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专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专家访谈/详情

精准阻击+系统修复 中西医结合开辟带状疱疹诊疗新路径 | 专家访谈

时间:2025-04-23 11:47:29来源:医师报作者:黄晶 阅读: 16270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晶)与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压力增加等相伴而来的是,带状疱疹这一传染性皮肤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引发公众关注。4月18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会上中国首个带状疱疹专病学组正式成立,《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同期发布,为更加深入了解带状疱疹的疾病现状和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促进带状疱疹在基层医院规范化诊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医师报》特采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带状疱疹专题组组长、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院长吕成志教授,对带状疱疹疾病及《共识》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吕成志 教授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优势病种,疗效显著。“西医强在‘精准打击’,中医胜在‘系统调控’,二者结合可突破带状疱疹单一疗法的瓶颈。”吕成志教授指出,带状疱疹是一场神经与病毒针锋相对的遭遇战,西医早期介入抗病毒药物精准打击与中医全程管理、治病求本,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为赢得战争提供了双保险。

早期精准打击 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神经痛

“抗病毒治疗如同消防灭火,可以快、稳、准、狠地对病毒快速阻断,越早干预越能减少神经髓鞘损伤带,大大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吕成志教授表示,临床数据显示,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溴夫定等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急性期病程,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除精准抗病毒外,对于急性期疼痛的管理同样重要,通过药物靶向阻断神经痛信号传导,快速降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避免急性疼痛向中枢敏化发展,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风险。吕成志教授表示,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带状疱疹团队的临床实践证实,早期联合神经阻滞技术,可使重症患者疼痛评分在24小时内下降70%。

全程中医护航 系统调控促进康复

中医胜在“系统调控”:从疼痛缓解、神经修复到体质改善全程干预,且副作用更少。吕成志教授介绍,在镇痛、神经修复以及体质调理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

中医可多靶点镇痛,减少药物依赖,如针灸疗法通过刺激夹脊穴、阿是穴调节疼痛相关神经递质(如β-内啡肽),镇痛效果持久且无成瘾性。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因此在药物治疗方面选用血府逐瘀汤等具有活血化瘀疗效的方剂,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在神经修复的“整体调节”方面,吕成志教授推荐艾灸和中药相结合。他介绍,艾灸产生的局部42℃热效应,可激活TRPV1受体,抑制脊髓胶质细胞活化,这是预防神经中枢敏化的关键。而益气活血中药如补阳还五汤等,可调节免疫微环境,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风险发生率。

带状疱疹的发生,与免疫功能下降关系密切,而中医在整体观念,对体质调理的作用,可有效增强机体抗病毒的能力,在降低病毒复制的同时也能防止复发。吕成志教授表示,临床上可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等体质进行辨证调理,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减少病毒再激活风险。

中西融合创新 从理论碰撞到临床突破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衔接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基于机制探索的深度整合。”吕成志教授在临床中对中西医结合从理论到临床的结合进行四方面有益的探索,即中医“整体观”与现代“神经-免疫-皮肤轴”理论的契合;“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互补升级;“络病理论”与“神经可塑性修复”的协同以及“治未病”思想与预防医学的深度整合。

中医“整体观”与现代“神经-免疫-皮肤轴”理论的契合强调机体免疫功能(正气)与外界致病因素中医理论精髓。中医理论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免疫调控相关,带状疱疹病毒潜伏于背根神经节,其再激活与T细胞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在治疗上,中医采用具有扶正袪邪中药如黄芪、人参皂苷, 上调 CD4+ T细胞、NK 细胞活性,重建免疫监控。艾灸足三里穴一 通过迷走神经,脾脏通路调节 IL-10 等抗炎因子分泌抑制神经炎症风暴。中医疗法可弥补西医抗病毒后免疫修复的不足,将中医“扶正”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免疫调节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精髓,与现代医学近些年与提倡的“精准医学”可互补升级。吕成志教授介绍,中医将不同的患者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等证型制定个体化方案。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肝经郁热”型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神经炎症活跃,需强化抗炎治疗,而“气滞血瘀”型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联合刺络拔罐改善微循环,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理论如同一座未被完全破译的“生物信息宝库”,其“整体调控”“动态平衡”等思想,恰好弥补了现代医学过度聚焦局部病理的局限。吕成志教授强调,通过机制驱动的中西医融合,我们不仅能更高效地治疗带状疱疹,还可能为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提供范式参考这或许就是医学的未来。

未来展望 从带状疱疹到医学范式的转变

“一个艾灸盒、几根银针,配合规范抗病毒治疗,就能解决80%的病例。”吕成志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健康经济账: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患者人均费用降低60%,而治愈率反而提高15%,这种“简、便、验、廉”的模式,正在改写基层医疗的带状疱疹诊疗格局。

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实践或许预示着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吕成志教授描绘了这样的愿景,当西医的分子靶点与中医的证候要素在数字孪生模型中相遇,当针灸的神经调节机制被科技新解码,我们将真正迎来个体化整合医学的时代。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