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巍教授:姑息治疗中心建设及全程管理的实践经验
《医师报》:据了解,您所在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姑息治疗中心已经成立3年多,能否为我们分享下姑息治疗中心建设的一些成功经验?对于地市级医院来说,如果他们要成立姑息治疗中心,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刘巍:现在姑息治疗理念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在3年多前,公众层面乃至医疗行业层面对于姑息治疗的认知尚存在一定的偏颇,将其归为临终关怀,因而开展工作存在不少的挑战和困难。非常欣慰的是,得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院长和医院各级领导和同道的大力支持,我院姑息治疗中心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走过了从无到有、再到快速发展的历程。在这过程中,我有三点收获:一是病人就诊数量越来越多了,而且既往对姑息治疗“姑且休息、临终关怀”的误解发生转变,开始认同和重视姑息治疗在肿瘤全程治疗中的价值和作用,甚至有患者家属在国外预约我们的门诊,患者及家属的认同让我们备受鼓舞;二是有越来越多的医师同道积极加入到姑息与支持治疗的过程中,甚至有不少国外的同道与我们进行交流学习,使得我们姑息治疗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三是CSCO和CRPC的很多领导如秦叔逵教授、王杰军教授、于世英教授,李萍萍教授等对我们的学科建设给予了很多支持和指导,让我们的学科有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另外,您刚才提到的地市级医院建立姑息治疗中心的想法是非常前沿的,以台湾地区为例,他们将姑息治疗翻译成缓和/纾缓治疗,涵盖从三级医院肿瘤中心、二级医院到社区以及居家服务的整个体系,实现对肿瘤患者从躯体上、心理上、社会以及灵性层面的全程照护。在国内,三级医院患者多,毕竟床位有限,做到全方位的照料有很大难度?我们希望是能够依托分级诊疗的政策,对接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和社会居家服务机构,实现三级医院肿瘤姑息治疗团队给予诊疗指导,二级医院主体实施、规范管理,社区医院和社会居家服务定期随访和健康宣教,这样多层次的全程、全方位管理,就是未来我们理想中的姑息治疗的发展趋势。
因此,二级医院首先要做的是要建立起姑息治疗的多学科团队,从肿瘤科、护理、营养、康复到心理支持,对应三级医院姑息治疗中心团队的业务指导、培训和管理,落实肿瘤患者姑息治疗具体工作。我认为,二级医院将是未来姑息治疗的主阵地,因为二级医院床位相对不那么紧张,肿瘤患者可以在二级医院得到比较充分的照顾,能够让患者真正体会到舒适的医疗环境,身心得到放松。
《医师报》:您曾将姑息治疗分为三个境界:对可根治的肿瘤患者通过姑息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让肿瘤晚期患者与肿瘤和平共处、临终关怀。请您结合三层境界的理念,阐述下肿瘤支持治疗的规范化全程管理。
刘巍:很多人将姑息治疗等同于临终关怀,这虽然是误解但可以理解,姑息治疗确实是从对终末期患者的临终关怀发展而来的。不过,肿瘤的姑息治疗则更多强调通过多学科诊疗给予患者“身心社灵”全方位的管理和照护。现在姑息治疗的理念又更进一步,就像王杰军教授所说“蜕变”为支持治疗。2016年牛津大学最新出版的《支持治疗和姑息医学与临终关怀手册》中将支持治疗的概念延伸到诊断前直至死亡后/癌症生存者,更强调与肿瘤治疗同步的全程管理。这意味着,医患双方在肿瘤确诊时,姑息/支持治疗就应开始确立实施,对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将姑息治疗和各种抗肿瘤治疗手段相结合,使患者在最大程度上受益。
姑息治疗的第一层境界面向可能根治的癌症患者,采用抗癌与姑息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因此,姑息治疗的关键在于筛选出加入早期治疗会获益的患者以及关注癌症幸存者。第二个层面就像秦叔逵教授的报告一样,对于无法根治的晚期癌症患者,化疗、放疗、手术等手段可能已经不能使他们获益,但姑息治疗却可以发挥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内科、疼痛、康复、心理干预、中医、护理等多种手段的结合,有效保障肿瘤患者化疗、放疗,靶向药物以及免疫治疗等安全,让肿瘤患者在在舒服的状态下带瘤生存。最后一个层面就是临终关怀,也是中国人对姑息治疗最初的印象,即让生命有尊严地结束,我们更希望患者能够安详、舒缓、宁静辞世,给予患者及家属、家庭心理、灵性、社会支持。
《医师报》:很多长期化疗后的肿瘤患者面临最大的问题可能是骨髓抑制,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影响患者化疗周期和治疗效果,但我了解到中国癌症患者对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的使用普遍欠缺规范,预防骨髓抑制的观念更是薄弱。从癌症的全程管理和个体化治疗的角度来看,如何通过姑息和支持治疗更加规范地管理患者的骨髓抑制?
刘巍:肿瘤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常表现为粒细胞的减少、血小板的降低等,不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还造成患者对化疗信心的动摇,对肿瘤治疗产生挫折感,这就需要我们姑息治疗及早及时给予干预。我们现在强调从给予肿瘤患者化疗制定方案的起始阶段就评估出易造成骨髓抑制的高危人群,及早调整化疗方案和预防策略,比如开始一级预防,预防性地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尽可能地避免骨髓抑制。当上一个化疗周期出现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等骨髓抑制症状时,我们就要在下一个化疗周期中考虑调整化疗方案并及时启动二级预防,给予长效的粒细胞刺激因子,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研究发现,长效粒细胞刺激因子相比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能够减少频繁注射和反应监测对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负担,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确保多周期的标准化疗方案得以实施,减少肿瘤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和非计划住院几率。就像秦叔逵院长等医学大家们经常说的那样:“right drug,right time,right patient!”对于骨髓抑制如何在规范化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处理,涉及到将正确的药物在恰当的时间应用于合适的患者,考量着我们每个临床医生的水平,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好,以后将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力争为患者创造更好的临床获益和生活质量。
《医师报》:姑息治疗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从一个理念到未来成为一门成熟、完善、权威的独立学科仍有漫长的路要走,您认为在促进姑息学科建设方面,CRPC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努力?
刘巍:这次年会我们感受到姑息治疗向支持治疗的历史性蜕变,而且随着CSCO肿瘤姑息与支持治疗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我相信姑息/支持治疗的发展步伐将更快向前,我国姑息与支持治疗事业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相信未来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下,在CRPC与与CSCO-SCRC携手推动和引领下,进一步完善广泛参与、多学科协作的学术交流平台,广泛团结和吸引更多的同道,完善姑息治疗专科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到肿瘤姑息与支持治疗的临床协作、科学研究和理念推广中,积累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赢得更多的患者的认同和参与,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姑息治疗必将升格为独立的学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周新教授:吸入治疗是基础,三联是生物制剂使用的前提
2025-05-06 -
new精准阻击+系统修复 中西医结合开辟带状疱疹诊疗新路径 | 专家访谈
2025-04-23 -
03-312025
多学科协作与麻醉管理深度融合,为患者带来更佳获益
-
new【CSID 2024大咖专访】王贵强教授:科学防控流感,守护你我健康
2024-12-13
-
孟文勃:ERCP技术进入崭新时代
2024-11-04 -
多维度建设 共探重症医学发展模式
2024-10-29 -
以整体观看重症医学“大学科”建设
2024-10-21 -
林海滨:医院管理离不开超前思维和务实精神
2024-04-03 -
胡兵:AI辅助消化道疾病诊疗正当时
2024-02-26
-
2023大咖秀现场 | 褚倩教授:肺癌治疗理念不断更迭,以患者为中心贯穿诊疗全程
2023-06-28 -
从“天罗地网”到 4K,腹腔镜发展助力妇科微创
2023-07-12 -
微创之声|“一台手术切胃癌肠癌,两种术式用微创解疑难”烟台山医院胃肠外科“双镜合璧”完成一例无切口胃癌+直肠癌NOSES根治术
2023-06-28 -
进展&亮点 | 董丹凤教授:晚期乳腺癌治疗“乘风破浪”,新进展为患者“纾忧解困”
2023-08-01 -
靶向治疗破解卵巢癌复发困境,“手术+化疗+维持治疗”全新治疗模式延长患者生存期
2023-07-18 -
疫情防控新阶段,如何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专家有几点提醒
2023-01-19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团队:一个科室能治愈的患者总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