的著名城市、著名建筑、著名人物、著名作品,这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对于医疗行业而言,也应该有属于行业的名医院和名医生。放眼全球,为大家所熟知的世界十大顶尖医院,包括梅奥诊所、克利夫兰诊所、麻省总医院等。这些享誉全球的医院大多是百年医院。再将眼光拉回国内:我们有东齐鲁、西华西、南湘雅、北协和、中同济,这些医院几乎亦是百年医院。

然而,百年医院长期缺乏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能让这些百年医院直接跨入百年名院的行列,成为医疗行业乃至国家响当当的名片?

2014年,《医师报》启动“百年名院探寻之旅”访谈,开启了发掘百年医院存续之谜的旅程。7年来,《医师报》紧紧围绕着时任会长张雁灵凝练出的百年名院发展5大关键词——学科、人才、文化、管理和品牌,在每一届的论坛中紧扣主题,深度探讨,引发深思。2020年1月9日,在韩启德院士等400位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医学史与百年名院”项目启动。在未来的3~5年内,《医师报》将联合百年医院,深度挖掘百年医院精髓,组织全国的学者、专家进行交流传播,从中遴选优秀医院作为人文医学培训基地,建立培训网络,接受百年医院文化熏陶,打造百年名院品牌。

携手共进  打造名院名企  促行业品牌传播

“医学史与百年名院”项目战略合作伙伴、扬子江药业集团副总经理杨毅表示,创建百年名院,是所有医院的期许和目标。为支持百年名院发展,扬子江药业集团与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医学史与百年名院工作委员会以及《医师报》携手,开展“医学史与百年名院”项目战略合作。期待在未来3~5年内,与全国知名医院携手共进,解读、分享、传播百年医院的发展存续经验;在各地标杆医院与百年医院中建立中国医学人文培训基地,开展相关培训,努力促进该项目成为医疗行业的品牌传播与延续。

打造百年名企,也是扬子江人追求的目标和愿景。在扬子江药业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主业,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把人民健康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院士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代明

建立整合医学   迎接疫情挑战

百年历史,铸就名院。前一百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先驱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技术,促成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但之后一百年还能这么做吗?NO!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新冠疫情为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共同之敌,各国、各地不能单打独斗,各医学学科、专业同样不能单打独斗。只有建立包含整合型科学研究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学教育体系、医学防疫体系和医学管理体系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才能有效应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带来的挑战。

整合医学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实际进行修正,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我们应该将整合医学理解为一种方法论,一种不仅仅是看“病”、而且是看“患者”的方法论。

医学应该是对患者“整体健康”的呵护,不能脱离人体本身的整体关系,不能忽略“人”与“天”的关系,不能忽略人体内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忽视人体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概而言之,不能忽略“三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整体整合的观念。过于微观的、局部的、瞬时的、个体的研究及其结果,如果跟医学的本质不符,就难以直接、正确、长期地指导临床实践。“三间健康学”即空间健康学、人间健康学和时间健康学,三者均以人为根本,考虑了影响人类健康内部、外部和时间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这一理念和实践有助于整合医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精神医学要融入大医学大社会

在我国,由精神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总负担的13%,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我国精神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也在不断增加。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因此,身体指标正常、心理状态良好、社会适应良好,才是健康的定义。

精神卫生要和大医学融合,目前,很多临床医生缺乏精神心理知识,综合医院医生忽视精神症状,更缺乏专职的联络-会诊医生和规范化的联络-会诊模式,使躯体疾病所导致的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和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患者得不到规范、有效的诊治。因此,各学科临床医生都应了解精神学科的知识,精神学科也需要和各学科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促进学科更好的发展。

同时,精神医学发展也要和大社会融合。一方面,应加强教育,提升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待遇和社会认可度,应提高精神医学在教育中的定位,建设从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到继续医学教育的阶段分明、有机衔接、目标明确的一体化模式。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于普通大众的科普宣传,降低社会的歧视与偏见,才能更好地维护百姓的身心健康与幸福、安宁。

image.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