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规范化融合化进程,风咳之风“吹向”慢性呼吸道疾病领域
中医治疗咳嗽历史悠久,传统多以“风寒、风热、痰湿”辨证施治。然而,随着慢性咳嗽类型的增多,部分患者咳而无痰、久咳不愈,难以套入传统辨证框架。
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风咳”理论,将“风”的致病属性引入呼吸系统,为“干咳”“刺激性咳嗽”等症型提供精准辨证框架,为慢性咳嗽尤其是干咳、刺激性咳嗽的中医诊治开辟全新思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苗青教授在传承之上,结合现代医学手段,推动“风咳”理论从学术概念走入指南制定、临床评价与药物创新,推动该理论走向临床、走向标准、走向融合。
“风”的新含义:颠覆传统的认知革命
苗青教授最初接触“风咳”理论时,最大的触动是这一理论彻底颠覆了他对咳嗽病因的固有认知。20世纪末,“风咳”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中医“以痰为主”的治疗思路,从单纯的化痰止咳,转向疏风解痉、止痒的整体调理。这一理论将中医中“风”之内涵扩展至肺系疾病领域,使以往仅限于脑血管病、皮肤病等内外风的概念,首次深入呼吸系统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多源于自然界的侵扰,如风寒、风热等;内风则常与脑血管病等疾病相关联。然而部分患者在受到轻微刺激后,会立刻出现剧烈的咳嗽,且咳嗽呈痉挛性,时发时止,这种特性与自然界中风的特点极为相似,“风咳”理论由此而被提出。
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理论的独特性。苗青教授发现,慢性咳嗽患者病程越长,痰的症状越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刺激性的干咳。这与以往以痰为主的治疗思路形成了鲜明对比,苗青教授表示:“风咳理论改变了我们治疗咳嗽的思路,也拓宽了中医治疗呼吸疾病的病因视角。”
为验证“风咳”理论的临床效果,2000年起,苗青教授带领团队牵头参与“苏黄止咳胶囊”的II期与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涵盖感染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两大病种,验证了“风咳”在不同类型慢性咳嗽中的广泛适用性与有效性。
此外,苗青教授及团队还进一步挖掘《黄帝内经》中“六气皆令人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等经典论述,提出“寒咳”概念,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研发出针对寒邪侵肺所致咳嗽的小型方剂组合,为不同病因下的咳嗽提供更多元的诊疗策略。
“20多年来,中医药在咳嗽治疗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方案,比如寒咳、湿热咳、虚咳等不同证型的分化处理,构建起一个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完整体系。”苗青教授指出,“风咳”理论已在20年前实现临床落地,极具前瞻性和指导价值。
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不仅丰富了咳嗽的治疗手段,也为中医治疗咳嗽开辟了新的方向,使中医中药在咳嗽治疗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如今,许多西医难以治疗的慢性咳嗽、顽固性咳嗽患者,会寻求中医中药的治疗,中医中药将咳嗽的治疗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理念深耕:中医治咳的规范化之路
在深耕风咳理论临床研究的同时,苗青教授着力推动中医咳嗽诊疗的规范化建设与中西医协同治疗模式的创新。
在中医“因人施治”的传统下,辨证施治常被外界质疑“过于主观”。为提升中医诊疗的可复制性和标准化程度,苗青教授及其团队积极参与了《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制定工作。他强调:“我们希望把中医辨证的经验用量化的指标体系表达出来,从而减少基层医生‘靠经验’辨证的困扰。”
自1976年格鲁森提出咳嗽变异性哮喘概念以来,对于这种特殊咳嗽的认识不断深入,诊断治疗方法也日益多样,如吸入激素、哮喘治疗等。在“风咳”理论的引导下,咳嗽变异性哮喘成为中医中药常见的诊疗疾病,拥有庞大的诊疗人群。
据苗青教授介绍,《指南》的制定明确了三个重要观念:一是止咳;二是控制咳嗽变异性哮喘这一疾病;三是在诊断方面强调中西医结合,如进行肺功能提早激发实验等检查。《指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特征、诊疗过程中的分型和辨证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对于基层医生而言,这一指南具有重要意义。苗青教授坦言,过去,中医开方子因人而异,缺乏统一标准,辨证主要依靠经验,主观性较强。《指南》的出现使中医诊疗有了相对规范的依据,基层医生学习指南后,可直接应用于临床,提高了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尽管中医中药强调个体化治疗,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还需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指南无疑为中医诊疗的标准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融合创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
作为医院管理者,苗青教授深刻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大趋势。在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西医的流程化诊断具有明显优势。他以自身的临床经验为例,强调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在中医辨证前的重要性。“有一次,一个患者咳嗽数月,中药治疗无效,我们一查肺CT,结果发现是妇科肿瘤转移至肺引起的。若一味套用中医方法,而忽略现代影像学检查,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苗青教授将“先现代诊断”“后中医治疗”的诊疗流程结合:先借助CT、肺功能、气道激发等现代检测手段明确病因和疾病阶段,避免漏诊误诊;在具体治疗手段上,应用中医药进行调理,提升治疗个体化和精准化程度。尤其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思路更显优势。轻症患者,可完全采用中医药治疗;重症或出现焦虑、失眠者,则结合吸入激素、抗过敏药快速缓解,再配合中医巩固疗效。
苗青教授表示,无论是西医、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共同的目标都是治愈患者的疾病。这一理念体现了医者的初心,也为中西医结合在呼吸疾病诊疗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推进规范化融合化进程,风咳之风“吹向”慢性呼吸道疾病领域
2025-07-11 -
new《中国带状疱疹临床诊疗蓝皮书》阶段性成果公布,助力建立“早诊断-规范治疗-全程管理”标准化路径
2025-07-01 -
06-242025
探索药学服务“黄冈路径” 从药品保障到价值医疗核心引擎
-
new周新教授:吸入治疗是基础,三联是生物制剂使用的前提
2025-05-06
-
孟文勃:ERCP技术进入崭新时代
2024-11-04 -
多维度建设 共探重症医学发展模式
2024-10-29 -
以整体观看重症医学“大学科”建设
2024-10-21 -
林海滨:医院管理离不开超前思维和务实精神
2024-04-03 -
胡兵:AI辅助消化道疾病诊疗正当时
2024-02-26
-
2023大咖秀现场 | 褚倩教授:肺癌治疗理念不断更迭,以患者为中心贯穿诊疗全程
2023-06-28 -
从“天罗地网”到 4K,腹腔镜发展助力妇科微创
2023-07-12 -
微创之声|“一台手术切胃癌肠癌,两种术式用微创解疑难”烟台山医院胃肠外科“双镜合璧”完成一例无切口胃癌+直肠癌NOSES根治术
2023-06-28 -
进展&亮点 | 董丹凤教授:晚期乳腺癌治疗“乘风破浪”,新进展为患者“纾忧解困”
2023-08-01 -
靶向治疗破解卵巢癌复发困境,“手术+化疗+维持治疗”全新治疗模式延长患者生存期
2023-07-18 -
疫情防控新阶段,如何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专家有几点提醒
2023-01-19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团队:一个科室能治愈的患者总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