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带状疱疹临床诊疗蓝皮书》阶段性成果公布,助力建立“早诊断-规范治疗-全程管理”标准化路径
90%患者对带状疱疹不了解
36%患者在首次出现带状疱疹症状时未立即就医
66%患者在发病时出现中度至重度疼痛
32%患者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95%的患者希望快速缓解疼痛
85%的患者希望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84%的患者希望皮损快速消退
近日,《中国带状疱疹临床诊疗蓝皮书》项目已完成前期患者调研和专家访谈工作,进行阶段性汇报。以上数据揭开了带状疱疹的面纱,数据背后反映出疾病诊疗的不足与痛点。作为“蓝皮书”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宏慧教授在接受《医师报》采访时透露,现阶段数据显示我国带状疱疹诊疗存在早期诊断率低、抗病毒治疗不规范、疼痛管理不足等突出问题。
该项目于2024 年 10 月启动,由中康联基金会携手全国 43 家临床中心的顶尖皮肤科专家共同发起,行业支持。“蓝皮书”由中华医学会皮肤科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兴华教授倾力主导,来自各中心、经验丰富的皮肤科专家携手组建编者团队及执行编辑团队,旨在提升中国带状疱疹患者诊疗规范水平,形成领域规范化标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诊断面临两大挑战:时机延误与准确性不足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就诊时机延误与诊断准确性不足是目前该病诊断所面临的两个困境。
据调研数据显示,约90%患者在确诊前对该疾病缺乏基本认知,36%的患者在首次出现带状疱疹症状时未立即就医。徐宏慧教授强调,患者在症状出现72小时甚至更久后才就医,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期。
导致诊断准确性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患者就医医院级别不同,医疗水平与经验存在差异,漏诊与误诊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带状疱疹皮损表现多样,部分患者早期皮损较轻,或发生在不是常见的部位,比如头面部、躯干部皮损呈带状分布时易诊断,但特殊部位不典型皮损增加了诊断难度。如发生在四肢,呈跳跃性分布,若医生检查范围不够,容易漏诊。此外,在无疹型带状疱疹中,患者仅有神经痛而无皮疹,诊断更为棘手,常需等待皮疹出现才能确诊,这无疑也延迟了治疗时机。
“公众需知悉带状疱疹疼痛的特征——单侧性、神经敏感性疼痛,皮肤摩擦后疼痛加重。”徐宏慧建议,“疼痛特征+皮损分布”能早期发现带状疱疹,也要关注非典型表现。
治疗经历“三不”误区:不及时、不统一、不充分
“带状病毒潜伏在神经节,活跃后大量复制,释放到达皮肤引发皮损及神经炎,由于人体免疫功能,病毒感染轻症者可有自限性,严重病例需要抗病毒治疗,但就诊过晚往往错过病毒大量活化初期,病毒引起的损伤都已发生。”徐宏慧教授指出,早期抗病毒治疗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与神经损伤,降低后神经痛发生风险,一旦延误,神经炎症可能发展为不可逆的神经敏化,导致长期疼痛。
徐宏慧教授用“三个不”来概括了带状疱疹当前的困境。首先是“治疗不及时”,即使在住院患者中,因检查流程、药物可及性等多方面因素导致25%的患者未能及时获得抗病毒治疗。其次是“治疗方案不统一”,各医疗中心在药物选择上差异显著。最令人担忧的是“抗病毒治疗不充分”,徐教授特别强调老年患者用药问题,当肌酐值略高于100μmol/L时,很多医生处方时有顾虑,因担心肾功能损害而减少抗病毒药物剂量,导致治疗不充分。她强调,现有新型药物如溴夫定等,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抗病毒治疗的黄金期是皮损出现后72小时内,但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不局限于72小时,对于有合并症的老年患者,带状疱疹皮损很严重,持续出现新水疱,甚至出现血疱、溃疡,神经痛严重,即使超过72小时,也要启用抗病毒治疗。”徐宏慧教授强调,早期、足量、规范地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缩短病程,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
多学科诊疗:共同守护“无痛”人生
疼痛管理是带状疱疹的诊疗难点。约3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其中半数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
徐宏慧教授表示,目前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在皮肤科、神经科、疼痛科各科室间辗转,科室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患者很难获得统一、规范、有效的治疗。
“我们正在推动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徐宏慧教授介绍,建议设立“皮肤科-疼痛科”联合门诊,对急性期严重疼痛患者早期介入治疗,而非被动等待PHN发生。徐宏慧教授表示,PHN是影响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的后遗症,制定多学科协作共同管理的策略,尽可能防止PHN发生、一旦发生尽早规范治疗。
“蓝皮书”临床价值:打通规范诊疗“最后一公里”
徐宏慧教授总结道:带状疱疹虽不是致命性疾病,但诊疗质量直接影响百万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通过《中国带状疱疹临床诊疗蓝皮书》对带状疱疹的系统梳理,推动建立“早诊断-规范治疗-全程管理”的标准化路径。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带状疱疹疾病负担将持续加重。徐宏慧教授表达了心声,《中国带状疱疹临床诊疗蓝皮书》可为临床医生带来新的指引,为患者提供系统性诊疗参考,引领疱疹性疾病的诊疗革新,为慢性疼痛管理提供可借鉴的跨学科协作模式,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生活质量为中心”的诊疗理念转变。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中国带状疱疹临床诊疗蓝皮书》阶段性成果公布,助力建立“早诊断-规范治疗-全程管理”标准化路径
2025-07-01 -
06-242025
探索药学服务“黄冈路径” 从药品保障到价值医疗核心引擎
-
new周新教授:吸入治疗是基础,三联是生物制剂使用的前提
2025-05-06 -
new精准阻击+系统修复 中西医结合开辟带状疱疹诊疗新路径 | 专家访谈
2025-04-23
-
孟文勃:ERCP技术进入崭新时代
2024-11-04 -
多维度建设 共探重症医学发展模式
2024-10-29 -
以整体观看重症医学“大学科”建设
2024-10-21 -
林海滨:医院管理离不开超前思维和务实精神
2024-04-03 -
胡兵:AI辅助消化道疾病诊疗正当时
2024-02-26
-
2023大咖秀现场 | 褚倩教授:肺癌治疗理念不断更迭,以患者为中心贯穿诊疗全程
2023-06-28 -
从“天罗地网”到 4K,腹腔镜发展助力妇科微创
2023-07-12 -
微创之声|“一台手术切胃癌肠癌,两种术式用微创解疑难”烟台山医院胃肠外科“双镜合璧”完成一例无切口胃癌+直肠癌NOSES根治术
2023-06-28 -
进展&亮点 | 董丹凤教授:晚期乳腺癌治疗“乘风破浪”,新进展为患者“纾忧解困”
2023-08-01 -
靶向治疗破解卵巢癌复发困境,“手术+化疗+维持治疗”全新治疗模式延长患者生存期
2023-07-18 -
疫情防控新阶段,如何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专家有几点提醒
2023-01-19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团队:一个科室能治愈的患者总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2-06-01