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专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专家访谈/详情

林海滨:医院管理离不开超前思维和务实精神

时间:2024-04-03 19:07:12来源:医师报作者:qiujia

他是福建省脊柱外科的学术带头人,创新了大量微创脊柱外科术式,建立了福建省首个骨科脊柱微创治疗与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福建省首个中德脊柱外科交流中心。他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无论是争创三甲、建设新院区,还是抗击疫情、科研教学,无论从一个院区到两个院区,还是从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到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无不体现了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林海滨教授在推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这所百年老院创新改革中的超前思维和领导能力。

林海滨1.png

STAO1955.JPG

微信图片_20240403153454.png

扎根脊柱外科

聪颖、勤奋是家乡人民对青年林海滨的印象。1980年,林海滨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苏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林海滨选择了回到莆田老家从医。“当时摆在面前的选择有很多,北上广都可以去,但考虑到父母亲年事已高,需要照顾,我选择了回福建,并选择了留在现在的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的前身系英国教会创办的“兴化圣教医院”,有128年的历史,临床、科研、教学都与国际接轨,在当时的福建省享有声誉,从这里走出过很多医学名家。

和大多数年轻的男医生一样,林海滨对外科情有独钟,彼时医院骨科领域的显微外科专业正需要年轻医生开拓和发展,为此林海滨选择了骨科。在临床实践中,面对着许许多多因脊柱疾病导致脊柱畸形而饱受身心折磨的患者,林海滨被震憾了,一定要攻克脊柱畸形的决心在他的内心深处扎根。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脊柱外科在全球兴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天中主任非常欣赏林海滨在骨科手术上的精巧技术,便推荐他去北医三院进修脊柱外科。

1995年,一位年轻的脊柱侧弯患者找到林海滨,希望通过手术矫正恢复正常形态。当时福建省没开展过CD技术矫正脊椎侧弯手术,全国能开展这类手术的只有北京协和医院。看着患者年仅18岁正值花季,却因脊柱畸形身心遭受痛苦,林海滨找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叶启彬教授前往莆田医院手术。“那时候在协和医院做一台这样的手术都需要从早上到下午两三点,而我们这位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不到下午一点就结束了。我作为第一助手配合专家开展手术,专家临走前说:‘小林基本功不错,跟你配合非常愉快!’”

微信图片_20240403161126.jpg

微创脊髓外科创新不止

在林海滨看来,脊柱外科甚至整个外科都应该朝微创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他在福建省最早开展了脊柱微创手术,如今林海滨经手的脊柱外科手术90%以上都是微创手术,在行业内享有盛誉, 担任了海医会台海医学发展委员会骨科分会主委、福建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党小组组长、微创脊柱外科学组组长等学术职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了福建省首个骨科脊柱微创治疗与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问及为何要致力于微创脊柱外科,林海滨表示,进修回来后,他在省、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委员会组长,常常会看到一些患者因为脊柱外科手术瘫痪。“家属抬着病人哭着过来鉴定,患者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确实惨不忍睹。有的是手术失误,有的是手术并发症造成,且常常看到手术切口有十几二十公分的情况,当时就在想如何避免这些手术刀口大、效果存在问题的状况。”

林海滨最早在福建省开展了三公分切口的脊柱外科手术,并积累大量经验。1998年,福建与宁夏对口帮扶,林海滨作为专家团中最年轻的一员去宁夏会诊。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前来求医,因为在当地没有能力开展相关手术。林海滨为其开展这项手术,三公分左右的切口、不到半小时,手术结束,第二天病人就下地走路了。既微创、效果又好,引得当地电视台争相报道。

有没有更新的技术使创伤更小、病人恢复更快呢?2001年起他在国内率先开展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MED)的基础解剖实验与临床应用系列研究。其中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填补了该研究在国内的空白,最小的通道做到了6.5mm,扩大了莆田市骨科领域的影响,全省各地患者纷纷前来就诊。

除了微创,林海滨致力于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优化骨科手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专注于脊柱外科、骨盆四肢骨折数字化内固定植入物设计及应用,同时紧跟国际前沿,开展骨科机器人技术、混合现实(MR)眼镜辅助精准脊柱手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既有高超精湛的医术,又有高尚品德,2017年,林海滨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这是莆田市近14年来体制内人员首次上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全市共有2名)。

微信图片_20240403161040.jpg

加快新区建设  争创三甲医院

2004年,林海滨被任命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他用自己的方式开始推动百年老院的创新改革。原来医院空间狭窄,满足不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为缓解旧区看病难的瓶颈问题,一上任,林海滨就狠抓各项改革,提出了“加快新区建设,完善本部功能,争创三甲医院”的富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

他认真筹划医院新区建设,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设计建设,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新区于2004年规划,2006年奠基,2007年开工,为了加快新区建设进度,林海滨到处筹集资金。争取到了政府贴息贷款和国家发改委项目资金。2011年10月底落成,2012年3月实现整体搬迁。医院新区占地面积比老院增加了7倍,开放床位2000多张,实现了翻倍增长。医院从临床、教学、科研上都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

2006年,林海滨抓住三级医院评审历史机遇,作为莆田市首家医院申报创建“三甲”医院。第一次没有通过评审,他仍不气馁,2008年重振旗鼓,再次申报创建“三甲”医院,2010年元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首家作为福建省新一轮“三甲”医院评审单位,接受省专家来院评审并顺利通过。

未雨绸缪 勠战新冠 备战未来

林海滨推动建立的独栋肺科病房(传染病楼)常被人津津乐道。这栋大楼的建设历经近8年,有15层高,525张床位,13~15层为层流负压病房,2019年通过初步验收。独栋肺科病房的建立为新冠期间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作为该市唯一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提供了保障。大楼快速配备检验、影像设备,与普通门急诊等区域建立了很好的隔离,从患者救治到康复都在大楼内进行,俨然成为“莆田版小汤山医院”。整个救治工作得到了省市卫健委乃至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肯定。

据悉,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后,莆田市在仙游县郊区建设了一个传染病医院,当时医院盖好了,设备买好了,工作人员也都招收了,结果没有收住一个病人。2012年,林海滨考虑如何提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问题,率先提出二三线城市传染病医院一定要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甲医院,并科学合理规范设置。

2012年7月,经当地市委、市政府批准,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组建了医院集团,这所当地唯一的传染病医院(市第五医院) 被纳入医疗集团,于是,林海滨开始规划在新院区内筹建一所独幢的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

“平战结合”,如今疫情已经结束,这栋肺科病房回归了常规的呼吸道疾病诊疗,13个呼吸道疾病诊疗相关专科稳步开展工作。国内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医院也开始意识到建立独立的传染病房的重要性,纷纷建立相应的病房。也是出于提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考虑,林海滨在出任院长期间提前规划了将在新院区建立急危重症诊疗中心大楼、单建地下停车场,以及改扩建门诊医技大楼、建设临床科研教学中心大楼,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将大大提升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

微信图片_20240403161104.jpg

上下联动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2012年,林海滨组建了莆田市最大的医疗集团(共19家成员单位),之后又提出了在医疗集团的卫生院建设医院分院模式的思路,推动分级诊疗工作真正落地生根。2019-2020年,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与多家基层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立联合病房。

医疗集团以及联合病房的建立,是对分级诊疗的积极响应,完善了“上下联动、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大大减轻了患者和社会的的医疗负担。

2021年莆田市成功获批成为首批四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筹建地市之一,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被确定为莆田市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医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全面深度合作,努力打造成具有省内先进水平、国内影响力的“标准化、数字化、现代化、生态型”区域医疗技术高地。

“科教兴院、人才强院、创新立院”,从医院管理岗位退休后的林海滨将继续在脊柱外科临床科研方面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因材施教,加强国际交流,为医院建设赋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精准的医疗服务。

微信图片_20240403151952.jpg


责任编辑:裘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